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肺大肠经穴治疗持续期中度支气管哮喘,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测试量表(ACT)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从表里脏腑经穴互治作用的角度,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选穴规律。方法本课题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按需吸入万托林1喷/次,4次/天,疗程为12周。前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等,大肠经穴组穴取曲池、合谷、天枢等,肺大肠经穴组取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共12周。各组患者在接受研究期间,除给予万托林按需吸入外,不给予有关支气管哮喘其他中西医治疗。结果结束治疗后,针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AC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疗前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针刺该组经穴可改善哮喘控制情况。结论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脏腑经络表里相结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哮喘,确有宣肺通肠宽胸、降气止咳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2.
谭程  张昶  高丹  白鹏  王军  王朋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12,32(8):673-677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从经络学角度,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按需吸入万托林,1喷/次,≤4次/天,疗程为12周。前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等,大肠经穴组穴取曲池、合谷、天枢等,肺大肠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AQLQ)于治疗前后评定总分及活动受限、环境刺激、情感、症状4能区,并判定疗效。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肺经穴组及肺大肠经穴组的AQLQ总分、情感能区、症状能区分值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大肠经穴组提高了环境刺激能区积分(P<0.05);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活动受限能区分值升高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肺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症状能区有明显改善(P<0.05,P<0.01);肺大肠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情感能区明显升高(均P<0.01);肺大肠经穴组的环境能区明显升高(P<0.05)。与大肠经穴组相比,肺大肠经穴组对症状能区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是否通过表里同治这一作用途径实现。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志愿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列缺组和经渠组,每组18例。列缺组针刺受试者单侧列缺穴;经渠组采用与列缺同经且位置相近的经渠穴作为对照点针刺,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两组针刺前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列缺穴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均明显高于针刺前(均P0.05);针刺经渠穴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温度比针刺前明显上升(均P0.05),手阳明大肠经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列缺穴治疗头项疾患可一穴通两经,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辨经记忆法 根据腧穴的所属经脉记忆腧穴。人体361个经穴,若能辨“经”记忆,便能提纲挈领,执简御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穴皆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手太阴肺经属肺,联系咽喉,故上述腧穴均可沿疗咳嗽、哮喘等肺病和咽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EOS、ECP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对照组按需吸入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万托林),每次1喷。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刺相应腧穴。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外周血EOS和ECP的变化。结果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大肠经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CP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血清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肺经经穴、肺大肠经经穴均能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ECP水平,针刺大肠经经穴能降低血清EC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哮喘针刺选穴规律及核心配伍。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8年11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SPSS modeler软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26篇文献,涉及76个腧穴,其中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其次大椎、定喘、肾俞、足三里,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膀胱经、任脉、肺经、胃经、督脉。涉及的特定穴有八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7个聚类群,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较高的依次为尺泽-太溪-鱼际-膏肓、孔最-气海-中府-膈俞-内关、列缺-曲池-肺俞-中府。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针刺治疗哮喘的配穴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等信息建立便秘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文献415篇,提取针刺处方415个,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中脘、关元、次髎、气海、百会、太冲、合谷、大横、三阴交、脾俞、照海、太溪、承山、肾俞为针刺治疗便秘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便秘多用配穴,多远近配穴,多胃经穴,多用募穴、五腧穴和下合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为其核心腧穴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经络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的切诊方法,对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及背俞穴进行循经切按,记录异常反应,发现病变经脉及有异常反应的背俞穴。结果:异常经脉以肺经为首,其次为大肠经、脾经,继之为肝经、胃经和三焦经;背俞穴的异常反应主要出现在肺俞,其次为大肠俞、脾俞。结论:根据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经络腧穴切诊的诊察结果,初步说明肺及其经脉和相表里的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对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穴位间配伍的协同及拮抗效应,为临床腧穴配伍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单穴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穴位配伍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曲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天枢+上巨虚.随机选取单穴或组穴,进行针刺操作,捻转行针1min,施平补平泻手法,频率约2Hz,记录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针刺单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空肠的运动波幅(P=0.011,P=0.003);针刺天枢降低空肠的运动波幅(P=0.000);针刺大肠俞对空肠的运动波幅没有明显影响.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的运动波幅增加(P=0.009),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针刺天枢+曲池、天枢+上巨虚及天枢+大肠俞均使空肠的运动波幅降低(P=0.000~0.001),组穴之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配穴中天枢对空肠的抑制具有同神经节段的优势调节作用.2)针刺单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均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波幅(P=0.000~0.039).针刺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曲池+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波幅(P=0.050,0.000);针刺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大肠俞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增加(P=0.002,0.07).只有曲池+上巨虚对结肠的运动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穴位配伍均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远端结肠的调节作用不同,单元穴位为抑制效应,集元穴位为促进作用.穴位之间的组合作用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本研究中配穴对空肠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拮抗效应,而对于远端结肠,集元配穴(曲池+上巨虚)有协同作用,与大肠俞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频率调节有拮抗作用,在节段相近的配伍中,与天枢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幅度调节有相互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BA)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体表部位力敏腧穴的分布特点,分析BA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方法:对70例BA患者和7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力敏腧穴手指指腹探查,将探查到的力敏腧穴标注到人体神经皮节图上,计数力敏腧穴,观察力敏腧穴分布与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关系。结果:①BA患者组力敏腧穴探查出现率为91.4%(64/70),高于健康受试者组的15.7%(11/70,P<0.01)。②BA患者力敏腧穴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力敏腧穴在肺俞、心俞、尺泽、厥阴俞穴区出现率较高。③BA患者力敏腧穴多在C4、C6以及T1~T6神经节段分布。结论:力敏腧穴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支气管哮喘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与相关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太渊穴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太渊穴的腧穴定位、穴性、刺灸方法、配穴规律、临床应用等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太渊穴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距离桡动脉约1 cm处.其治疗方法有刺法及灸法.其穴性为肺之原穴、脉会、五输之俞土穴.其配穴主要有列缺、太溪、足三里、合谷、人中、曲池、肺俞、三阴交、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不同穴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寻找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19例)、合穴配穴组(34例)、合募俞配穴组(26例)和西药对照组(25例)。俞募配穴组电针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穴组电针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穴组电针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以上3组前两周均每周治疗5次,后两周每周治疗3次。西药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5mg),每天3次,连续口服4周。研究周期9周,包括基线评价1周、治疗4周、随访4周。以周自主排便次数为主要指标,排便困难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为次要指标进行治疗后和随访疗效评价。结果: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原则,将104例患者全部纳入分析。(1)治疗后4组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3个电针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可继续维持周排便次数的增加效应(P0.01),且优于俞募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其余3组周排便次数没有良好改善(P0.05)。(2)治疗后合穴配穴组、合募俞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对排便困难程度均有改善(P0.05,P0.01);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和合募俞配穴组依然改善显著(均P0.01)。(3)治疗后合穴配穴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其余3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个电针组均可有效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当。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的合穴配穴法能显著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效可持续4周,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  相似文献   

13.
热针对哮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2~1996笔者选择哮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32例,观察了热针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热针对哮喘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1.1 一般资料 20例哮喘病例均系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3岁,平均年龄49.2岁;病程1年以下者3例,2~5年者6例,6~10年者8例,10年以上者3例。1.2 治疗方法 选穴:主穴:定喘、风门透肺俞。配穴:外感风寒取合谷、列缺;喘促取天突,孔最;痰多取足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特定穴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立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深入了解临床发表文献情况,总结特定穴取穴规律。结果:本研究纳入107篇文献,110首腧穴处方。从文献计量学发现2002年后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加,发表形式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为主,期刊论文中,以非核心期刊论文居多,治疗方式主要是针灸、电针、温针灸。特定穴使用较高的前8穴位为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气海、支沟、关元、大肠俞,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使用较多。特定穴使用较多的是募穴,其次是五腧穴、下合穴。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穴位配伍中使用最多的是天枢穴,2个穴位配伍中发现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气海、中脘、支沟使用较多,穴位关联性较强,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配穴为募合配穴;天枢与大肠俞配穴为俞募配穴,3个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发表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特定穴在临床多用配穴,以募穴、五腧穴、下合穴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0-423
目的 :总结近15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涉及14条经脉以及1个奇穴,每条经脉的选穴比例以大肠经最高,其次为任脉、脾经、膀胱经;涉及主穴35个,配穴20个,主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配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大椎、三阴交,主配穴总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为最常选用经络,曲池穴与血海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临床一般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及使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6.
肺经十一中府云,天府侠白尺泽深,孔最列缺经渠涉,太渊鱼际少商寻。大肠二十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旁,阳溪偏历温溜过,下廉上廉三里上,曲池肘臀手五里,臂濡肩骸巨骨当,天鼎扶突禾谬香。胃经穴位四五整,承泣四白巨臀经,地仓大迎上烦车,下关头维过人迎,水突气舍下缺盆,气户库房屋黯深,膺窗乳中连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轮,水道归来连气冲,脾关伏兔阴市中,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条口下巨丰,解溪冲阳陷谷旁,内庭历兑经穴终.脾经穴位二十一,隐白大都太白抵,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系,血海箕门冲门升,府舍腹结大横排,腹…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放血治疗痤疮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22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3个月。2治疗方法针刺治疗取穴:双侧曲地、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院、天枢(双侧)。方法:局部皮肤常现消毒后.用28号l~1.5寸毫外分别剜入上述诸穴。一般用捻转泻法.如偏于肺经热盛者,重泻列缺、合谷、曲池、偏于肠胃湿热者,重泻合谷、曲他、足三里;偏于胸虚湿盛者,直补三明交。留针20分钟,其间每隔Ic分钟行针一次。每天针刺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放血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隔俞、胃俞、大…  相似文献   

18.
《针灸大成》记载,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既有肺经腧穴的共性,又有五输穴合穴的特性,具有养阴润肺、清泄肺热、条畅气机、化痰止咳平喘、疏经活络、通络止痛、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肢体经脉痛证、脾胃疾病、神志病及小儿慢惊风等。取穴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辨证配伍其他穴位。治疗小儿慢惊风时,单独使用此穴即可见效。治疗肺系疾病时,多配本经的列缺、经渠、鱼际等穴。治疗肘臂拘挛时,常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伍曲池、合谷等穴。治疗脾胃疾病时,根据循经取穴,配伍足三里、三阴交、太白等穴。操作手法上,强调补泻手法的运用,尺泽穴为肺经合穴,经脉气血汇聚之处,五行属水,临床上多采用强刺激泻法以清泄肺热,和胃理气。  相似文献   

19.
赵寿毛 《中国针灸》2002,22(12):35-43
方法 :①穴取尺泽、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膈俞 ,毫针刺用泻法 ;②皮肤瘙痒局部用梅花针轻叩 7遍 ;③用艾条灸患部 2 0分钟。隔日治疗 1次 ,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7天。结果 :治疗 5 0例成年患者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2 2年。经 3个疗程治疗后 ,临床痊愈 (症状消失 ) 31例 ;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 18例 ;无效 (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 1例 ,有效率 98 0 %。体会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 ,肺主皮毛 ,皮肤瘙痒必取之。足三里、曲池、合谷均属阳明经 ,善于开泄。血海属足太阴脾经 ,主血分病 ,足三里、血海、曲池、合谷用泻法 ,以疏风邪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鱼际穴主治优势病症及配伍规律。方法:以1949年10月为时间分割点进行文献检索。1949年10月前的文献主要通过《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之后的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检索途径,筛选文献并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1949年10月前医籍81部、民国期刊2册、文献394条,涉及单穴主治病症5类,共39种,以内科疾病为主,单穴及配伍主治最优势病症为感冒,常配伍太渊、神门、合谷、肺俞、大陵、液门、太白、足三里等;纳入1949年10月后文献114篇,涉及单穴主治病症6类,共18种,单穴及配伍主治最优势病症为支气管哮喘,常配伍孔最、太溪、丰隆、三阴交、曲池、肺俞、列缺、膻中等。结论:在主治病症方面,鱼际古今均以治疗本经病症、外经病症及脏腑病症为主,1949年10月后主治病症减少,但范围扩大且种类细化;在优势配伍腧穴方面,体现了本经及表里经配穴、荥输配穴、荥原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配穴等方法,多配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和背俞穴,1949年10月后增加了郄穴、络穴、募穴和八会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