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廖濬泉先生所著《廖濬泉儿科医案》中使用温阳扶阳方药的50例医案,整理分析温阳药物在廖老儿科医案中的运用。廖老使用温阳扶阳之法主要涉及阳虚阴盛、脏腑虚寒、寒邪直中等证,常用代表性的温阳药物有附子(附片、小白附子)、姜(干姜、炮姜、生姜)、桂(桂枝、肉桂)、丁香、肉蔻(肉豆蔻、肉蔻霜)、川椒、细辛等。廖老强调通过扶阳温阳来扶持小儿机体正气,祛除阴寒邪气,从而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等量附子不同组方中药制剂中碱性物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霖  范哲贤  李孝栋 《中草药》2016,47(24):4364-4369
目的比较等量附子不同组方的4种中药制剂(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中碱性物质的质量浓度。方法以乌头碱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或检测,分别获得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质量浓度均为附子生药0.2 g/m L)中的碱性物质在200~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A)-波长曲线下面积(吸波面积)和415 nm下溴甲酚绿比色法的A值,计算碱性物质量,并对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吸波面积法和溴甲酚绿比色法获得的结果均准确可信、方法可行,线性方程分别为吸波面积法Y=0.145 42 X+3.240 4,r=0.999 3;溴甲酚绿比色法Y=0.008 63 X+0.006 57,r=0.999 5;吸波面积法获得的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中的整体碱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1 137.992、2 907.120、2 455.611、298.208μg/m L,而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得的只是乌头碱类的碱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93.824、447.767、343.804、38.382μg/m L;前者的质量浓度比后者的大得多,但均符合姜附汤四逆汤单一附子汤参附注射液的质量浓度趋势。结论等量附子不同组方的中药制剂中碱性物质的质量浓度不同,吸波面积法测得的整体碱性物质质量浓度比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得的乌头碱类碱性物质质量浓度更全面,对附子中药制剂的配伍机制、量效关系和安全性研究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中甘草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晖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71-272
四逆汤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本方药仅3味(生附子1枚,炙甘草2两,干姜1两半),以际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且附子回阳为臣;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助附,姜回阳救逆为佐,君臣佐使,配伍精奥、国效明确。  相似文献   

4.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2011,(11):108-109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5.
收录范中林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58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范中林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其运用姜桂附三类药物时,在用量关系上存在明显规律,即附子类用量大于或等于各类姜用量,各类姜用量大于或等于桂枝类用量。  相似文献   

6.
姜附麦味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安徽省立医院(230001)刘广合【关键词】婴幼儿秋季腹泻,姜附麦味汤,中医药疗法一、方药组成基本方。于姜、制附片、红参(或党参109),麦冬、五味子、炒卜子各6g,山药、达革、焦山植、鸡内金各109,甘草sg。患儿哭闹不...  相似文献   

7.
温阳化饮通络法治疗心肾综合征3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晓媛  曲黎  曹广顺 《陕西中医》2007,28(6):659-660
目的:观察温阳化饮通络法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真武汤配合抵挡汤(熟附片、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穿山甲、生水蛭等)治疗符合少阴阳衰饮溢络阻型患者31例。结果:有效率为87%。提示:温阳化饮通络法可能具有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肾灌注,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收录祝味菊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123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祝味菊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相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78年以来使用桂附理中合五苓汤为主,治疗小儿冬季腹泻276例,其中痊愈215例,基本痊愈27例,有效率达87.6%。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及用法主方:桂附理中合五苓汤。焦术3~6克西洋参(或高丽参)2~3克北姜1~2克  相似文献   

11.
正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加工炮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供临床使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常常被运用于各种肾阳虚衰型的慢性肾脏疾病。但其性烈毒  相似文献   

12.
收录吴佩衡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67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吴佩衡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相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姜附剂是指含干姜(或生姜)、附子的一类方剂,不仅是指《伤寒论》三阴病篇以四逆汤为代表,以干姜、附子为主药的一类方,还包括三阳病方加附子,如桂枝加附子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等,主要是针对阴寒体质大多需要加用附子治疗的一类情  相似文献   

14.
乌头附子用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乌头附子乃温中散寒祛风止痛之良药,临床应用广范、因毒性较大,用量较乱故中毒者屡见不鲜。为了启示同道慎重使用,兹谈点有关该类药物的一些基本知识供同道参考。一、加工不同,毒性有强有弱乌头有川乌、草乌,附子有盐附子、黑顺片(黑附子)、白附片、天雄片、明附片、淡附片、炮附片之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泓 《陕西中医》2004,25(8):753-75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中麻黄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细辛辛温 ,归肺肾二经 ,入肺能解表化饮 ,入肾能温阳散寒 ,以驱内外之邪。附子温肾壮阳 ,益火消阴。合而用之 ,能扶阳解表 ,发散风寒。原为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太少两感证 )而设。笔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方剂中姜附合用者共九方,除鸟梅丸用炮附子外,其余皆用生附子。本文将对乾姜与生附子合并使用的八个方剂加以讨论。八个姜附方剂的名称、药品及其分量的多寡同异,见表一。  相似文献   

17.
探讨赵坤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经验。分析中医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独特优势。赵坤教授认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发作与外感寒邪、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治疗上应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疏风宣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从少阴表证诊治急性荨麻疹的经验。认为该病发作时以实热证多见,但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虚寒证。治疗以少阴表证理论为指导,温阳解表为治则,方用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9.
<正>2擅用姜附 独具风格 理论上郑钦安推崇扶阳原则,在具体遣方用药上,则以擅 用附子、干姜、四逆汤等温热方药著称,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 格,以致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考“火神”之意,是赞誉善 用热药(多指附子)的良医之谓也。他创立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学 术流派——火神派,本人被尊为“火神派首领”,这在医史上都 是十分罕见的。火神派以擅用附子为其突出特点,换句话说,不 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其诸多传人如祝味菊、吴佩衡、范 中林、唐步祺等人均享有“某附子”、“某火神”之誉,就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略述《金匮》安胎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安胎,多以补肾培脾为法。然仲景安胎之要在乎去病却邪,病去则母安,母安则胎自安。以此着眼,今将《金匮》安胎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 一、温阳散寒安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妊娠篇》)第三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于汤温其脏。”附子汤温阳散寒,主治阳虚阴盛之证。下焦阳虚,不能温煦胞宫,子脏开而不敛,风冷之气乘之,阴寒内盛,胞胎失其温养而腹痛、胞胀、故以附子汤(原书有该方而无药,大多数注家主张用《伤寒论》附子汤:附子、茯苓、芍药、白术、人参)温阳散其阴寒、温养胞脉而固胎。附子虽有破坚堕胎之弊,但阳虚阴寒之证非此不除。亦如《张氏医通》云:”……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