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通过近三年我校考生与全国考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总成绩、通过率、学科平均成绩、平均掌握率及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及平均掌握率比较,横向、纵向比较相结合进行分析。并提出我校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及存在问题,以期对中医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2016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针对第一阶段中对实践基本技能的要求,我校尝试重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践课中舌诊、脉诊、病史采集三部分内容。本文详细介绍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考核成绩、强化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基本功,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的卫生行业准入性考试,是评价申请者是否具备从医资质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是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必须通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1]。按考试要求分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两个级别,均包括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个类别。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历医学生,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后,具有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考试通过者发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6)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为基础,对辽宁中医药大学考生近三年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比较,针对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涉及四诊实训重点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阐述了在中医诊断学四诊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促进课程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阶段考核的侧重为切入点,突出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的重点,引导中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构建中医思维,以便提高中医执业医师两阶段考试的通过率,培养高素质的临床中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3)
作为行业准入考试,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直接影响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本文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之中药学的特点着眼,提出在教学中要紧扣考试大纲,合理增删教学内容;抓住考核重点,强化药物功效;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调整考试内容,接轨资格考试等改革方案,切实提高中医学相关专业中药学的教学质量,提高资格考试通过率。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开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来,业内人士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直持有不同意见,笔者亦冒昧地就此发表一点个人见解,敬请批评指正。1考试科目应突出中医特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检测的目标是中医师,它所面对的应考者是中医教育(包括学校毕业生、师承教育和确有专长人员)培养的人才,这与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考对象有所区别。因此,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应全面体现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熟练掌握中医临床各科技能的中医师。这就要求在考试科目中突出… 相似文献
10.
11.
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振兴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是中医师人才评价的核心制度,也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医教协同机制,以医师资格考试为核心,构建包括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与资格考试在内的“医教考协同”体系。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资格考试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支承作用,引导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教协同,以及在毕业后医学教育和人才配备执业中的动平衡作用,构建以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为轴心的医教考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 对齐齐哈尔医学院2013、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提高该校课程教学质量和公卫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方法 以该校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科成绩报告为依据,对学校及全国院校考生的成绩、通过率、平均掌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学校考生总成绩的平均分、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率、毒理学部分的平均分及平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