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玮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8,18(7)
目的 研究并比较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动脉瘤手术夹闭后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
术和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 年7 月—2017 年6 月收
入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50 例,研究组患者手术夹闭动脉瘤后进
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照组患者手术夹闭动脉瘤后进行腰椎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和颅内压降低至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
组(P< 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2.00%)(χ2=13.50,P< 0.05),研究组
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14.00%、8.00%)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28.00%)(χ2=9.72、9.07,
P< 0.05);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CS 评分
均显著提高(P < 0.05),且研究组的G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
后辅助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
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脑脊液腰大池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脑脊液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分为短时程、长时程及低流量和高流量组,分析引流时程及引流量对脑积水的影响及关系。结果 97例患者出现脑积水34例、硬膜下积液41例、颅内感染3例。短时程组41例、平均引流时间(10±3.6) d,长时程组56例、平均引流时间(21±4.1) d,组间引流时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2.0%vs 44.6%,P=0.021)、硬膜下积液(26.8%vs 53.6%,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6%,P=0.750)。低流量组53例、平均引流量(183±42) ml,高流量组44例、平均引流量(285±34) ml。组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0.8%vs 52.3%,P=0.001)、硬膜下积液(30.2%vs 56.8%,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方面(3.8%vs 2.3%,P=0.067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脊液引流时间、引流量可能是脑积水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时程及高流量引流脑脊液的患者更易出现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报告 2 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6 6岁 ,平均 4 7 5岁。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例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2例。SAH次数 :1次 2例、 2次 15例、3次 3例、 4次 1例。动脉瘤大小 :0 6~ 1 0cm 10例、 1 1~ 1 5cm 7例、 1 6~ 2 5cm 4例。Hunt Hess分级 :Ⅱ级 3例、Ⅲ级 4例、Ⅳ级 11例、Ⅴ级 3例。临床症状 :… 相似文献
4.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2)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潜在灾难性后果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75%~80%[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病死率、致残率高,临床处置困难,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腰大池引流减少延迟缺血性神经病变(DIND)的发生和改善早期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 21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10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引流。观察指标:脑脊液血红蛋白每日清除率及第7天总清除率、头痛缓解时间、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评价等。结果治疗组DIND、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蛋白清除率、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头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AH后腰大池引流能够减少DIND的发生并能改善早期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杨俊,苏亦兵,赵继宗我院从1982年至1992年,收治了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急性脑室扩张、脑积水病人23例,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4%,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24~67岁,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疗效。方法 :对住院的SAH患者 3 1例应用脑脊液持续引流为治疗组 ,2 5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病人头痛缓解时间、脑积水发生例数、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消化道出血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组死亡 1例 ,对照组死亡 5例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可减少并发症 ,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持续引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对住院的SAH患者31例应用脑脊液持续引流为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人头痛缓解时间、脑积水发生例数、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消化道出血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可减少并发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aSAH)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我科aSAH病例22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2.7%(28/22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unt-Hess级别、Fisher级别、前交通动脉瘤、aSAH次数以及脑室内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脑积水为aSAH后一较常见并发症,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对具上述危险因素的aSAH患者应注意跟踪随访,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0.
蒋洪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3,(1)
约15%~2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出血原因不明,这类病人的预后较动脉瘤性SAH 病人要好。头部CT 的临床应用对SAH 病人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发病后3日内进行CT 检查,对SAH 及其颅内并发症非常敏感,还可鉴别SAH 的病因。脑出血、动脉瘤性SAH 病人,血液常在大脑外侧裂、大脑半球间裂及基底池被探测到。Van Gijn 等(1985)发现在28例非动脉瘤性SAH 病人CT 片中有13例病人的出血主要局限于中脑周围池,而在92例动脉瘤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ASAH)的脑脊液(CSF)外引流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CSF外引流术治疗的10例NASAH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为幕前/中脑周围出血,4例为典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8例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CSF外引流,2例脑室外引流24~48 h后联合腰池持续引流。平均引流时间(9.2±2.86)d。术后症状改善。出院2周复查CT显示出血明显改善,其中5例完全消失。无血管痉挛、颅内感染、迟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结论 CSF外引流术尤其是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作为NASAH的有效治疗方案,有助于加快症状缓解和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2.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报告我科1992年6月~2002年1月1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3.
钱可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通常脑脊液表现为血性和/或黄变的即可诊断,但脑脊液一般在三周以内恢复正常,如果腰穿检查错失了这个时限,则脑脊液检查往往无法证实以前曾有SAH发生,作者发现了一种可以证实在1~17周内曾发生SAH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D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迟发型缺血性不可逆性脑损伤,可导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3)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探讨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开颅夹闭组(164例)与血管内栓塞组(102例)。并将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37例作为分流组,其他作为非分流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颅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分流组与非分流组在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伴脑室内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发生急性脑积水及动脉瘤部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Hunt-HessⅣ~Ⅴ级、FisherⅢ~Ⅳ级、伴脑室内出血是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aSAH病人采取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情况并无差异;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及伴有脑室内出血的aSAH病人更易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慢性脑积水作为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起病14天后出现的交通性脑积水。虽然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蛛网膜颗粒堵塞、蛛网膜下腔纤维化导致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有关。通过文献发现慢性脑积水发病率较高,且影响因素繁杂。动脉瘤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多数研究认为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无关。终板造瘘术是指在开颅夹闭过程中打开终板膜,使三脑室与基底池相通,其与慢性脑积水的关系尚不明确。脑脊液引流被许多研究证实有一定预防作用,也许可通过改进引流方式增加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唐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6):692-69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慢性脑积水作为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起病14天后出现的交通性脑积水。虽然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蛛网膜颗粒堵塞、蛛网膜下腔纤维化导致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有关。通过文献发现慢性脑积水发病率较高,且影响因素繁杂。动脉瘤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多数研究认为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无关。终板造瘘术是指在开颅夹闭过程中打开终板膜,使三脑室与基底池相通,其与慢性脑积水的关系尚不明确。脑脊液引流被许多研究证实有一定预防作用,也许可通过改进引流方式增加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最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非动脉瘤性SAH 16例与动脉瘤性SAH 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 and 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动脉瘤性SAH与非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 and 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非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期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动脉瘤性SAH后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后恢复良好30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脑积水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可改善其预后;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别是动脉瘤性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