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角药"是联合运用三味中药,配成一组,三足鼎立以增强疗效的一种方法.选穴如选药,笔者受"角药"启发,据穴位配伍原则和临床经验联合应用3个穴位,配成一组,命名为"角穴".现举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角药”启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发贵 《河南中医》1999,19(2):55-55
运用中药组方,有一句成语譬作“用药如用兵”,兵用得好,就可打胜仗;中药配伍运用得好,就可治顽症。中药的配伍是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理论组方的一种学问,它包含着医者的睿智和临床经验的丰富等因素,其内容十分广博。有的医者,在组方配伍用药中,注意运...  相似文献   

3.
阴静阳躁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辨证可根据阴静阳躁理论观察患者的动静胜负,判断阴阳盛衰;临床用药可根据阴静阳躁理论调整药物配伍,实现阴阳平衡。通过浦家祚运用阴静阳躁理论诊治疾病的药对和案例,分析阴静阳躁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其中"离"是指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入"是指十二经别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此处的"入"与下文《灵枢·根结第五篇》提到的"入"所指不同);"出"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浅出体表;"合"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合于相应的阳经,其中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其本经的经脉,十二经别按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强调了肝对女性的重要性,对后世治疗女科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肝藏血、主疏泄,可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肝与女性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均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肝在女子生理过程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入手,围绕肝藏血和主疏泄等理论,梳理、解释“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在女科疾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高树中教授长期致力于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提倡学综经典、正本清源,在“四关三通”(“腕、踝、膈、脐”四关及通经、通络、通关)理论基础上,提出“颈关”概念,颈关即颈项部,颈关可沟通脑与上、中、下三焦,是脏腑清气上承于头面部以发挥濡养作用的必经通道,更是调节气机的关键之处。颈关与腕、踝、膈、脐四关同样重要,均属于“通关”理论,笔者现从理论渊源、位置、功能、临床应用4个方面浅析“通颈关”理论,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8.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唯 《中医研究》2009,22(7):3-5
冲脉气逆理论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张氏运用这一理论对内科杂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至今仍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在现代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药对是在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既可同类相求,相辅相成而效显;又可相反相成,张弛有道而阴阳调。现将药对于临床中应用做一浅析,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2.
李杲(1180~1251),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的东垣地区,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杲一生著作颇多,集中反映他最主要的医学理论脾胃学说的则是《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由于他重视脾胃,并强调脾气升发的一面,因而他在治疗上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处方遣药中有许多是3味药组合应用的,我们将这种3味组合形式暂且称之谓“角药”。  相似文献   

13.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从独立成方"角药"、方剂主要部分"角药"、方剂次要部分"角药"以及多组"角药"联合等4个方面,对经方中的半夏"角药"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半夏在经方中的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15.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作为多种疾病的具体表现形式,亦可作为主要症状单独构成疾病。仲景创立的经方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了较多治咳方药,其中不乏角药的灵活运用,或独立成方,或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或联合应用,临床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对仲景所创经方治咳"角药"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的分析,力求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角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利用中药基本特性,将3味中药联合配伍而成。与方剂单行、相须和相使等类似,其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具有"三足鼎立""互成犄角"之势,通过相互辅助、相互制约达到减毒增效之功。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记载"道生一、一  相似文献   

17.
黄药子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面介绍黄药子的古今临床应用,重点介绍现代临床应用情况,并对某些疾病的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对黄药子的毒性机理、配伍减毒作用等方面亦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对进一步研究黄药子的剂量、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探求制约其毒性的配伍药对等内容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中药鲜药的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对中药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对干药、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秉祖母遗留民间的糊药一方,名大药,经临床试用于肝痈、肠痈、乳痈、丹毒、膝关节感染等病,疗效颇为满意,现摘其每类的典型病例公之于众,以期同道鉴证。1药物组成大药由麝香0.5 g,铜绿6 g,胡椒60 g,生姜60 g,生猪脂膏(即板油)60 g,绵白糖60 g组成,上药共捣如泥,做成药团备  相似文献   

20.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