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3.
4.
<正>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其中"离"是指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入"是指十二经别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此处的"入"与下文《灵枢·根结第五篇》提到的"入"所指不同);"出"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浅出体表;"合"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合于相应的阳经,其中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其本经的经脉,十二经别按 相似文献
5.
6.
7.
8.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脉气逆理论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张氏运用这一理论对内科杂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至今仍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在现代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楼友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26-227
李杲(1180~1251),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的东垣地区,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杲一生著作颇多,集中反映他最主要的医学理论脾胃学说的则是《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由于他重视脾胃,并强调脾气升发的一面,因而他在治疗上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处方遣药中有许多是3味药组合应用的,我们将这种3味组合形式暂且称之谓“角药”。 相似文献
13.
14.
从独立成方"角药"、方剂主要部分"角药"、方剂次要部分"角药"以及多组"角药"联合等4个方面,对经方中的半夏"角药"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半夏在经方中的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中药鲜药的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对中药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对干药、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秉祖母遗留民间的糊药一方,名大药,经临床试用于肝痈、肠痈、乳痈、丹毒、膝关节感染等病,疗效颇为满意,现摘其每类的典型病例公之于众,以期同道鉴证。1药物组成大药由麝香0.5 g,铜绿6 g,胡椒60 g,生姜60 g,生猪脂膏(即板油)60 g,绵白糖60 g组成,上药共捣如泥,做成药团备 相似文献
20.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