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治疗的4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弱增强321例为弱增强组,等增强或高增强105例为等或高增强组,2组术后均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等或高增强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77.1%)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60.0%)均高于弱增强组(52.0%、42.1%)(P0.05);2组淋巴结转移均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主;弱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2例,Ⅱ区30例,Ⅲ区37例,Ⅳ区28例,Ⅴ区16例,各区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或高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1例,Ⅱ区9例,Ⅲ区43例,Ⅳ区37例,Ⅴ区7例,Ⅲ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Ⅰ、Ⅱ、Ⅴ区(P0.05);术后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198例,无淋巴结转移228例;超声造影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91.7%。结论不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以Ⅵ区(中央区)最多,但对等增强或高增强为主的结节,应警惕Ⅲ区、Ⅳ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2例初次诊治且术前无任何局部并发症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总体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微小癌组与非微小癌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1%、6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3%、63.1%。微小癌组与非微小癌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χ2=9.593,P<0.05)。微小癌组中,原发灶大小对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影响(χ2=0.982,P>0.05),多发灶患者较单发灶者更容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χ2=4.334,P<0.05)。结论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微小甲状腺癌也应建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6例细针穿刺确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探讨PTC大小及CEUS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联系。结果总计37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不同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颈部中央区与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统计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其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敏感度为65.93%,阳性预测值为66.67%。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r=0.947,P=0.002)。以2、3、4枚为临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以5、6枚为临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数目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冷冻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为术中合理选择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本院2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冷冻病理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中心纤维化,病灶存在砂砾体和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中央区淋巴结有更高的转移率(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微小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中心纤维化(P0.05)和乳头结构占优势(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病灶中心纤维化和/或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应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多模态超声成像(灰阶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侵袭性、BRAFV600E 突变特点。 方法:158名术后证实为PTC的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比较两组的灰阶超声、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以及侵袭性、BRAFV600E 突变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的超声特征表现(病灶的边界、纵横比、微小癌、微钙化、病灶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弹性成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C合并HT组中女性比单纯的PTC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合并HT组的甲状腺外侵袭率及BRAFV600E突变率均低于单纯PTC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RAFV600E突变阳性时,PTC合并HT组的甲状腺外侵袭率仍低于单纯PT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C合并HT时,HT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变的侵袭性,而当PTC中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时,HT的存在也可能阻碍了PTC的发展或侵袭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探讨超声特征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行手术的132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特征以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132例入组患者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组39例和9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微钙化,BRAFV600E基因突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病灶≥5 mm、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准确度为78.8%,灵敏度为59.0%,特异度为87.1%。结论 超声特征结合BRAFV600E基因突变可对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对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联合TI-RADS分类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收集行甲状腺切除术及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患者,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TI-RADS分类及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分布及钙化情况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BRAFV600E检测联合TI-RADS分类判断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独应用BRAFV600E突变检测和TI-RADS分类。结论 TI-RADS分类4~5类以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的结果可肯定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决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模式,并分析其病理学依据。方法对40例接受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后的患者颈部出现的56个异常淋巴结行超声造影检查,之后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并分析二维及超声造影各项特征与转移性淋巴结的病理关联性。结果细胞学证实56个颈部淋巴结中,26例患者的35个淋巴结为转移性淋巴结,各项超声特征中,超声造影的增强均匀性、增强强度、增强方式,这三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更具有相关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的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性高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年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予以全部入选患者二维彩超、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联合检查,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患者的多模态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中央区淋巴结未转移患者的边界、肿瘤大小、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等影像学征象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微钙化、侵犯包膜等方面对照,差异性显著(P<0.05);微钙化、侵犯包膜等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十分理想,瘤内微钙化、肿瘤侵犯包膜等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对术前评估及术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基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声像图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RMS法检测91例共117个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切除的甲状腺及其癌旁组织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为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比较两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88个(75.2%)PTC癌组织标本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29个(24.8%)未发生突变。PTC 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两组甲状腺声像图结节的边缘和颈部异常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较高;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超声声像图特征有相关,其中结节边缘不光整和有颈部异常淋巴结特征的组织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IL-17、SIL-2R及TG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结核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行颈部及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9例(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63例(结核组),观察淋巴结分区、长径/短径比值、淋巴门、内部坏死、钙化、血流、阻力指数及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IL-17、SIL-2R及TG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造影淋巴结及血清各指标情况。分析超声造影和血清IL-17、SIL-2R、TG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常规超声多呈微钙化,颈部淋巴结结核多呈粗钙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两组间长径/短径比值、淋巴门、内部坏死、血流成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区以III区和IV区为主,占76.29%,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分区以II区、III区和IV区为主,占74.5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与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两组不同增强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均匀增强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薄环36例(36/52,69.23%),不均匀增强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中厚环42例(42/54,77.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IL-17、SIL-2R及TG表达水平均高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造影曲线下面积为0.781,对鉴别诊断2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61%,特异度为82%;血清IL-17、SIL-2R、TG曲线下面积为0.673,对鉴别诊断2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71%;超声造影联合血清IL-17、SIL-2R、TG曲线下面积为0.915,对鉴别诊断2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94%。结论 超声造影能提供淋巴结增强特征信息,血清IL-17、SIL-2R、TG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病变良恶性表现程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两者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单一诊断效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316例,根据甲状腺癌术后病理分期(pTNM)结果,将pN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未转移组(160例),pN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转移组(156例),比较两组超声图像特征、临床资料、BRAF V600E突变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超声图像特征、BRAF V600E突变及各临床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98例(62.8%)发生BRAF V600E突变,未转移组121例(75.6%)发生BRAF V600E突变,两组BRAF V600E突变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及病灶数目、大小、沙粒样钙化、纵横比、边缘、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纵横比、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均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606、4.061、2.149、8.578,均P<0.05),年龄、沙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V600E突变是否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经术前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状态,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确诊甲状腺乳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 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PTC患者34例,其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23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记录肿瘤直径、边缘、纵横比、有无钙化等特征;取手术切除的PTC组织和癌旁组织各34份,采用DNA测序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比较有、无颈部淋巴结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 PTC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52.94%)高于癌旁组织(0)(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超声声像示肿瘤钙化比率(81.82%)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43.48%)(P0.05),肿瘤直径[(21.36±7.54)mm]、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45.45%)、纵横比1比率(63.64%)和肿瘤边缘不光整比率(72.73%)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8.29±6.93)mm、56.52%、78.26%、69.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较高,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超声声像示肿瘤钙化者可能更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是否会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常规超声特征表现,及其与侵袭性和BRAF~(V600E)突变的关系。方法将158例经手术证实的PTC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每组各79例,比较两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特征,以及侵袭性和BRAF~(V600E)突变的差异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特征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HT组中女性患者比例高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声特征(病灶边界、纵横比、微小癌、微钙化、病灶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弹性成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8例患者中,18例侵袭周围组织,其中HT组5例,非HT组13例;135例BRAF~(V600E)突变阳性,其中HT组63例,非HT组7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5例BRAF~(V600E)突变阳性病例中,两组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周围组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58例PTC患者中,微小癌和纵横比1与BRAF~(V600E)突变阳性相关(OR=3.087、3.798,均P0.05);HT组患者中,微小癌与BRAF~(V600E)突变阳性相关(OR=3.590,P0.05)。结论 PTC合并HT好发于女性,HT不影响PTC的超声特征表现,合并HT的PTC其侵袭性及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低于单纯的PTC;在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微小病灶、纵横比1均相关;合并HT的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微小病灶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45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患者石蜡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32例存在突变;而在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组中未发现突变。BRAF 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肿瘤直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以及在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大小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周倩  许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1):1752-1756
甲状腺癌近年来呈高发趋势,尤其是乳头状癌(PTC)。PTC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后者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灰阶超声可评估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模式等,结合超声造影血流增强模式动态显示及定量参数评估、超声弹性成像可定性判断及测定结节硬度,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及分子检测可进一步提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本文主要对超声评估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