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柴可群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柴师从医三十余载,不仅擅长诊治肿瘤疾病,对诸多杂病亦有独到见解。现将柴师诊治气虚发热验案一则,介绍如下。患者,女性,15岁。学生。2017年6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发热半年余。半年前因"发热"入住某医院,当时体温最高达39.0℃,经对症支持治疗体温降至正常。出院后体温反复,稽留在38.0~38.4℃。期间服用过小柴  相似文献   

2.
郭维  曹书立  秦志丰 《新中医》2011,(10):160-161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发热,其病因可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之肿瘤破溃、糜烂或肿瘤生长压迫某些管腔而导致引流不畅并发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则由肿瘤坏死组织或肿瘤代谢产物的自身吸收引起,又称为肿瘤热。前者热度较高,热势急骤;后者热度较低,往往呈持续性低热状态,偶见高热,发热多数是有规律地在午后或者傍晚开始发热,次日凌晨发热自动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肿瘤患者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意义,探讨PCT对于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有无影响。方法选择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发热患者206例,根据发热原因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每组103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肿瘤科住院的无发热患者103例作为对照组。在抗生素治疗前或下一次抗生素治疗前抽血送检血培养以及PCT检测。结果感染组治疗前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P均<0.05),非感染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感染组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感染程度越重,PCT水平越高,其中血液感染患者PCT水平最高,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再次为泌尿系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腹腔感染患者PCT水平较低;感染组不同PCT水平患者治疗后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可以鉴别诊断肿瘤患者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早期判断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结合细菌培养对于早期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发热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类,癌性发热属于非感染性发热,指排除感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情况下直接与肿瘤相关或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出现的发热,是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肿瘤患者发热病因中占第二位~[1]。研究表明~[2],癌性发热多见于老年男性,最常见于  相似文献   

5.
孙桂芝教授认为,肿瘤患者发热除了感染的原因之外,进展期肿瘤发热是肿瘤发展过程中并发症状之一,主要与肿瘤本身坏死组织的吸收有关,中医学认为是气滞血瘀、湿聚痰结(痰湿不化)、毒热内结、脏腑虚损及阴阳失调的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发热的辨证.切忌一见发热就滥用寒凉.应遵循阴虚发热者治宜滋阴清热;血虚发热治宜补益气血;气虚发热治宦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肝郁发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血瘀发热治宜活血化瘀.证候有兼夹者,治疗应予兼顾.  相似文献   

6.
<正>张建平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田芬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其继承并发扬田芬兰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并将之应用于内科不明原因发热治疗中,现总结其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之学术思想,并举隅验案一则,以期同道学习讨论。1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将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  相似文献   

7.
发热作为内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为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重症患者中,发热的原因通常为感染、组织损伤、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通常来讲.重症患者的发热症状多由感染引起。而且严重感染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发热是临床上及其常见症状,是一些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定点,引起产热大于散热的体现。多种原因可引起发热,大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我国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探讨会"对发热的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不明原因发热(FUO)。在"2016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9.
王立忠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名师传承研究室"终身导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脑病治疗中心学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发热病房发热患者诊治中的效果,为发热病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 式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 900 医院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4 月 15 日发热病房收治的 112 例地方发热患 者,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描述诊断、转归等资料。结果:112 例患者,年龄 16 ~ 94 岁,平均年龄(50.2 ± 18.4)岁。 患者基础疾病分布:高血压病史(19.6 %)、肿瘤病史(17.0 %)、糖尿病史(16.1 %)依次居前三位。发热病因构成:感 染性疾病为主(85.7 %),其余依次为结缔组织病(6.3 %)、肿瘤性疾病(4.5 %)、血液性疾病(2.7 %)、药物热(0.9 %)。 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63.4 %)、上呼吸道感染(12.5 %)最为常见,传染病 6 例(5.4 %)。发热相关肺部阴影共 85 例(75.9 %),肺部感染最常见(63.4 %),非感染性发热相关肺部阴影包括:间质性肺炎(4.5 %)、系统红斑狼疮相 关肺部病变(1.8 %)、癌性淋巴结炎(2.7 %)、肿瘤(0.9 %),呼吸衰竭 9 例(8.0 %)。转外院患者 7 例(6.3 %), 住院时间(3.4 ± 2.6)d。转科患者 26 例(23.3 %),住院时间(4.6 ± 2.4)d。正常出院 79 例患者(70.5 %),住院时间 (8.0 ± 3.2)d。无死亡病例,无院内感染,无医疗纠纷。结论:MDT 模式适用于发热病房发热患者的诊治,能有效整合医 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救治,降低院内感染和医疗风险,为发热性疾病的诊治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清热灵系列方治疗癌性发热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发热是指恶性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发热现象,有时发热可成为某些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癌性发热患者多不伴有恶寒或寒战,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也有少数表现为高热或弛张热。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解热镇  相似文献   

12.
焦中华教授(1937-)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及血液病诊疗专家,全国第二、三、四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8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殊贡献奖",并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成立了"焦中华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山东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兼职。  相似文献   

13.
化瘀解毒汤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性发热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引起的发热。多见于中晚期癌症患者。自2002年起,笔者自拟化瘀解毒汤治疗癌性发热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郭志雄主任医师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四川省名中医、全国第3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肿瘤防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专研经方数十载,颇有造诣,提出"大霸微补,和血调气,扶正抗癌"治疗肿瘤的思路,具体应  相似文献   

15.
<正>亓鲁光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亓老治疗发热1例介绍如下。刘某,男,70岁,反复发热1年余。2017年7月因尿路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2℃,午后高热,伴乏力畏寒,尿常规提示尿WBC+,Pro++,考虑泌尿系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出现反复周期性发热,发热1周,体温正常2周,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10余次,用多种头孢类、氧氟沙星类、泰能等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无效,仍反复间断发热,发热时间逐渐  相似文献   

16.
发热为中晚期肿瘤病人最常见症状之一,包括感染发热和癌性发热,其中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癌性发热约占恶性肿瘤发热的40%。该类发热多为低热或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肿瘤发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肿瘤发热的患者采用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共观察肿瘤发热患者25例,显效15例,占60%;有效6例,占24%;无效4例,占16%;总有效率为84%。结论:甘温除热法对肿瘤发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赵景芳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类博士生导师,独创微调平衡治癌法。笔者有幸跟师,得其身教,受益匪浅。现将赵教授治疗肿瘤晚期癌性发热验案2则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例1:郑某,男,81岁,于2018年5月30日初诊。反复发热伴咳嗽气急1个月。2018年5月13日于市二院呼吸科查CT提示:肺占位,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肿瘤放免:CEA112.04 ng/mL;糖类抗原125:232.5 U/mL;考虑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答: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主要有合并感染、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源等。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毒瘀互结,郁而发热。由于发热只是病人的一个症状,临床上试图应用某些专方专药治疗。往往难收寸效。只有通过辨证,根据肿瘤患者正气强弱、肿瘤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分型论治,方能收到一定效果。笔者将其分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三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李配富主任中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业40余载。笔者有幸忝列门墙,侍师襄诊,对李老的学术思想略有体会,今就李师调和肝脾法治疗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状态的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