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63表达水平(0.2±0.1)%,CD62P表达水平(1.4±0.8)%均优于对照组(0.4±0.2)%、(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A水平(83.8±21.2)%及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0±18.1)%高于对照组的(65.5±21.9)%、(37.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促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比浊法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d)前及服用2周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病例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比较CR组和CS组相关的临床数据,并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CR组54例(23.68%),CS组174例(7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5)、血小板数量(P=0.012)、中度颈动脉狭窄(P=0.034)、性别(P=0.049)和糖尿病(P=0.032)在CR组和CS组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4)、血小板数量(P=0.025)、糖尿病(P=0.026)、中度颈动脉狭窄(P=0.002)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中度颈动脉狭窄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0例(观察组),单纯使用氯吡格雷治疗40例(对照组),治疗后4、12、24周检查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乳酸脱氢酶(LDH)、血粘滞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评定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对照组患者TG、LDL-C、MAR,12周观察组患者TG、CH,24周观察组患者TG、CH、LDL-C、MA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CH,治疗后24周TG、CH、LDL-C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0例(观察组),单纯使用氯吡格雷治疗40例(对照组),治疗后4、12、24周检查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乳酸脱氢酶(LDH)、血粘滞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评定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对照组患者TG、LDL-C、MAR,12周观察组患者TG、CH,24周观察组患者TG、CH、LDL-C、MA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CH,治疗后24周TG、CH、LDL-C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安全可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on the preven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tic plaques in aged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Methods Eighty aged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t hospital from July 2006 to September 2010, were chosen;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0, giving treatmen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and control group (n=40, giving treatment of treatment of Clopidogrel). The levels of triglyceride (TG), total cholesterol (CH),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the blood viscosity and the platelet maximum aggregation rate (MAR) were measured and the plaque scores were evaluated 4, 12 and 24 w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G, LDL-C and MAR in the control group 24 w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levels of TG and 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 w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levels of TG, CH, LDL-C and M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4 w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enjoye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CH 12w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lower levels of TG, CH and LDL-C 24 w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Lower plaqu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ot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4 w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can safely prevent and stabilize the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tic plaques in aged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0例(观察组),单纯使用氯吡格雷治疗40例(对照组),治疗后4、12、24周检查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乳酸脱氢酶(LDH)、血粘滞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评定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对照组患者TG、LDL-C、MAR,12周观察组患者TG、CH,24周观察组患者TG、CH、LDL-C、MA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CH,治疗后24周TG、CH、LDL-C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探讨其在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9例,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1)联合治疗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48~77岁,平均64.5岁;病程1~12 d,平均4.8d.其中脑梗死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0例.伴高血压40例,糖尿病29例,高脂血症30例.DSA证实颅内动脉狭窄(70.6±12.9)%;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3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8例.(2)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6 ~ 80岁,平均66.5岁;病程2~14 d,平均5.7d.其中脑梗死32例,TIA 8例.伴高血压32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3例.颅内动脉狭窄(71.7±14.2)%;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入我科接受治疗的110例高危TI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14 d后减为10 mg)、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21 d后停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21 d后停服)治疗,对比治疗3 m后两组卒中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血小板参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脑梗死发病率11.5%,试验组脑梗死发病率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C(LDL-C)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宽度(MPV)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MPV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高危TIA患者能够显著减低卒中复发率,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6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联合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10%,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阻止病情恶化,改善患者的身体质量,提高其神经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其高复发率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我们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3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01~2010-06在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无严重肝、肾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15-06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伐他汀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治疗后2组血清SOD水平、血清MDA水平、NIHSS评分状况。结果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分别为(90.73±11.64)U/mL、(98.89±13.10)U/mL均优于对照组的(72.90±11.05)U/mL、(80.03±12.2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血清MDA水平分别为(5.24±0.87)nmol/mL、(3.46±0.68)nmol/mL,均优于对照组的(7.15±1.11)nmol/mL、(5.23±0.74)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03±1.41、7.13±1.05,均优于对照组的14.78±1.78、9.79±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确切,且与常规对症治疗相比,能够提高患者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由于动脉阻塞所引起的脑部供应血液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损害,致使脑组织缺血,而产生缺氧性坏死[1]。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脑梗死属第3大致死疾病,而在多数国家,也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首位疾病[2]。我院运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症状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12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血脂水平与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与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显著改善其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神经缺损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将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观察组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和预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组,n=41)和B组(瑞舒伐他汀组,n=41)。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阿司匹林(100mg/d),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联合阿司匹林(100mg/d),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比较2组6个月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IMT和斑块面积显著小于A组(P0.05);治疗前2组TG、TC、LDL-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G、TC、LDL-C和HDL-C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6个月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均能够很好地降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治疗剂量为10mg/d瑞舒伐他汀稳定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优于10mg/d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轻中度急性脑梗死(NIHSS≤13分)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组(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1组)及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2组)各40例,疗程21d。对比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生活自理量表评分(ADL)、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1组中TC、TG、LDL-C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1组TC、TG、LDL-C及hs-CRP与对照2组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1组NIHSS及ADL评分与对照2组相比,P0.05。观察组及对照1组NIHSS评分增加≥4者与对照2组相比,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具有安全性高、改善不良预后、降低神经功能恶化、协同抗氧化应激及抗炎症反应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12—2016-12收治的脑血栓病例,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脑梗死患者hs-CRP、MMP-9、TNF-α、IMT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MMP-9和TNF-α水平、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MMP-9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动脉IMT变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血脂水平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和MMP-9水平,使IMT变薄,更有利于抑制炎症从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动脉硬化是心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ni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的标忠性改变。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肭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颁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38例,加用荷丹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肌肉痛、肝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