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扶正通腑导滞法联合电针阳明经穴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2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同时给予扶正通腑导滞法联合电针阳明经穴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3 d后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饮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53/56)和76.8%(43/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胃肠功能障碍、APACHEⅡ评分以及腹腔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临床应用扶正通腑导滞法联合电针阳明经穴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明确,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扶正通腑泻热汤辅助西药治疗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西医常规和中药扶正通腑泻热汤治疗,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胃肠功能障碍(腹痛、腹胀、胃肠蠕动、肠鸣音及排便)评分、血清炎性指标(CRP、PCT)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DAO、D-乳酸)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CRP、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明显改善(P0.05);上述变化中药辅助治疗观察组较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自拟扶正通腑泻热汤有助于西药治疗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腑导滞敷脐法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菏泽市中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导滞敷脐法治疗,连续治疗7 d,对比2组临床疗效、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腹痛、腹胀、恶心、便秘)、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血管活性肠肽(VI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0%(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及便秘积分和血清GAS、VI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MO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导滞敷脐法能够快速改善急性肠梗阻患者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从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针刺足三里单穴与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及内关多穴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7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单穴针刺组(23例)和多穴针刺组(24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术前30 min,单穴针刺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为5 mA,持续刺激30 min;手术结束后4、22、34、46 h各行针刺治疗1次。多穴针刺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和内关,电针参数和时程长度同单穴针刺组。记录分析3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及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穴针刺组和多穴针刺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P0.05,P0.001),术后24 h腹胀和恶心呕吐的发生频数均明显降低(P0.05)。单穴针刺组和多穴针刺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等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穴针刺与多穴针刺均可促进全麻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且单穴针刺与多穴针刺对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59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在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通腑泄热灌肠合剂和生理盐水灌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疗效及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全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8.97%(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通腑泄热灌肠合剂能有效促进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部术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腹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针刺组30例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30例加用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后出现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比较3组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电针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电针组及针刺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在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PG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表现,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联合通腑泄热方的治疗效果,总结急性阑尾炎中西结合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阑尾切除与腹腔冲洗引流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抗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通腑泄热方(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术后腹胀感消失时间、通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3 d平均体温、术后拔管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7%(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中胃脘痞满、腹痛、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得分均低于对照(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感消失时间、通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3 d平均体温观察组更加趋于正常,对照组体温起伏相对较大(P 0.05);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通腑泄热方(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规范并全程应用通腑导滞法治疗重度急性胰腺炎(SAP)阳明腑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SAP阳明腑实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统一的通腑导滞法方案给予全程治疗至缓冲期;对照组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仅在疾病早期阶段(即至大便排出)加以通腑导滞法治疗,并且治疗未规范统一。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量表评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腹痛评分、胃肠功能障碍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快地改善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床边指数、中医临床证候积分、CT严重程度指数(P0.05);而且治疗组也较对照组更快地缓解腹痛,更好地改善胃肠功能障碍、降低继发感染、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规范的通腑导滞法全程治疗SAP患者能更快地缓解腹痛,改善胃肠功能障碍,降低继发感染、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胃通降穴位贴敷法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和胃通降穴位贴敷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指标恢复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和胃肠道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LT和GAS含量均升高(P0.05),VIP含量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胃肠道激素含量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采用和胃通降穴位贴敷法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快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气活血通腑汤治疗结肠癌术后急性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结肠癌术后急性炎性肠梗阻患者80例,按1∶1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下气活血通腑汤治疗,疗程均为7天。结果:两组治疗后PCT、ET、IL-6及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胀、腹痛消失时间及肠鸣音、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下气活血通腑汤治疗结肠癌术后急性炎性肠梗阻,能够降低内毒素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苏卫华 《新中医》2022,54(9):107-111
目的:观察通腑行气汤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腑行气汤治疗。2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及血清胃肠道激素[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的变化,观察2组治疗后主要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上述4项胃肠道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MTL、GAS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血清MTL、G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芒硝外敷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7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芒硝外敷神阙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症状评分、腹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2~3天腹胀症状评分、腹围小于对照组(P 0.01,P 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芒硝外敷神阙穴能安全、有效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通腑饮经验方联合穴位按摩改善阑尾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的阑尾切除术后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通腑饮经验方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观察并记录术后与胃肠功能相关的肠鸣音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检测与胃肠黏膜功能相关的血清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其肠鸣音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D-乳酸、I-FABP及DA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3%较对照组2.2%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拟通腑饮经验方联合穴位按摩能显著促进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轻腹胀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与调控血清D-乳酸、I-FABP及DAO水平以强化胃肠道黏膜屏障有一定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应用通腑泻热灌肠合剂灌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通腑泻热灌肠合剂灌肠),对照组(温水灌肠)各19例,对照术前及用药前后的血浆胃泌素、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两组用药前后的胃泌素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空白组患者术后灌肠后与术前及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比空白组短(P<0.05).结论:通腑泻热灌肠合剂灌肠能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腑活血汤配合谷氨酰胺对胃癌根治术后氧化应激、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谷氨酰胺颗粒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通腑活血汤治疗,疗程7 d。比较2组术后及用药7 d后症状(腹胀、呃逆、腹痛、便秘、肠鸣音减弱)积分变化,临床结局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一般临床预后情况,检测比较2组术后及用药7 d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水平变化。结果 2组用药7 d后腹胀、呃逆、腹痛、便秘、肠鸣音减弱积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术后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一般临床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2组用药7 d后血清MDA、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水平均较本组术后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活血汤配合谷氨酰胺能够显著抑制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针刺疗法对非创伤性妇科急腹症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以72例非创伤性妇科急腹症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部胀痛改善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腹部胀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非创伤性妇科急腹症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能显著改善患者腹部胀痛症状,加快其肠鸣恢复及提前排气和排便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腑热奄包对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肠麻痹的影响。方法: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处理联合热水袋热敷腹部,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通腑热奄包敷腹部。结果:腹胀消除、肛门恢复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结论:通腑热奄包可明显缩短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通腑汤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通腑汤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方法且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床上、床下活动。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通腑汤。观察2组患者术后胃动力、腹胀程度、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7.1%,治疗组总有效率9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患者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腑汤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腑解毒法治疗重症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2月82例重症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联合中医通腑解毒法灌肠治疗,7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 0. 05); 2组患者术后第7d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二胺氧化酶(DAO)降低,但观察组更低(P 0. 05)。结论通腑解毒法治疗重症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较好,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仝建  赵雪晗  王凡 《新中医》2018,50(6):206-208
目的:观察中药热熨配合耳穴贴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妇科腹腔镜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热熨配合耳穴贴压护理干预,2组均干预3天。记录术后首次排便和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记录治疗前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72.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天,2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2组4项症状评分均较术后1天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熨配合耳穴贴压护理能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