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结果。自噬,即细胞内的"自食"现象,可清除细胞内多余的细胞器和蛋白质,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近年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MS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发生发展过程,EAE是一种用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抗原免疫易感动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是目前最常用于研究MS的动物模型。对自噬的干预有望能为阐明MS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更多治疗措施提供新的依据,文中就自噬在MS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自噬(autophagy)是继凋亡(apoptosis)以后,生命科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自噬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细胞死亡的启动机制,但现在它被广泛认定为细胞自稳的保护机制[1]。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及识别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共同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proteostasis),从而保证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基础水平的自噬通过消化剩余的和有缺陷的细胞器及蛋白质对于维持细胞自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导致青年人残疾的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目前认为MS是一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的以CNS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损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患性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MS的发病过程.维生素D缺乏、某些特殊病原体如EB病毒感染、吸烟等是目前较为认可的与MS发病风险相关的环境因素[1].维生素D缺乏容易干预,对MS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由IFN-γ(Th1细胞)或IL-17(TH17细胞)为特征的CD4+T细胞介导发病。流行病学观察到多发性硬化存在疾病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轮班工作等环境因素改变对疾病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昼夜节律有可能影响MS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昼夜节律基因对MS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时间治疗方案可能成为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由IFN-γ(Th1细胞)或IL-17(TH17细胞)为特征的CD4+T细胞介导发病。流行病学观察到多发性硬化存在疾病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轮班工作等环境因素改变对疾病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昼夜节律有可能影响MS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昼夜节律基因对MS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时间治疗方案可能成为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特点之一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在神经细胞中异常聚集,引发多种神经功能障碍。自噬是细胞的一种饥饿应答,通过溶酶体或液泡将衰老或受损的细胞器以及形态、功能异常的大分子降解以循环利用,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因此,在AD的早期,自噬通过清除错误折叠、异常聚集的蛋白而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在AD的晚期,过度激活的自噬会导致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疾病的恶化,因此,研究自噬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自噬的变化和活性氧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模型5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仅建立tMCAO损伤)、tMCAO+N-乙酰-L-半胱氨酸(NAC)组和tMCAO+雷帕霉素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质和纹状体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再灌注后1、3、6、12、24 h)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双氢溴乙啶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对自噬活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AC或雷帕霉素诱导下的自噬变化。2,3,5-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 h Beclin-1开始升高,6 h LC3Ⅱ/LC3Ⅰ表达上调。与对照组对比,NAC条件下LC3Ⅱ/LC3Ⅰ和Beclin-1表达趋势明显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 h活性氧开始升高,给予NAC后表达下降。在NAC和雷帕霉素干预下,梗死面积缩小。结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表达上调,活性氧水平升高,抗氧化剂可能通过激活细胞的自噬途径保护神经细胞,减小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脱髓鞘。病程进展中出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损害和轴索破坏。尽管多发性硬化病因不清,目前已知自身免疫和感染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有遗传因素参与其中。本文强调了B细胞的影响和膜脂肪代谢也是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尤其与患者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脑脊液中亚麻酸(C18:2n-6)和花生四烯酸(C20:2n-6)水平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某些特定的miRNA是否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为MS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依据2010年McDonald诊断标准收录临床复发期MS患者,采集其静脉血;收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作为对照。通过TaqMan Array Human MicmRNA A+B Cards Set v3.0微阵列检测差异性表达的miRNA,用Real time RT-PCR验证某些特定miRNA在M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应用微阵列检测756个miRNA的异常表达,表明15个miRNA在MS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miR-146a、miR-146b呈现高表达。进而用Real time RT-PCR验证miR-146a、miR-146b在MS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情况。miR-146a在MS组及对照组中表达的2~(-△△CT)值分别为5.588±2.183,2.190±1.964,P0.01;miR-146b在MS组及对照组中表达的2~(-△△CT)值分别为2.004±0.954,0.566±0.287,P0.05。结论 miR-146a、miR-146b在MS组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说明miR-146确实与M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CD4+T细胞在MS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活性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常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对MS中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维持发挥特定的调控作用,当miR-NA表达异常时可能...  相似文献   

11.
自噬是一个保护和生命维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器、异常蛋白等胞质成分被打包入双层膜囊泡,并被溶酶体靶向降解。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一种必要的应激反应,以此清除那些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生存的受损细胞器和蛋白质。近年研究发现,自噬缺陷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的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深入研究自噬的发生及其机制,对全面了解自噬对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发痫机制至今还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一些携有先天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有易发生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趋势,在后天环境中外因的作用下,诱发对中枢髓鞘成分的异常自身免疫应答而致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旨在探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近年来随着神经免疫学、遗传学、影像学、病毒学方面研究的飞速发展 ,使人们对导致多发性硬化 (MS)发病和发病后早期损害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现对近期M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感染因素MS在自身免疫过程中选择性地损害少突胶质细胞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进行性的脱髓鞘。人醇醛基转移酶(TAL H)选择性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 ,它与脂质的大量产生密切相关 ,是组成髓鞘的基本成分 ,易于遭受氧自由基损害。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均有TAL H抗体表达。MariaEsposito等[1] 发现TAL H表位与EB病毒和Ⅰ型…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还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一些携有先天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有易发生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趋势,在后天环境中外因的作用下,诱发对中枢髓鞘成分的异常自身免疫应答而致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旨在探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目前认为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导致的以脑和脊髓白质损伤为主的疾病.由于在人类成体前脑有大量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另外在MS脱髓鞘斑内亦存在OPC,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前体OPC是MS中髓鞘再生的主要来源.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髓鞘再生是MS治疗中非常有前景的方向,但是要达到有效的、有治疗作用的髓鞘再生,首先必须了解影响髓鞘再生的各种因素,理解控制髓鞘形成和髓鞘再生的确切机制.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减少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或增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产生将会达到治疗MS的目的。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一10,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Dex)影响下的IFN-γ和IL-10的分泌细胞水平。方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索抗原髓鞘碱性蛋白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然后用Dex作对比试验,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L-10和IFN-γ分泌细胞,同时检测其它神经病组(OND)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Dex使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减少,对IL-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MS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Dex能抑制MS Th1类细胞因子IFN-γ,恢复其两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而对MS患者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即有文献提及多发性硬化(MS)的轴索病变[1].Charcot和Marburg都描述了多发性硬化的病理改变:脱髓鞘、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和轴索相对保留.1936年,Putnam报告多发性硬化病灶轴索缺失达50%;而Greenfield则认为,90%的多发性硬化病灶轴索密度正常,并指出该项研究结果与前人的差异归功于高敏感性的轴索染色方法.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轴索病变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MS易感基因、抗自身抗原兔疫细胞克隆的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免疫学特点、细胞及体液免疫对自身髓鞘的识别与杀伤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多发性硬化的兔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是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可伴有多灶性白质脱髓鞘为病变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高发且初发年龄较早。女性MS患者妊娠末期病情可缓解,但产后伴随雌激素水平下降而病情加剧,提示体内高水平雌激素对女性MS患者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对MS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文就国内外有关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MS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多发性硬化(MS) 发生率越来越高,预期磁共振影象(MRI)及实验室参数将可使之进一步提高。一般MRI可使鉴别诊断澄清,可正确地排除非MS病,例如脊髓病。MRI可证明病灶的空间播散,用造影剂钆—五乙酸(GaD-TPA)时可鉴别新老病变,并证明时间上的播散。分类为“可能的”(suggestive)MS,至少需有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