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经方治验5则     
李吉祥 《河北中医》2008,30(4):388-389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虽为治疗外感的医书,根据其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推而广之,亦可以治疗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在澳洲运用经方进行辨证论治收效  相似文献   

3.
厥阴络病论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非仅为外感病而设,却是万病之总括,开后世之门径,厥功甚伟。张仲景运用六经辨证论治内伤杂病,对络病学的发展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笔者对《伤寒杂病论》治络思想进行了研究及在临床上的体悟,认识到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往往在血在络,在六经病位上属厥阴病。由此,笔者提出了"厥阴络病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治经验。结果《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以及古方新用,化裁变通等,均适合治疗各种肿瘤。结论张仲景丰富的理法方药对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佩仪  李瑞丽  傅金英 《光明中医》2023,(21):4122-412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通过查阅及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古籍、各医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妊娠病的医案,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对于妇产科妊娠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可行性及有效性,经方在妊娠病中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临床应用疗效,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妊娠病提供更多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晓莉  宋清江  刘红燕 《光明中医》2010,25(12):2184-2185
<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始祖。《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临床诊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法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的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芩  骆学新 《新中医》2019,51(3):45-48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并研读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虚劳的思路与方法,及其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认为《伤寒杂病论》论治虚劳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及方证相对的治疗理论均适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其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癌因性疲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具有主血脉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导思维意识和精神活动,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也",不仅在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对脏腑功能、病机认识方面更是精准深刻。心藏象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而后在《伤寒杂病论》中得以运用于临床,在辨证论治中灵活化裁,文章试从经方角度重新分析心藏象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以阐释仲景组方之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论仲景诊治疾病的精巧》一文,作者对《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通过查验窍道诊治疾病的经验进行梳理,认为仲景临证主要观察五官九窍和汗  相似文献   

11.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疾病丛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著书之初已注意到伤寒与杂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伤寒杂病合一而论,其立法和方药亦是为伤寒、杂病合论而设,有着自己完整的证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整理时将伤寒部分与杂病部分分开,杂病部分为《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故温经汤当为调经祖方,后世调经之方,其法不出温经汤。温经汤不仅调经,还可治癥瘕。以浅陋之资,论温经汤组方之法,及所治之疾,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仲景学说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其人文思想为核心的数代医家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经验结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仲景学说核心的《伤寒杂病论》,无疑是张仲景对人类社会的最伟大贡献。《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兼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原本在战乱中散失。魏晋时著名医家王叔和加以搜集编次,  相似文献   

16.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黄疸病四维论治体系。方法: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模式进行疏理总结。结果:张仲景并非仅用辨证论治,还应用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开创了四维论治之先河。结论:根据黄疸病不同的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四维一体的治疗方法,既是对经典的全面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辨治体系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著《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我国医学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药名著,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伤寒论》的辩证思想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它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思想体系。诸如药物之配伍,用量之增损,加减之灵活之对证,均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笔者对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经方治验4则     
郑桂玲 《河北中医》2014,(2):222-223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古籍,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其所用之方来源于临床实践,证之于临床,被奉为经典。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经方之义,临证加减治疗各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多效如桴鼓,兹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