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单纯饲喂高脂饲料、正常或高脂血症动物动脉内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目的:拟采用喂养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03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每组10只.高脂饲料由普通颗粒饲料+4%胆固醇+10%猪油组成+10%蛋黄粉组成.方法: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喂养高脂饲料4周后,行腹丰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后取主动脉行病理检查,计算机计算脂纹脂斑厚度,内、中膜厚度,内膜厚度比值,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12周后,两组兔血脂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蚩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升高更明显(P<0 05).喂养高脂饲料的两组动物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横段而纤维斑块切片出现钙化.与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比较,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术结合组内膜明显增厚,形成了明显的斑块及纤维帽结构,斑块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值增加明显(P<0.01).结论:所诱导产生的斑块与人类斑块成分具有一定相似性,包括斑块的纤维帽、钙化、脂核等,提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与高脂饮食结合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制备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寻求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采用单纯高脂喂养(对照组)、高脂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实验组1)、高脂喂养+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实验组2)、高脂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实验组3)4种方法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模型,对比评估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腹主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回声类型的占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粥样斑块形成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的斑块数量较实验组1、实验组2多。结论高脂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方法,其建模效果优于其他3种方法,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建立斑块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应用显微缝合法(microsurgical suture)造成兔颈动脉狭窄,在此基础上联合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HE、MASSON染色切片观察不同时间颈动脉壁的病理改变,以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值(SI/SM)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应用显微缝合联合高脂饮食法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MASSON染色切片显示模型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应用显微缝合联合高脂饮食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简便,成模时间短,极大程度保留了动脉壁的弹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MRI在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对模型组通过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饲料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对两组动物行MR扫描,检测静脉注射葡聚糖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DCIONP)对比剂前及注射后45 min、24 h、48 h、72 h、96 h和120 h 血管壁信号强度(SI)及信号强度变化值(ΔSI)。之后处死动物,病理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模型组斑块注射DCIONP后45 min SI升至最高,48 h开始低于注射前水平,96 h降至最低;对照组管壁于注射DCIONP后45 min均匀强化,24 h后SI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其后SI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各时间点Δ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血管壁信号衰减区与斑块内铁蓝染区及巨噬细胞分布相符。结论 巨噬细胞MRI可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9只兔子通过动脉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饮食来形成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后测定高脂饮食前、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时内中膜厚度(IMT)及其校正的声学密度值(AIIc%)、收缩期峰值流速(Vs)、收缩期狭窄处内径(Ds)等指标,并计算血流剪切率(SRs)。结果:IMT逐渐增厚;术后SRs经历一个先低后高再低过程,术后各时间点SRs值与高脂饮食前比有差异(P<0.05)。结论:IMT、AIIc%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高度相关;早期血流剪切力减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后期增大则可引起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皮损伤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网膜素与斑块VH-IVUS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网膜素水平,VH-IVUS检查斑块成份,分析血管网膜素与斑块VH-IVUS的相关性。结果:Western blot检测高脂饮食组及模型组血管网膜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血管网膜素水平显著高于高脂饮食组(P0.05)。VH-IVUS中,模型组的斑块体积绝对值大于高脂饮食组(P0.01),模型组纤维组织绝对值体积大于高脂饮食组(P0.05),血管网膜素表达水平与纤维组织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408,P0.05)。结论:网膜素在脂质代谢紊乱和内皮损伤的初期表达增加,可能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高频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兔模型腹主动脉病变进展的动态过程,评价超声检测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方法24只国产纯种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基础颗粒饲料喂养;2、3、4组分别为高脂饲料喂养4、8、12周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分别测定兔血脂浓度,彩超测量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径(D)、IMT/D比值.将超声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作对比分析.血流频谱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模型组家兔腹主动脉IMT明显增厚(P<0.01),并逐渐发展为动脉硬化斑块.病变早期血管内径代偿性扩张,而后逐渐狭窄.IMT/D比值呈逐渐增高趋势.PI、RI值显著增高(P<0.01),V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准确评价AS病变,其中IMT、D、IMT/D比值以及PI、RI为超声检测AS可靠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在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设置实验组16只,对照组4只,结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和间断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建模后2、3、4个月分别行高分辨MR成像.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管壁信号增强程度等指标,观察腹主动脉壁的重构过程,并对模型最终的斑块成分进行MRI和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对17只兔(实验组14只,对照组3只)完成3次MR检查,并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MRI显示,实验组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厚,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管腔进行性扩张,管壁强化程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但演变过程不明显.另外,MRI对兔腹主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判别限制在纤维、脂质和钙化斑块,对纤维斑块、脂质斑块识别率较高.结论 高分辨MRI可以无创性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腹主动脉管壁重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预后和药物干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高脂喂养-免疫损伤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开始前及结束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超声弹性成像检测斑块应变对比值(SR),检查结束后取病理标本行油红“O”染色及HE染色,构建ROC曲线分析斑块SR在评价斑块稳定性上的诊断价值。结果 造模前两组间血清TC、TG、LD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血清TC、TG、LDL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大体标本油红“O”染色示动脉管腔内大片红染的粥样斑块,病理切片HE染色见粥样斑块形成,造模成功率100%,不稳定斑块数量占60.00%(6/10);ROC曲线分析示超声SR值诊断不稳定斑块有较好的敏感度(83%)和特异度(75%),SR值诊断界值为2.22,曲线下面积为0.83(P<0.05)。结论 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SR值可用于斑块半定量分析,在评价动物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显影特征.方法 使用高脂饲养法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模型17只,应用SonoVue对其进行超声造影,观察显影特征,并用Qlab 8.0脱机软件分析造影后回声均值、峰值强度、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降半时间.结果 17只模型兔中,二维超声检出斑块19处,其中低回声6处,等回声7处,高回声6处;超声造影检出斑块22处,检出二维超声未检出的斑块3处.造影后斑块回声均值增加(4.2±2.1) dB,峰值强度增加(15.4±5.4) dB;时间-强度曲线显示管腔、内膜及斑块的造影曲线趋势一致,中、低回声斑块峰值强度与内膜、管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声学造影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准确、可靠,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高脂饲料加球囊扩张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高脂饲料加球囊扩张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模型。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两组喂养,每组15只,2周后,用相同方法损伤兔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定期测量体质和血脂类指标,18周处死动物,观察腹主动脉形态结构。结果 高脂饲料兔血脂类指标升高,血管内壁脂质沉积,镜下见内皮细胞脱落缺失,多层泡沫细胞堆积,平滑肌细胞减少或增生,弹力蛋白和胶原糖蛋白基质成分增多等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低频超声辐照在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低频超声组和自然消退组各10只,2组均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顺应性球囊损伤法制备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低频超声组以800kHz、0.75 W/cm~2超声体外辐照30min/次,1次/d,连续4周;自然消退组不作处理。2组分别于超声辐照治疗前、后各处死5只兔,行腹主动脉损伤段组织病理检查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a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al,LDL-C)水平,行超声检查记录腹主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结果低频超声组治疗后腹主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自然消退组无明显改变;低频超声组治疗后腹主动脉最大IMT[(0.450±0.073)mm]、斑块面积[(0.033±0.007)mm~2]均小于治疗前[(0.580±0.083)mm、(0.046±0.011)mm~2](P0.05);自然消退组治疗后腹主动脉最大IMT[(0.620±0.080)mm]、斑块面积[(0.050±0.007)mm~2]与治疗前[(0.536±0.041)mm、(0.040±0.007)m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超声组、自然消退组治疗后血清TC、TG、HDL-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超声组治疗前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35.09±5.14)%]与自然消退组[(34.30±6.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26.75±2.97)%]低于自然消退组[(37.17±2.13)%](P0.05)。结论体外低频超声辐照可缩小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提高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原发性高血压和65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腹主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100例)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高血压组及心脑血管病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分别为1%、31%、65%,对照组与高血压组、高血压组与心脑血管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与心脑血管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超声对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灰阶显像(BFI)技术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兔16只,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实验前及实验后第4,8,12周末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兔腹主动脉前壁及后壁内-中膜厚度,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对比启用BFI技术前后动脉内膜及斑块的显像差异,应用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对内膜及斑块灰阶进行定量分析,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使用BFI技术后,动脉内膜回声明显增强,部分斑块回声增强,且新发现4例软斑块.结论 BFI技术能显著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斑块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37个,平均内中膜厚度(IMT)(0.91±0.14)mm,二维超声将斑块按照回声分为4型,SWE检测杨氏模量(E)值,将二维超声、病理结果与E值相互对照,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分组比较易损斑块E值明显低于非易损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斑块不同分型的最大、最小E值在Ⅰ型和Ⅳ型、Ⅱ型和Ⅳ型,及平均E值在Ⅰ型和Ⅳ型、Ⅱ型和Ⅲ型、Ⅱ型和Ⅳ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组间二维超声斑块类型分布不同。以病理结果绘制ROC曲线,得出兔腹主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最佳诊断界点。结论 SWE可通过检测斑块E值,定量区分易损斑块的弹性值范围,对评价斑块易损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彩超对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软斑块脱落后,可导致周围小动脉栓塞造成严重后果。近年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报道较多,笔者用CDFI技术对287例高血压伴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测,以期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7.
B超检查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探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主动脉,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率平均为24%。年龄越大,高血压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提示B超检查对及早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技术 ,常规检查 2 80例腹主动脉 ,旨在探讨CDFI在检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意义。yh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2 80例受检者 ,均系来院疗养保健体检人员 ,其中男 1 67例 ,女 1 1 3例 ;年龄 35~ 82岁 ,平均 51 8岁。1 2 方法 采用美国BIOSOUNDCFM/Ⅱ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扇形探头 ,频率 3 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 ,于正中线左侧约 1 0cm处纵切显示腹主动脉长轴 ,其位于肝左叶深面。于上腹部相当于十二指肠胸椎处横切检查 ,显示腹主动脉的横切图像〔1〕。待腹主动脉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评价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以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并探讨其对炎症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160只新西兰兔行高脂饮食联合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所有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饮食)、A组(高脂饮食+阿司匹林)、T组(高脂饮食+瑞舒伐他汀)和AT组(高脂饮食+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每组各40只;每组动物又随机分成1周组、2周组、1个月组和2个月组,每组各10只。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行腹主动脉MR检查,分析斑块负荷即管壁标准化指数(NWI)的变化。MR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尸检取得腹主动脉标本,行HE染色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腹主动脉斑块形态学、斑块巨噬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A组、T组和AT组NWI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减低(1周、1个月及2个月时,P0.05)。随时间延长对照组动脉内膜逐渐增厚;在各时间点A组、T组和AT组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均较对照组减轻。在2个月时,A组、T组和AT组的巨噬细胞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和两药联合均能抑制斑块进展,减轻斑块内炎症反应;高分辨MRI可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声学造影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只,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建立前后应用自制的脂膜氟碳声学造影剂"脂氟显"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造影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成像、视觉评分和视频密度法监测兔腹主动脉内膜、粥样斑超声成像特征并作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后血管内膜、粥样斑回声明显增强,视频密度较造影前明显增加.结论造影剂可提高血管内膜分辨率及粥样斑检出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