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建立疾病模型,动态观察模型出现的证候;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证候;以方测证判定疾病模型证型;建立证候模型检测特定指标认为存在某种疾病;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相叠加。故在动物模型复制原则的基础上,对上述造模方法进行分析,探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模时应考虑人与动物模型的差异,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造模对模型的影响,应统一同一证候造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蒋哲  雷磊 《中医药导报》2007,13(11):84-86
文章阐述了妇产科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意义及优越性,对已有动物模型进行了回顾,探讨妇产科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妇产科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得到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菊勇  郑展  王青  郭净  陈灵 《中医药学刊》2010,(6):1256-1258
肺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能够体现肺癌病与证的紧密联系,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在研究中医药防治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肺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7)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药领域中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是"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表现形式。将此理论其用于流感动物模型建立能更好地服务临床。本文分析流感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并结合流感的病因病机等对流感动物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提出自己思考,为建立操作性强、重复性好、具有代表性的流感病证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要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应该遵循"方-证-病-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所谓"方",是指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证"是指方证,即复方的临床应用指征."病",是指现代医学疾病."效"是指疗效.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要选择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并规范其临床应用指征,挖掘与复方主治证候相关现代医学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选择恰当的造模方法,通过动物再现较直观、较明显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再以复方干预进行疗效验证.这种以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为切入点,采用能够体现证候与疾病关联性的造模手段构建动物模型的思路不仅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模式,还可以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经成为中医科研动物模型研究中的热点,与之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参加过的课题研究,拟对现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的两种主要思路进行简述和分析,并对今后病证结合动物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需要在理论内涵、作用机制、疗效评价及新药研发等各个环节获取多元化的有力证据。病证结合是当前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证候本质研究的关键手段。在探寻证候实质,深化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其建立宗旨在于探索病理生理变化与证候特征之间的关联,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中医药疗效实质及作用机理发声,提供客观有力的支持。因此,本文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研制思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四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介绍该领域当前研究现状,启发读者思考与创新,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是探求中医药对慢性肾衰竭疗效及作用机制的实验基础。从慢性肾衰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思路、研究现状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阐述,对病证独立、复制性差、评价方式缺乏客观化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同时,从自发性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培育、代谢组学等方面提出构建更准确、重复性更高、可靠性更好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解决方案,为慢性肾衰竭中医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动物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立正确的动物模型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基础。只有以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的模式制备动物实验模型,才能使中医药科学研究更加具有严谨性和可靠性。近年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其造模方法较多,评价指标也不断更新。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评价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平  王学江 《北京中医》2000,19(6):52-53
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探讨"血瘀证"动物模型,本文利用S180腹水瘤建立小鼠实体瘤,进行血瘀证有关指标检测,评价其作为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意义.同时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证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是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映状态,但机体内部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病理生理状态?这是依靠单纯的经典校注、引证发挥和临床诊治观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为了揭示证候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3.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在模型运用过程中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总结现阶段两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思路,对病因与证因的时序性关系、正向评价与逆向反证的可信度关系、不施加证因的合理性等研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探讨"血瘀证"动物模型,本文利用S180腹水瘤建立小鼠实体瘤,进行血瘀证有关指标检测,评价其作为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意义.同时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决定了证候研究的核心地位,证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关键环节。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与纽带,是深化证候物质基础认识的方法,同时也是有效中药的筛选、药物作用机制深入研究的手段。证候是对人体疾病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相似文献   

16.
动物实验在中医科研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动物实验的关键在于成功复制动物模型。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单纯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把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相结合,创建了“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但此种“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在造模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现代应用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刚  李艳  崔琳琳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16):3971-3978
中医药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病证结合模型成为当前中医药动物模型发展的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中医药动物模型制备尚存在:所选动物与疾病人群体质不符,部分疾病缺乏证候体现,疾病与证候关联性不强,缺乏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体系等问题。模型应用存在:忽视模型的周期性;忽视环境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的问题;单以正常动物进行中医药毒理研究不符中医药本质。从6方面提出:与发病人群相符体质的动物造模;扩大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用范围;运用中医药理论"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七情""六淫"气候箱,并以"四诊信息"合参解决病证关联性不强问题;采用"证候"指标+"病"指标,从四诊信息、生化指标、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完善模型评价标准;在模型应用中重视模型周期性,尤其重视环境对动物模型"证候"形成的影响;毒理研究中考虑增设模型动物组,以调整中药应用剂量,提升中药药效。通过以上问题的改善,以期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完善及正确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合理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的冠心病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近年来病证结合冠心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分析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心脾阳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以期为冠心病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造模新思路,从而有助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便秘相比西药具有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但治疗机制的研究却并不完善。研究中医药治疗便秘的具体机制,应参照中医理论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现有研究多以“病-证结合”的方法复制中医证型动物模型,通过文献总结发现存在用药剂量、造模时间、造模流程叙述不清,甚至模型运用不合理的问题。为归纳探索中医证型便秘模型的造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归纳阐述脾虚型便秘、血虚型便秘、阳虚型便秘、津亏型便秘的现有造模方法,造模流程以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临床疾病均是病证统一,"证"和"病"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探索临床诊治规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更能体现中医科研的特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以脾虚证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近年来不同脾虚类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且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