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两例崩漏,均系久治不愈之危证。第一例系误用大量腻滞及寒凉药,致上竭、下厥,血不归经,治以温固下元及补气摄血之剂而愈。例二所用诸药,据案推测,似师右归丸及归脾汤方意加减而获效。此皆冉老自出机杼,另辟蹊径之法,诚乃可法可师之作。  相似文献   

2.
《冉雪峰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近代名医冉雷峰先生(1877~1963)所著。冉氏一生医术精湛,成就颇多,“医案”记载了内外儿妇各科病案七十一篇,虽不及冉氏一生验案之万一,但我们仍可从中窥见冉氏治疗经验的一斑。现仅个人读书所得,略陈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3.
冉雪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学研究和实践,造诣精湛。《冉雪峰医案》一书为冉老在81岁高龄时所著,记载内、外、妇、儿四科医案共71篇,其病情分析透彻,见解独到,疗效卓著。现从中节选与外感温热病相关的医案6则,简要归纳、整理冉老对温病的治疗思路及其注重养阴,时时顾护阴液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5.
6.
斑和疹是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斑疹形状颜色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对其分类繁多,并形成以“斑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种类。本文主要从病因角度将“斑”分类,从形态角度将“疹”分类,并简述各类斑疹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7.
吾师魏镜台,临证四十余年,对儿科造诣较深。现整理其麻疹逆证案三例,供同道参考。一、辛温启闭,解肌透疹陈某某,女,4岁。初诊于1982年11年6日。时值麻疹散在流行,患儿发热四天,因护理欠周加寒邪侵袭而迟未布疹。证见发热无汗,肢冷,咳嗽流涕而喘,呕逆恶寒。前医曾投辛凉透疹之剂,而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方约而多验,条文简而难通,后世医家通过对其的研习与展开,使得整个医学变的更丰富。冉雪峰是研究伤寒颇有心得的一位医家,本文通过对其医案的分析,浅谈他如何在临床中应用仲景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厥逆证     
例一:杨××,女,58岁,农民。1973年3月3日诊。患五更泄已半年余。饮食少思,食不消化,腹痛,得暖较舒,四肢畏冷,虽经中西药治疗,仍反复发作。近来病情加重,证见四肢厥冷,冷至肘膝,畏寒踏卧,神疲乏力,但欲寐,腹中冷痛,下利清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宜温中逐寒。处方:  相似文献   

10.
麻疹逆证     
<正> 一、出血性麻疹刘某,男,2岁。1946年2月,麻出色紫渐变焦黑,口鼻出血,神志昏沉,即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出血性麻疹,家属急找我治疗。诊见:发热(40℃),面颊、胸部、背部、麻疹密集,疹色焦黑,神昏,目斜视,口鼻有血丝,唇焦紫,舌绛干燥起刺,指纹青紫透气关,脉疾。辨为麻毒炽盛,窜入营血。治宜清营凉血,醒脑解毒。处方:犀角地黄  相似文献   

11.
水逆证     
<正> 刘××,男,46岁,济南市历下区房管局职工,1978年6月8日初诊。患者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伴心下痞塞一周余。曾在市立一院急诊室用爱茂尔、冬眠灵、输液等治疗两次,未见好转。自疑为胃内有新生物,精神恐怖不安,遂来院就诊。时见患者面色(?)白,舌淡而苔白润,脉沉弦,小便清而不利。谛思病情,恰与《伤寒论》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相符,遂治以通阳化气、利水行津的五  相似文献   

12.
哮喘案赏析     
吾师陈伯涛主任医师,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兹录陈老运用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之合方治验哮喘一案,以示同道。龚某,女,63岁。1988年10月24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10年余。半年来因外感而致恶寒发热,咳嗽气急,喉  相似文献   

13.
14.
《温热论》斑疹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对斑疹的论述较为详尽,特别是对病因、证候、传变及治则等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叶氏治疗斑疹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经验可循,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今简要归纳探讨于后,供同仁教正。 一、斑疹尽非纯热邪,叶氏经验有独见 斑疹一症,根据皮肤外露红、紫色或点或片疹斑的临床表现,医家一般认为归属“火郁内伏”、“温病发斑”。故有班疹乃血热、高热酿发之说。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斑疹的出现,虽主症形见于体表,见外知内,结合其它兼证分析,实质上是体内发生病变显露于肌表的局部症候。叶氏认为,除受温热所致外,与时邪留连、七情郁结、饮食不节、脏腑虚损等密切相关。叶氏指出:“按方书谓斑疹红届胃热,紫为热极,黑者胃烂,外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又曰:“春夏之间,湿病俱发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此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前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亦有“阴寒内盛之斑”出现。叶氏认为皮肤罹患斑疹,不一定纯属热病。有鉴于此,叶师总结为:“皆是邪之不一。”又归纳为:“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  相似文献   

15.
吐泻厥逆案     
宋书昌 《中国针灸》2010,30(10):839-839
患者,女,92岁,农民,于2009年10月18日初诊.病史:当日上午因进食生冷后出现少腹疼痛,至下午1:00左右腹泻1次,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不消化食物,后为清水痰涎,服用胃康灵胶囊无效;下午6:00左右,出现意识模糊,遂紧急来诊.刻下症见:患者形体消瘦,体质虚弱,呈浅昏迷状态,呼之不应,面色黄暗,呼吸微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触其背腹,后背发凉且有僵硬感,腹肌紧张度增加,四肢厥冷,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冲阳脉时续时断,太溪脉微弱.  相似文献   

16.
温中救逆案     
殷某,女,55岁.外出串亲,饭后突然呕吐,昏倒仆地,不醒人事,急诊入院.途中遗尿,面色潮红,全身汗出,手足不温,四肢挛急,颈软,神识昏蒙,心律不齐,心音低钝.T39.8℃,Bp8.2/4.6kPa,Hb85g/L,WBC5.6X10~9/L,NO.68,LO.32.西医初步诊断为脑出血(为避免诱发脑疝,未进行腰椎穿刺),抢救2日,效果欠佳,随邀余诊.患者神志时清时昧.语言謇涩,时作干呕,烦躁不宁,身热面赤,额汗出,爪甲青,鼻鼾颈软,四肢厥冷,时而撮空,时而谵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敏感,环口疱疹,唇翻肿,口难张,撬口视舌,舌胖质淡,苔  相似文献   

17.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病因是感受麻疹病毒。主要侵犯肺脾两经,但也常累及其它脏俯。《麻疹骨髓赋》说“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一般疹透之后,热毒外泄,邪从外解,则热退疹收,体渐康复,此为顺证。如患儿素体虑弱,或热毒壅盛,或护理不当,或复感寒邪,阳碍气机,麻毒不得外泄而内陷,则可发生种种合并症。如麻毒陷肺,肺气闭塞,则鼻煽喘促;肺胃热盛,上攻咽喉,则气急声嘶;若麻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詀语,引动肝风则痉厥抽搐;若心阳不振,则疹点突然内陷,面(?)肢厥,均为逆证。若麻毒余毒未清,热迫大肠,熏腐肠膜,可见下痢脓血;余热伤肺,肺阴亏虚,则低热干咳;余毒犯胃,循经上炎,熏灼口舌,则口舌生疮,甚则齿眼腐烂,此为麻疹后遗病证。多年经验总结,虽然麻疹顺证易治,逆证  相似文献   

18.
狂证案     
冯毓波妻 ,二十六岁 ,住花红园。丙子( 1 93 6)年闰三月二十日初诊。半产 ,恶露未净 ,猝受惊吓发狂 ,神昏不知人事 ,烦躁不寐 ,呕逆吐涎 ,自汗便溏。脉弦 ,舌红。此乃瘀血挟痰热上冲于脑成狂之实证。治用通窍开闭 ,豁痰清神。苏合香丸 (研吞 ) 1粒 ,鲜石蔓蒲、吴茱萸、姜汁炒川连各 1 .5克 ,淡竹沥 (冲 ) 3 0毫升 ,朱茯神 1 2克 ,酸枣仁、远志、龙齿、制半夏、淡竹茹各 9克 ,陈皮 6克。闰三月二十四日复诊 药后神识清楚 ,内热未尽 ,胃微思纳 ,咳嗽多痰 ;大便溏薄。脉象软缓 ,舌红苔黄。仍予原法减轻治剂。朱茯神 1 2克 ,川连 1 . 5克 ,天花…  相似文献   

19.
颤证案     
患者,女,14岁。就诊时间:2013年3月19日。主诉:下颌震颤10余天,加重伴四肢震颤7天。病史:10天前突然出现下颌震颤,不能自制,伴偶有咳嗽、鼻塞,至当地医院诊治,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第3天出现四肢震颤,仅入睡后症状消失。头颅CT及MRI、脑脊液、脑电图、血常规和风湿3项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1)急性小脑共济失调?(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药物治疗(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刻症:全身震颤不止,下颌处尤甚,表情紧张,下肢乏力,眠差;舌尖红、苔薄  相似文献   

20.
膈证案     
王本华之母 ,六十三岁 ,住西桥头。丙子( 1 93 6)年八月十七日初诊。家务冗劳 ,情志不畅 ,气滞成隔。近感燥气 ,宿恙增剧 ,胸闷 ,呕逆 ,头晕 ,寒热 ,自汗 ,肢冷。脉象弦滑 ,舌红中剥。肝气内炽 ,胃液干涸 ,治当予以和胃降逆。橘白、炒白芍、仙半夏各 6克 ,木瓜、乌梅、炙甘草各 3克 ,吴茱萸、川连各 1 .5克 ,批把叶 5爿 ,竹茹、鲜佛手各 9克 ,茯苓 1 2克。八月二十日复诊 寒热减 ,余恙如前。脉细 ,舌红光绦。燥感已解。鲜批把叶 5爿 ,旋覆花、代赭石、原麦冬、知母、炒白芍、鲜佛手各 9克 ,制半夏 6克 ,乌梅、焦甘草各 3克 ,鲜生地 1 5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