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岁。因肠梗阻3次剖腹探查手术后仍呕吐频繁、不能进食33天并发吻合口瘘9天,于1983年9月18转来我院.入院时情况:病人呈失水状态,极度消瘦,频繁呕吐绿色液体,不能进食。上腹部从伤口中有大量胆汁样液体涌出,且有肠粘膜外翻。脐左方另一伤口可见成形粪便外溢,亦可见肠粘膜翻出.入院后首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补充蛋白质,争取全身情况有所好转创造条件再作一次手术.按以上方案治疗10天,胃管引流物24小时500~800ml:吻合口瘘出物也有所减少,呕吐次数亦减少,并可饮少量水.第19天拔出胃管,能进少量流汁.在腹部换药时,对吻合口瘘以凡士林纱条填塞瘘口,每天换药2次,漏出物亦逐渐减少;入院后第37天吻合口瘘全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01/2008-01收治的11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6例,其中5例腹痛缓解,呕吐消失好转出院,1例症状反复行手术治疗后治愈;手术治疗5例,痊愈4例,好转1例,其中1例术后复发经再手术而痊愈。结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除典型临床表现外,主要通过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来诊断。明确诊断后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例,必须采取针对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4.
2004年9月8日收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超声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0例正常人及41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超声显像研究。正常人与患者在饮水后夹角内及其前后十二指肠横段的宽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首次提出本病的超声诊断标准:①饮水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内十二指肠横段最大宽度<10mmm。②十二指肠降段扩张>30mm。③显示“漏斗形”“葫芦形”图像。④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13°。⑤具有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为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8日收治一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8日收治一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患儿,男,13岁,因纳差、吞咽困难、进行性消瘦5个月入院。患儿面色苍白、消瘦,体重27kg,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食欲差,进食时口水多,食物难以下咽,常有上腹痛,进食后更明显。入院后胃肠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淤滞症。入院后予以静脉营养及口服百普素粉肠内营养,于9月17日在全麻下行十二指肠屈氏韧带松解+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予以积极抗炎,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治疗以及护理,于9月30日痊愈出院。出院时,患儿已能每餐进食75g稀饭,进…  相似文献   

8.
1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耿燕 《齐鲁护理杂志》2002,8(4):297-297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较少见 ,我科收治 1例 ,现结合病例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探讨。1 病例简介患儿女 ,9岁。 6年前无明显诱因上腹部疼痛 ,呈阵发性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 ,呕吐及改变体位后疼痛减轻 ,每月发作 1~ 2次。查体见患儿营养差 ,贫血貌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9岁,因顽固性呕吐2月,药物治疗无缓解入院检查。腹痛以夜间和进食后加剧,呕吐后腹痛缓解。呕吐每天2~3次,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腹部检查发现上腹饱满,下腹呈舟状。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100(图1)。胃潴留多,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及横部扩张,呈双泡征(图2)。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X线消化道钡餐提示:十二指肠水平部远端见一压迹,近端肠管扩张,但钡剂通过受压远端较少(图3),考虑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由于药物治疗呕吐症状未减轻,而行手…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本组资料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缩综合征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例肠系膜上动脉压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特征。结果;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上消化道双重造影显示钡剂通过十二指肠水平段受阻,表现为典型的纵行“笔杆征”压迹,卧位可缓解。结论:肠系膜上动脉压缩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应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减少本病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3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SMAS)的病因、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 1992 - 0 8~2 0 0 2 - 0 8我院门诊及住院经 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 SMAS儿童 16例结合外院确诊为 SMAS儿童 15例。结果 :首先全部经保守治疗 ,好转 2 1例 ,痊愈 9例 ,1例因仍反复腹痛、呕吐而行手术治疗。结论 :诊断 SMAS除具有上腹胀痛、呕吐等典型症状外 ,主要确诊依据为 X线钡餐检查。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无效者再行手术。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6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均经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超声显像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及十二指肠通过段距离变小,饮水后其近端十二指扩张明显,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潴留消失。结论:CDF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无损伤、实时,能同时显示肠管形态,判断血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2年3月至2000年7月共收治重度烧伤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病人6例,现就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 又称十二指肠淤滞症,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与腹主动脉(abdomial aorta,AO)间夹角变小,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容易被误诊、误治。为提高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认识,现将本院近期诊治的2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 男,5岁。1a内仅复发病10余次,每次均以恶心、呕吐为主诉住院,前几次均按急性胃炎治疗后好转出院。本次人院查体:营养不良外貌,心肺正常,全腹软,剑突下有轻微压痛,肠鸣音正常。给予补液等治疗后好转,并给予X线钡餐检查,确定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9岁,上腹不适,无诱因持续性腹泻消瘦9月余,来院就诊。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未扪及肿物。1998年11月28日B超示:肠系膜上动脉( SMA)管腔外径 13- 1. 5cm,管壁不均匀增厚,最窄处内径0.31cm管壁上可探及低一中等回声,厚0 .5- 0. 6cm,可见长度 6. 1cm(图 1); CDFI示 SMA内血流通畅;脉冲多普勒显示正向充填单峰频谱, Vmax 90cm/s。 SMA左后方另可探及 3. 5 x 3. 3cm低回声区,内回声明显不均匀,边界欠…  相似文献   

17.
消瘦是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症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常被内分泌科医生忽略。SMAS可由极端体重下降引起,同时又会致后者进一步加重,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难于纠正的消瘦。其治疗手段有胃肠减压、肠内或肠外营养等,部分危重症患者需要手术解除梗阻以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价值.方法 经螺旋CT检查证实的SMAS患者29例,全部进行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分析SMAS的经口服胃窗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29例患儿胃肠超声造影均可显示明显减少的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角度和SMA-腹主动脉距离,仰卧位患儿出现由SMA引起的十二指肠压迹和"漏斗形"、"葫芦形"图像,可见十二指肠近端扩张和造影剂来回流动.经口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和CT检查诊断SMAS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胃肠超声造影检测SMAS具有特征性表现,并对筛选可疑的SMAS病例有一定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or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findings i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SMAS).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SMAS were examined using or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which was confirmed by contrast-enhanced spir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Results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with or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SMA angle and diminished SMA-aorta distance in 29 subjects.Duodenum was showed the indentation and "funnel shaped" or "dumbbell shaped" findings which was caused by pressure of the SMA in patients with recumbent position.The proximal part of duodenum expanded distinctively with contrast media movement fro.Ultrasonography and CT examinations had a good agreement in diagnosing pathological aortomesenteric angle and distance.Conclusions Or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presents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SMAS,which is useful in epidemiological screening of suspicious cases of SMA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科收治1例青年、女性患者、临床诊断SMAS,通过腹腔镜治疗,采用Treitz韧带游离、松解、切断;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顺利经过60min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快,随访至今1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Treitz韧带切断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雎迫综合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的1例SMA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因反复上腹部胀痛2年余入院。多次就诊外院及我院,行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予相应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行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及部分水平段管腔轻度扩张;上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肠系膜上动脉走行陡直,其后方十二指肠受压。确诊SMAS。行肠系膜上血管松解、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SMAS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青年瘦长体型,餐后腹胀、恶心、呕吐、腹痛者应考虑本病可能,行上消化道造影及MRA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