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搪塞电生理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神经炎的意义:方法:对59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并随诊2-6个月。结果:周围性 患者键、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传导速度减慢为主者,2个月内临床有75%完全恢复,6个月内有95%完全恢复;波幅下降为主者,2个月内有13%完全恢复,6个月内有33%完全恢复。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诊断、预后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目前在面肌痉挛病人中常用的肌电图检查方法,即异常肌放电发射频率,ENoG等的测定,且将诱发肌电图运用到面肌痉挛病人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中监护,认为肌电图对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指导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监测异常肌电反应,随访分析术后疗效。结果19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治愈18例,部分治愈1例。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4年,治愈率为94.7%,有效率为100%,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老年原发性面肌痉挛经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我科1996年5月以来,对来诊主诉面肌抽动患者138例进行面神经的肌电位活动及诱发肌电位活动检查,探讨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性和价值。现报道如下。资  料对象 面肌抽动患者13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80例;年龄30~75岁,平均505岁;病程1个月~30年,平均474个月。根据临床主诉和症状特征分为典型组、非典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典型组为以一侧眼轮匝肌抽搐发作起病,逐步发展至颊部、口角联同抽动(包括仅一侧眼轮匝肌的抽动)[1,2],又称原发性面肌痉挛114例(其中12例单纯一侧眼轮匝肌抽动);非典型组指除了典型组以…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神经病(DND)的发生率很高,甚至隐性糖尿病亦可伴发周围神经病变。本文分析56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肌肉电生理(NME)变化,以探讨其对DND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的临床分析史广萍糖尿病性神经病(DN0)的发生率很高,甚至隐性糖尿病亦可伴发周围神经病变。本文分析56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肌肉电生理(NME)变化,以探讨其对DND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56例糖尿病均系临床确...  相似文献   

7.
8.
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面神经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面神经炎顾彦琪,赵峰梅1990年起我们采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收到显著效果,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两组病人共46例,均为住院患者,急性起病。治疗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9~66岁,平均29.8岁...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欠佳的复杂重性精神疾病,目前诊断精神分裂症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但大量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功能神经影像学已成为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种设备联合检测技术的运用,使精神疾病的研究将进入了多学科和多模态的发展阶段[1]。功能神经影像学主要包括脑电图(EEG )/脑电地形图(BEAM )及诱发电位、多导睡眠图(PSG)、脑电超慢涨落图(EFG )、脑磁图(M EG )及磁源性成像(MS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 T )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均从不同角度研究大脑的功能[2]。fMRI、PET及SPECT 检测均依赖局部脑血流,是神经元活动的间接反应,受时间分辨率不高等因素的限制。EEG/BEAM 、诱发电位、PSG、EFG、M EG 及MSI均属于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EEG/BEAM 具有可长时间连续监测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PSG 能够准确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EFG 是一种用于精神科的新技术,具有广阔前景;M EG的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干扰少,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2-3]。目前,精神分裂症神经电生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现对此复习文献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01—2018-08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56例设为对照组,术中未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将2018-09—2020-05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56例设为治疗组,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回顾分析2组术后患者手术效果及对面、听神经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即刻缓解138例(88.46%),术后1 a 148例(98.08%)治愈,对照组即刻缓解113例(72.43%),术后1 a 145例(97.44%)治愈,2组即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术后1 a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治疗组术后出现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共7例(4.48%),对照组术后出现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吞咽障碍共26例(1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手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麻痹性病变。Landry(1859)首先描述了这种疾病实体,以后又由Guilain、Barre、以及Strohl(1916)作了更详尽的描述,所以常将之命名为Landry┐Guilain┐B...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1963年陆续开始应用类固醇激素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03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不用类固醇治疗的83例作对比。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本组包括急性发病、不明原因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住院病例,排除急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糖尿病、耳部带状疱疹、外伤、肿瘤、脑膜炎和蛛网膜炎等其它明确病因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按不同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3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幼年皮肌炎神经电生理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2例幼年皮肌炎患儿,并对13例进行复查,分析研究其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为肌源性损害,阳性率100%,无1例合并周围神经病;股内肌阳性率最高(100%);运动单位电位(MUP)平均时限缩短、自发波敏感度最高均为100%;股内肌不同肌力MUP平均时限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低肌性皮肌炎和5例上肢临床上无肌炎表现的肌肉,EMG仍可检测出异常;13例复查的患儿自发波明显减少或消失,MUP平均时限较前明显增宽,治疗前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图是一项敏感客观的检查,对于幼年皮肌炎不但能早期诊断,更重要的是能判断肌纤维损害的病理阶段、程度及范围,并能发现临床下病灶,能跟踪观察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方法将起病到就诊时间为120 d内的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两组(单数为第1组,双数为第2组),每组150例,共300例。第1组用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第2组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激素、B族维生素、扩血管药物、理疗、按摩、针灸、中医药等)。通过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出现显著差异(t检验,P<0.05),第1组的疗程明显短于第2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2组,后遗症明显少于第2组,效果显著。结论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二者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后 4、2 4、48、72、96、12 0小时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N2 0 波幅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I、V波幅比值 ;对照组在同样的时段监测上述指标 ,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GCS 6~ 8分的亚低温组降温 2 4小时及其后的两个诱发电位 (EP)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存活比例 (10 /14 )亦高于后者(3 /10 )。GCS 3~ 5分组有无亚低温治疗者 ,其EP检测结果及存活比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EP监测显示 :亚低温对于重型脑外伤中GCS 6~ 8分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 3~ 5分的病例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22例(31侧)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伸指总肌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1条患病正中神经中9条感觉传导未引出反应波、2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3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8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中以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异常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74%)和拇短展肌神经源性改变(58%)。  相似文献   

17.
意识障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醒的意识状态依赖于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的非特异性上行性激活系统的正常功能来维持。颅脑外伤后,由于广泛的轴索损害使皮层和皮层下失去联络,非特异性上行性激活系统上传的冲动,无法进入广泛的大脑皮层,或者幕上病损压迫丘脑和上脑干的网状结构,以及直接引起的脑干损伤,均可以引起颅脑外伤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颅脑外伤后最常见的症状,亦是最棘手的治疗难点。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属于第VII颅神经即面神经的运动障碍性疾患,其特征是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不自主短暂或持续间歇性抽搐.该病通常为单侧发病,多从眶周肌肉系统开始,随后扩展到面部表情肌、颈颈阔肌等其他头颈部肌群.虽然传统上面肌痉挛被认为是良性疾病,但它可以导致患者社交尴尬和畏惧感,严重的情况下,由于眼睑不自主闭合还可导致功能性失明.因此,这种疾病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医治HF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