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F  Cao DB  Yuan YQ  Luo J  Wen YY  Wang Y  Yu J 《中国针灸》2012,32(6):507-510
目的:比较龙虎交战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各30例。龙虎交战针法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平补平泻针法组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均穴取①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②气海俞、关元俞、昆仑、腰阳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中频理疗组于腰部疼痛部位采用中频理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后以上指标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0.0%(9/30)、23.3%(7/30)、16.7%(5/30),各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龙虎交战针法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较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效果更好,是较好的镇痛针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饶伟国  高平 《中成药》2015,37(1):236-238
目的观测定宫暖胞丸针药结合治疗寒凝原发性痛经双模拟即时效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试验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痛经发作时采用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配合平补平泻针法。观察针刺即时、针刺中及服药后30 min、90 min镇痛效应,评价疗效。结果本次实验共纳入患者61例。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上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且镇痛效应维持时间更长(P<0.05),证实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有效,不仅起到即时镇痛,且有维持效应。结论定宫暖胞丸配合龙虎交战法针药结合,对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可即时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红外热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龙虎交战针法、平补平泻针法和中频理疗治疗前后下背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后各组下背部皮肤温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双侧温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龙虎交战针法组与平补平泻针法和中频理疗两组双侧温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外热像图是一种简便易行、反应灵敏的疼痛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龙虎交战针法组改善红外热像图优于平补平泻针法组和理疗组,是较好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宗伟  陈雷 《新中医》2016,48(8):138-139
目的:比较龙虎交战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2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69.4%,对照组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指数及症状量化评分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DI指数及症状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次数要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灸手法都能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龙虎交战针法在治疗时间、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平补平泻针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帖氏飞针法与指切进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时镇痛效应.方法 将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帖氏飞针组与指切进针组各100例,在针刺即时、针刺5 min、针刺10 min、针刺20 min、针刺30 min、起针30 min、起针60 min、起针120 min等时点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种针刺方法即时镇痛的差异.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 两组在针刺5 min、10 min与针刺20 min时,Ⅰ度、Ⅱ度、Ⅲ度痛经VAS比较,飞针治疗痛经得气快,即时镇痛效应起效迅速(P<0.05).两组均在针刺30 min时达到最大镇痛效应.结论 帖氏飞针法与指切进针法对原发性痛经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但是帖氏飞针法镇痛效应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过程中对治疗前后血浆单胺类物质(NA、5-HT、5-HIAA)含量的影响,探讨治疗LIDP的最佳针刺手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实验的方法,将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分为龙虎交战组、平补平泻组、西药组,每组各50例.其中,龙虎交战组和平补平泻组选取腰部华佗夹脊穴作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主穴.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外周血中NA、5-HT、5-HIA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龙虎交战组、平补平泻组和西药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疗效更佳的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7.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一差别在起针后不久又逐步缩小。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相似文献   

8.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龙虎交战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果及腰椎功能的影响,评价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腰椎CT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取穴相同,分别采取龙虎交战针法和平补平泻针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3天,临床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综合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循经针刺单穴与针刺肩髃、肩髎、肩贞治疗肩周炎即刻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各20例。单穴组循经取穴,多穴组取肩髃、肩髎、肩贞,两组均只行针刺治疗,比较月经周期治疗前,针刺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单穴组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针刺10min、针刺20min、针刺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多穴组与治疗前VAS比较,针刺20min 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针刺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单穴组与多穴组相比,针刺10min、20min、30min和起针后30min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单穴组90%,多穴组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单穴和针刺肩髃、肩髎、肩贞均可明显减轻肩周炎疼痛,且循经针刺单穴治疗肩周炎即刻止痛疗效优于针刺肩髃、肩髎、肩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结合桂樟伤痛热敷剂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KOA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结合涂擦酮洛芬凝胶治疗,治疗组采用龙虎交战针法结合桂樟伤痛热敷剂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定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西安大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过程中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于痛经发作第1天,且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时,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其中期望得气组予粗针、深刺、平补平泻的手法,期望不得气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VAS评价针刺前后以及起针后10min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并于针刺后记录患者有无刺痛感。结果:期望得气有刺痛组起针即刻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且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P0.05);期望得气无刺痛组、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和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P0.05),但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还是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均有较好的针刺即刻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角度初步比较留针30 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10 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3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 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比较了留针30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刺十七椎组、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5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P<0.05),并持续到起针。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留针后期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提示:恰当配穴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与方法随机观察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每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产生迅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0.05),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h。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 20 位原发性痛经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观察 15 人次,每次均留针 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 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 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产生迅速,留针 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出针;进针 2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0.05),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起针后 2 h。结论: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穴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单穴。  相似文献   

17.
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 Q 《中国针灸》2010,30(11):921-923
目的:观察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平衡针组应用平衡针法,穴取肩痛穴;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水沟、内关、通里、足三里、悬钟等穴并循经配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疗效。结果:平衡针组第1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62±0.46、5.00±0.31,常规针刺组分别为5.52±0.65、5.22±0.29,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改善程度平衡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10次(1疗程)后VAS评分平衡针组为3.75±0.67,常规针刺组为3.77±0.6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均有显著的止痛效果,且平衡针法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各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各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针刺止痛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各组P<0.01);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的交互效应P>0.05);针刺单穴组的止痛效应不及多穴组(综合指标均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93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 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从针刺5 min至起针后120 min与针刺前即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等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次髎穴与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镇痛特异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次髎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针刺留针期间、起针后多时点的即时疼痛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在针刺后迅速产生止痛作用并持续加强,次髎组优于关元组,且次髎穴临床止痛效能在起针后30 min达到最大峰值。结论次髎穴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于关元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