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针对宝石能谱CT成像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胃癌、肺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不同肿瘤组织的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以及转移淋巴结中的有效原子序数、Ct值、碘基含量等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比较。结果不同病理类型以及原病灶淋巴结转移(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肺腺癌转移淋巴结、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不同能量keV下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与肺腺癌、肺鳞癌的比较普遍较低,随着能谱能量的升高,CT能谱特征参数值逐渐降低,部分ke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患者的淋巴结碘含量、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的比较,小细胞肺癌最低,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较高,部分病理类型间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病理组织和原病灶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有效原子序数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评估效果。方法通过CTA及DSA评估患者肿瘤大小、位置、侵犯肺中央血管的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二者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CTA与DSA对患者诊断阳性率、肿瘤大小、肿瘤侵犯中央血管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侵犯肺中央动脉、静脉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A、DSA对肿瘤大小、侵犯肺中央血管的诊断价值价高,但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仍有欠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 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诊断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将术前增强CT影像学特点与术后淋巴结病理分期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2.5%,CT结果显示72例患者淋巴结肿大,占60.0%。CT检查淋巴结肿大结果:48例无淋巴结肿大,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2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同时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CT通过诊断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误差。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功能正常肺组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所采用的标准术式为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目前关于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标准还很不规范,术前及术中确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至今缺乏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切除所有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技术,完全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是否是NSCLC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仍存争议。广泛盲目清扫,势必引起转移病灶残存及组织过度创伤,导致患者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情况,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肿瘤细胞(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10%时与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与吸烟史、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肺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则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腺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均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的关系。方法 (1)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肺癌的4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资料,基于性别、年龄、分型、部位、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YFRA21-1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间有无统计学差异。(2)分别对肺癌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CEA、NSE、CYFRA21-1及淋巴结数目与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中心型肺癌组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周围型肺癌组,病灶≥30 mm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病灶<30 m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淋巴结转移组SUVave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CEA升高组SUVave值高于CEA正常组,NSE升高组SUVmax高于NSE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组间、<60岁与≥60岁组间、左肺与右肺组间、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组间、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组间、CYFRA21-1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max和SUVave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EA正常与CEA升高组间的SUVmax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SE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a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灶大小与SUVmax和SUVave值有相关性,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大小对SUVmax和SUVave值均存在正向影响,P<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165、0.050。结论 (1)分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CEA、NSE均影响肺癌病灶的SUV值。(2)病灶大小与SUV值呈中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 1989~ 1996年间根治性切除 2 0 2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的患者进行总结。并就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的重要性 ,转移淋巴结分布和影响N2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我院 1989~ 1996年 2 0 2例N2 ⅢA期NSCLC施行根治性切除术 ,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廓清术。1.2 一般资料  2 0 2例患者中 ,男 14 4例 ,女 5 8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6 3岁 ;病理分型 :鳞癌 135例 ,腺癌 5 1例 ,大细胞癌 8例 ,腺鳞癌 8例。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P27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例正常肺组织和56例非小细胞肺癌中P27基因的表达。结果:非小细胞肺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9%,而正常组织为80%。P27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相关(tau_b=0.264,P<0.05)。P27阴性者预后较差(χ2=4.13,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揭示P27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27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原发灶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并有望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非小细胞肺癌、23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癌旁及正常肺组织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COX-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但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相关,肺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多于其他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结论 COX-2蛋白在NSCLC中、特别是肺腺癌中表达上调,可探索用于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重症肺功能不全肺癌局部切除影响切缘阳性的因素。探讨肺癌局限性切除术在重症肺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指征,哪些患者最能从此方法受益。方法 选择2001年5月至2008年1月重症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59例,行术中肺灌洗细胞学诊断技术判断局部切除术后病肺切缘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组织分化、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关系。结果 59例患者中10例手术边缘阳性(16.95%)。肿瘤直径〉2.0 cm、淋巴结转移与重症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局限性切除切缘阳性密切相关。结论 对肿瘤直径≤2.0 c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重症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行局限性切除术并行肺灌洗细胞学检查最为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术后辅助化疗血小板增多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血小板数正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71例作对照。分析高血小板血症患者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血小板增多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CEA异常有相关性。高血小板血症组肺癌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6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8个月,两组的无病生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增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切缘癌残留的相关形成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4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切缘癌残留24例,对肺癌术后切缘癌残留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术后切缘癌残留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组低于低分化组(P〈0.05);与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肺癌的分化程度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切缘癌残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 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外科手术对肺癌的局部控制不足 ,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的放射治疗 ,自然被列入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计划中。辅助放疗的主要目标是减少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复发。而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肿瘤局部浸润程度 (T)、局部淋巴结转移 (N)及手术切除情况等。很显然 ,对于T1、T2 及N0~ 1的患者 ,由于肿瘤相对局限 ,完整切除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极小 ,没有必要进行局部放疗。 1998年英国RTOG发表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的Meta分析报告 ,共收集了 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 2 12 8例 ,结论是术后放射治疗对生存率有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术前行纵隔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89例临床诊断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检查阴性者行开胸手术肺叶切除、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纵隔镜检查病灶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行新辅助化疗,病灶对侧纵隔或斜角肌淋巴结转移(N3)者行放化疗。结果 纵隔镜检查共发现23例N2、9例N3患者。右肺癌主要转移至右侧第2(R2)、第4(R4)、第7(R7)、右斜角肌(RS)站淋巴结,左肺癌主要转移至5、6、7站淋巴结,但左下肺癌也可转移至R2、R4和RS站。本组左、右肺癌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扫描纵隔淋巴结短径≥1cm是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因素。结论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行纵隔镜检查可提高分期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HIN-1(high in normal-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甲基化情况,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73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HIN-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分析HIN-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HIN-1基因甲基化的检出率为68.49%,而正常对照组中未检出HIN-1基因的甲基化,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HIN-1基因甲基化情况与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及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HIN-1基因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检出率较高,其启动子高甲基化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不同亚组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为ⅢA-N2期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率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1)、术后治疗(P=0.011)、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10)、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P=0.010)、纵隔淋巴结多区域转移(P=0.013)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07)和跨区域转移(P=0.04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在左肺下叶、右肺下叶者最易出现跨区域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48.0%;其次是左肺上叶(31.6%)、右肺中叶(14.3%)和右肺上叶(11.5%)。结论纵隔淋巴跨区域转移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作为ⅢA-N2期NSCLC的一种亚组特征,提示肿瘤侵袭性更高和预后不良。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发生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下叶肺癌的跨区域转移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肺癌作为全球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 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治疗方式, 尤其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手术治疗依然占主导地位, 而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肺癌的分期、预后至关重要。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比较常见, 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归纳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 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