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策略对冠心病再血管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脱泵搭桥450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搭桥17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搭桥417例,常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不停跳搭桥33例.共移植血管2 579支(平均2.9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8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8支,左桡动脉232支,右桡动脉82支,大隐静脉1 254支;全动脉化130例.863例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死亡37例.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能够完成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后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36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49支,平均4.1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的流量为(31±6)mL/min,搏动指数为2.0±0.5,桡动脉的流量为(45±12) mL/min,搏动指数为1.9±0.7.36例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因胸骨后出血而开胸止血1例,术后4例诉手背外侧感觉异常、麻木,无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4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游离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并行循环下分离出冠状动脉吻合部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急症手术2例,常温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其中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搭桥2例.结果全组搭1支桥3例、2支桥6例、3支桥15例,平均搭桥2.5支.LIMA桥20支,桡动脉桥3支,RIMA桥1支.用静脉桥作Y型桥吻合并序贯搭桥6例, 全静脉桥4例,全动脉桥3例,包括1例双侧乳内动脉搭桥,左桡动脉搭桥3例,全动脉化搭桥均应用了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3例, 部分年龄大于75岁者用全静脉桥.2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1~124分钟,平均67分钟,转流时间45~321分钟,平均96分钟.术后因呼吸衰竭带呼吸机大于1周、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胸骨裂开前纵隔感染5例;行再次清创缝合固定胸骨治愈3例,其中1例肺部严重感染、大量痰液经气管造瘘口窜入胸骨后导致严重感染,监护室监护1个月治愈出院;上消化道出血3例,其中大出血死亡1例;其余病人无心绞痛症状,心功能恢复到I~II级,顺利出院,无远期死亡.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比较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不高,文献报道手术死亡率1.7%~3.3%, 本组死亡率4%.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不同移植血管材料的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5 a以上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以及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移植血管231支,其中移植左乳内动脉71支,右乳内动脉11支,桡动脉15支,胃网膜右动脉9支,大隐静脉125支;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通畅157支(通畅率67.97%),狭窄19支(狭窄率8.23%),闭塞55支(闭塞率23.81%);左乳内动脉通畅率83.10%,右乳内动脉通畅率63.64%,桡动脉通畅率73.33%,胃网膜右动脉通畅率66.67%,大隐静脉通畅率59.20%.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左乳内动脉有良好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应用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71例 (男 5 6例 ,女 15例 )冠心病患者 ,年龄 3 2~ 71岁 ,平均 5 2 5岁。心绞痛Ⅲ~Ⅳ级者 69例。多支血管病变占 92 % ,左心室射血分数 <5 0 %者 2 1例 ( 2 9% )。全部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施术 ,共移植血管 2 0 6支 ,平均 2 9支 /例。其中左乳内动脉移植血管 75支 ,游离右乳内动脉移植血管 43支 ,大隐静脉移植血管 88支。旁路移植材料包括 :左乳内动脉 71支 ,游离右乳内动脉 3 7支 ,大隐静脉 69支。 1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 :71例病人痊愈出院 ,出院时无心绞痛主诉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乳内动脉行CABG术 ,安全、有效 ;游离右乳内动脉的使用扩展了全动脉化CABG术的可能性 ,早期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择期行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30~75min,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桥30个,远端吻合口数2~5个;术前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术中及术后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2例;术后死亡2例;随访6个月~2a,失访3例,死亡2例,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3月连续 5 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 (5 6根 )、游离右乳内动脉 (2 1根 )、桡动脉 (3 2根 )和大隐静脉(4 3根 )。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 :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 ;无胸骨、前臂并发症 ;下肢切口感染 2例 ,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 ,治疗后痊愈 ;死亡 3例 ,与旁路材料无关 (非体外循环手术因循环状态不稳死亡 1例 ,鱼精蛋白过敏 1例 ,顽固性心律失常 1例 )。结论 :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 ,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 ,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1月-2002年3月连续5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56根)、游离右乳内动脉(21根)、桡动脉(32根)和大隐静脉(43根)。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无胸骨、前臂并发症;下肢切口感染2例,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治疗后痊愈;死亡3例,与旁路材料无关(非体外循环手术因循环状态下不稳死亡1例,鱼精蛋白过敏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结论: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71例(男56例,女15例)冠心病患者,年龄32~71岁,平均52.5岁。心绞痛Ⅲ~Ⅳ级者69例。多支出血管病变占92%,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者21例(20%)。全部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施术,共移植血管206支,平均2.9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移植血和75支,游离右乳内动脉移植血管43支,大隐静脉移植血管88支。旁路移植村  相似文献   

10.
8例胸腔镜辅助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配合医师对8例患者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测下经第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采集乳内动脉,经此小切口完成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8例患者均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测下经第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采集乳内动脉,并经此小切口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好各种必要物品、术中保证电视胸腔镜系统提供清晰术野、协助游离完好的乳内动脉、防止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是此手术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但左乳内动脉是否合适行序贯吻合及序贯血管的血流量是否能满足人体需要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左乳内动脉原位与游离状态的血流量之间的差别.方法:选择2008-03/2009-03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6例,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先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测定,再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支完全离断,在远端离断之前,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结果与结论:56例冠心病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32.0±5.0),(10.0±1.2)min,P<0.01],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可为冠脉搭桥序贯吻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大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人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ACR)优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已得到了广泛认可[1]。目前最常用的动脉桥血管是乳内动脉(IMA),IMA吻合于左冠状动脉系统已成为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然而当存在冠状动脉3  相似文献   

15.
同顾性分析25例2005-01/2007-01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取左乳内动脉25例:左侧桡动脉15例,右侧桡动脉6例,双侧桡动脉4例;人均重建旁路3.14(2~4)支.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半年1次,术后随访11~35个月,血管通畅率良好,取桡动脉侧无前臂运动障碍及缺血并发症.结果说明自体桡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理想的第2种动脉移植物,重建血管后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全动脉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TACR)是近年来冠状动脉外科临床的主要进展。由于动脉桥血管可用移植血管长度的限制等原因,传统的血管吻合方式难以满足三支病变患者TACR的需求。合理的复合动脉桥设计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常用的复合动脉桥有人字桥、丁字桥、兀字桥、吊索型桥、乂字桥、飞字桥、众字桥等。本文针对以上复合动脉桥TACR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张翀  倪一鸣  金涛  马量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035-1036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1年至今本科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44~78岁;左主干病变6例,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2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6).结果常规正中胸骨切口共行冠状动脉搭桥90支,其中单支6例,双支15例,3支14例,4支3例,乳内动脉桥数为27支,大隐静脉桥数为63支.2例术后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例,37例痊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少,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2006年12月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7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41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2±8.31)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慢阻肺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48土0.32。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47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59支。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死亡1例,46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理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作螺旋CT检查,进行血管重建,对部分患者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螺旋CT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共有187支桥血管成像,其中乳内动脉移植血管50支,静脉移植血管129支,桡动脉移植血管8支。50支乳内动脉移植血管中,6支有不同程度狭窄;129支静脉移植血管中,48支有不同程度狭窄;8支桡动脉桥中2支有不同程度狭窄。本组患者中有28例患者同期作了冠状动脉造影,共检出105支移植血管血管,造影结果与CT检查结果基本相符,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4.4%,假阴性率为2.7%。检出有移植血管血管病变的27例患者中,22例有临床症状;另有3例有症状的患者,螺旋CT检查未发现有异常。结论:作为一种微创伤检查方法,64排螺旋CT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肌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9年1月狭窄程度Noble分级在3级以上的13例心肌桥患者,均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采用Genzyme心脏血管稳定器,心脏不停跳下切开心肌桥远端(冠状动脉钻出心肌处)心肌表面脂肪组织,取左内乳动脉搭桥至心肌桥远端.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50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Noble3级以上心肌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