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胃百合汤对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胃百合汤,对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神经功能、营养状态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胃潴留、便秘、腹泻、反流、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明显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与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其IgA、IgG、IgM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胃百合汤能减少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提高机体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也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胃百合汤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肝胃百合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D、IgA、IgG]变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gD、IgA、IgG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肝胃百合汤疗效显著,治疗后可维护肠道免疫功能,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对脑卒中后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益气健脾组、祛湿组和从肝论治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于入院48 h内留置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益气健脾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治疗,祛湿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藿香正气散治疗,从肝论治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连续治疗28 d。比较各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检测患者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的浓度。结果:从肝论治组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益气健脾组(P0.05),也低于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优于对照组及益气健脾组、祛湿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肠内营养患者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肠内营养时并发的胃液潴留及腹泻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所选患者根据病历单号码进行单双号分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EN)同时加用浓煎香砂六君子汤。观察治疗期间胃液潴留、腹泻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红蛋白(HG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P)、血清前白蛋白(PLAB),降钙素原(PCT)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液潴留、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发生胃液潴留及腹泻天数、期间日均量明显降低。结论:治疗组治疗后TP、ALP、PLAB明显高于对照组,PCT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肠内营养时并发的胃液潴留及腹泻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对入选患者按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EN)同时加用浓煎四君子汤。观察治疗期间胃液潴留,腹泻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红蛋白(HG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P)、血清前白蛋白(PLAB)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液潴留、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发生胃液潴留及腹泻天数、日均量明显降低。治疗组TP,ALP,PLAB在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杨俊  郭淋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54-1855
目的观察泻胃化瘀糊剂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鼻饲泻胃化瘀糊剂,西药组鼻饲莫沙必利分散片,空白组均不用;比较3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率中药组显著低于西药组及空白组。结论泻胃化瘀糊剂能显著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  相似文献   

7.
超微肝胃百合汤对胃溃疡患者TNF-α及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微肝胃百合汤对胃溃疡活动期肝胃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TNF-α和IL-1的影响。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成超微肝胃百合汤组(超微组)33例、传统肝胃百合汤剂组(传统组)31例、西药胃三联组(西药组)34例,分别采用超微肝胃百合汤、传统肝胃百合汤、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治疗,主要观察患者疾病疗效、胃镜疗效和血清中TNF-α、IL-1含量的变化。结果:三组疾病疗效和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含量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微肝胃百合汤对活动期肝胃气滞型胃溃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治疗机理可能与通过干预TNF-α和IL-1的生成,从而达到抗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胃肠内营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常见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及其原因和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37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营养支持。结论:常见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是有因可查的,通过临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得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名老中医夏度衡经验方之肝胃百合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CCK的影响。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依托必利片治疗,两组均以治疗3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中CCK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侯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能降低血液中CCK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肝胃百合汤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方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中CCK(Cholecystokinin,胆囊收缩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张燮  刘文操 《中医药研究》2013,(12):1469-1470
目的观察对缺血性脑卒中(痰瘀阻络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30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脂、血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营养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37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分为早期EN组18例和早期PN组19例,在术后1 d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术前3d和术后1,3,5 d检测患者24 h尿素和尿肌酐排泄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2组24 h尿素及肌酐排泄量多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EN组术后尿素排泄量和尿肌酐排泄量与PN组同期相比明显降低。EN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均较PN组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亦短于后者。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4月诊断为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以及传统的鼻饲营养供给干预(对照组),2周后分别测定其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的患者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间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分析表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补充,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肠胃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以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肠内营养患者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实施肠内营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保留胃管常规护理;干预组除给予保留胃管常规护理外,实施速度、温度、浓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腹泻与对照组发生腹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避免或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护理患者,减少由于腹泻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2种,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不仅能用口服或管饲方法提供人体全部营养需要,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我科2004年7月-2005年2月对17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进行术后6~24h早期肠内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激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增加了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7.
杜宇 《中医药研究》2010,(6):764-765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在严重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对严重脑卒中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支持的能量、蛋白质供给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在对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作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前清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率、胰岛素用量及住ICU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胃肠内营养预后优于全胃肠道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监测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清钾、钠、氯、甘油三酯、胆固醇情况.结果 患者营养支持后ALb、LYM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脑卒中患者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加快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的转变,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西医常规处理。对照组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观察患者治疗后NF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改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25%、95.00%,对照组分别为28.75%、93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8.75%、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天观察组患者的NFDS评分和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和LDL-C均降低,HDL-C均升高。组间比较,TG、LDL-C和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协助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血脂含量,临床疗效优于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在2009年3月-2010年2月,80例胃肠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护理资料。结果: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出现腹胀3例,低血钾2例,无堵管、脱管及发热、血糖升高患者,腹胀、低血钾患者经减慢滴速与用量后,症状消失。对症处理后无1例中途中断肠内营养支持,本研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者均在55h肛门恢复排气,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护理效果满意。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得于疾病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