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伤寒论》少阳病“半表半里”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目前尚无定论。“半表半里”既是少阳病的病位又是少阳病的辨证纲领。“半表半里证”是一个独特的证候,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也不在阳明之里,而是在不表不里、表里之间的位置。本人研习少阳病篇,偶有所得,以飨同行,不妥之处,请予教正。 相似文献
2.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3.
少阴病欲解时正好与少阳病欲解时相顺接,这才是真正的枢的含义。少阳主枢是衔接阴阳的重要枢纽,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根,故不能用半表半里来替代。太阳表证不解,转入少阳,而其后所述症状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正是"里证"范畴,得知少阳病本身就是里证,而后说"往来寒热",再次提醒我们太阳表证不解,"正邪纷争,休作有时"是人体内部正气与外邪抗争的结果,脉沉主里,少阳病应当属于"里证"范畴。 相似文献
4.
5.
6.
三阳经的排序,并未涉及半表半里的问题,是仲景遵循《黄帝内经》阴阳气多少之原意,并将其用于临床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少阳病于六经中的位序,与半表半里和枢机,其理论源头是不同的,在理论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六经位序体现了仲景本意,半表半里则属于注家的演绎,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说,并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而是后世医家在解读《伤寒论》过程中所创立,用来阐释少阳病的病位及病机。但经过仔细推敲,半表半里既不是少阳之部位,少阳病也不该理解为伤寒病从表入里传变过程中的半表半里证,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与仲景六经本义相去甚远,对于认识少阳病的本质和病位反而造成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围绕"少阳为半表半里"这一观点,由浅入深从理论概念到病位、临床症状、脏腑功能进行分点解释论述,以更好地理解"少阳"与"半表半里"的关系。经过讨论,个人总体认同"少阳为半表半里"这一观点,但应结合当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传变规律具体分析,而非从单方面以偏概全地否认,希望本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少阳之所以为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寒热发生机理的分析,阐述少阳病属于八纲辨证之里证,认为半表半里证实际是里证。 相似文献
10.
半表半里证与少阳病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将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既为阶段,其间必有一般的次第联系。对于少阳病所处的阶段位置,历来争论颇多。我们认为: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应该而且可以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4)
后世医家对"半表半里"主要有3种阐述,以八纲辨证解释,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以经络的循行流注解释,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表入里的门户;以温病的特定病位解释,半表半里又等同于膜原。无论是少阳病还是膜原证,皆可谓之半表半里证。虽少阳病和膜原证在热型、证候特点、治则上均有相似之处,但少阳病注重调达枢机,以柴胡汤为代表方,膜原证则重于透达膜原、疏利化浊,以达原饮为代表方。客观探析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之间的关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正>“阳微结”证,出自《伤寒论》第148条,其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该证以大便秘结为主症,既没有明显的热象,又非单纯的阴寒之症,所以称之为“阳微”。“阳微结”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容易被误认为它证,因而历代医籍中,论及该证病机及临床证治的较少。有鉴于此,笔者将该证的病机及临床症状分析、介绍如下。根据原文的“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 相似文献
15.
16.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在阴虚及阳的基础上,兼见痰浊、血瘀、寒凝等虚实夹杂证候。多数医家认为二者合并的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文章从阳微阴弦角度出发浅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机,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结,即大便闭结,“阳结”即热结于肠胃,大便不通,后人谓之阳明腑实证。所谓“阳微结”,乃热结不甚的便秘,多见于外感病初期,且必有表证。《伤寒论》第153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这里描述的微恶寒、身热(从“手足冷”中可以悟出)是表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是热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