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象辨证论治”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辨证论治方法,以“藏象学说”为理论指导,涵盖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藏之“象”为其辨证核心。通过脏腑、经络为疾病定位,结合病因特性和症状属性定性,完成中医疾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根据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人体划分为五大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学》中绝大部分中医内科疾病按照五脏体系进行分类论述,而肢体经络和气血津液病证则分别按照病变部位和病因病机独立成篇单独论述。中医内科疾病所选代表方剂都是以古代经方为主,方中多数药物归经均在五脏范围之内,将疾病脏腑定位与药物归经结合起来,临床上一旦确定了疾病的脏腑定位,则该疾病治疗药物原则上都在相应脏腑归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靶向性。气血津液疾病根源在于脏腑的功能失调,应该也归属于五脏分类中,更利于疾病定位归经用药。  相似文献   

3.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药物作用定位与疾病定位的内在统一,它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以药物的功效和所治病证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理论与中医脏腑经络、部位器官等基本理论的必然联系。中药归经的认识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最终均统一到脏腑辨证中去。因为归经所指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脏腑经络的病证也可包括部位器官的病证。所以以脏腑经络为主,辅以部位器官辨证确定疾病的定位是研究药物归经的主要方法。即使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甚至以基因、受体、靶点乃至功能、成分、元素等表示,也要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反映其与部位器官甚至基因、受体、靶点乃至功能、成分、元素等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周毅萍 《陕西中医》2010,31(1):69-70
"藏象辨证论治"是严世芸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辨证方法。本课题运用藏象辨证论治方法,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肝系相关的妊娠病医案分析研究,总结出两部医案中属肝系病证妊娠病藏象辨证论治规律。结果显示妊娠病特有症状以胎漏、胎动不安多见;肝系症状多见筋脉、胁部症状;尿血、尿淋沥为有重要诊断意义的症状。妊娠病常用药为:茯苓、柴胡、白术、当归、栀子。  相似文献   

5.
《圣济总录》记载的脾病名,除包含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包括多系统多种病变。本文通过对"脾痹""肉极""脾瘅""脾积"举例分析,拟挖掘出北宋时期在脾病的命名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的创新,以指导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全书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热病统归于六经病证之下。除了明确提出六经病提纲证、病机、治法、方药外,对某些不能简单用某一经进行归纳的病证,在六经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合病、并病的概念问题,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六经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经有病而涉及  相似文献   

7.
方药中五步辨证论治法1、脏腑经络定位:方氏认为辨证论治首先要确定病变部位:(1)从各脏腑功能特点进行定位;(2)从患者临床表现部位(脏腑归属部位及经络循行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3)从各脏腑在体征上的特点进行定位;(4)从各脏器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和影...  相似文献   

8.
《内经》在病机分析方法上,有六淫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三阳三阴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气化辨证、体质辨证、运气辨证及辨病等多种。如何把它们归纳起来综合使用?方药中教授曾提出定位和定性之见解,笔者甚为赞同,并认为在定位和定性中有几个环节需要作为指标,有必要加以重点分析。一、定位疾病的部位,需要从经和纬两方面确定。(一)定经中医的理论体系以脏腑经络为主体,因此脏腑经络定位是其主要内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内经》用脏腑经络定位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下列三个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最早论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经典医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张仲景在《金匮》首篇便以“肝病传脾”开启并概括了其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对后世论述和运用脏腑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言简意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方法、特点与优势.达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统一.下面以肝脾为例,试探讨并分析其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0.
咽喉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咽喉疾病又易多脏累及,或易脏腑同病,主要涉及肺、脾、肝、肾等脏。后世医家在吴鞠通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故治咽喉需兼顾肺脾肝肾等脏腑,以三焦辨证对咽喉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化简为繁地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书中对误诊误治的论述,可谓开误诊误治研究之先河,现浅述如下。 1辨证标准 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张仲景以综合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作了高度概括,提出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医家已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赖于脏腑机能活动的变化。据此中医以脏腑为纲,在对病证的定位、诊断、论治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理论,并认为它是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贯穿于中医各科医疗实践的全过程。藏象理论将脏腑生理功能依据社会职能分工进行类比,对病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但有些与人体生理,特别是脑中枢神经功能反应不符,为了使中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定的否定规律,运用开放性模式修正,充实和完善藏象理论,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3.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羸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脾胃病证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目前临床脾胃病证的命名及诊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圣济总录·肺藏门》中关于肺虚证的辨证论治在前人《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所论"肺虚寒"证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证实践得以发挥和补充。其辨治思路除承袭阳气虚病机外,补充了阴虚病机,注重肺藏象体系中体、窍、志的病症及脏腑兼症的分析。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主,重视益气养阴,同时兼顾他症治疗。本文对肺虚证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梳理,以期对现代中医临证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3,28(2):247+255
《金匮要略》中脾系病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前22篇40余种病证中,涉及的脾系疾病就有17个篇章20余种,可见仲景对脾系疾病极其重视。由于脾脏自病,或他病累及脾,均可致脾的运化失常。因此,本文在治法方面,立足脏腑相关,从脾脏自病、多脏腑调治两方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科方剂的多结构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传统中医思维研究方法和现代方药文献统计学方法,对中医外科常用内治方剂与中医其他基础方剂抽样对照研究,对<诸病源候论>[1]外科病证发病因素统计分析研究和对<内经>、<圣济总录>、<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2-5]诸家外科发病思想、外科疾病病理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方剂整体有显著的结构特点与用药规律,即以"散结、宣透、通利、调补"为方剂基本组合的多结构特点;突出活血行气化痰,软坚散结、温透升提、补脾护胃的用药规律.研究揭示了中医外科制方思想、辨证论治思想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中医治疗冠心病常采用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通过"主症辨病,兼症辨证"的病证结合辨治体系,判断冠心病患者相关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变化,确定病因病机。诊治时重视脏腑关联、阴阳气血在冠心病不同阶段的变化,将活血化瘀、通补兼施治则贯穿冠心病治疗全过程,将调畅气机作为冠心病治则的中轴,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拟定正确的治则和方药,调节脏腑功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延缓和阻止病变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所谓部位辨证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脏腑之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归纳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中医辨证方法。《金匮要略》将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部位辨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阐释疾病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内经》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历代医家有所创新和提高。将“脏腑理论”改易为“藏象理论”已达成共识,并认为脏腑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设想在此基础上构建“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则更有必要,也更为合适,更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观点,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者认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辨证论治是藏象学说的具体表现,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虽然目前辨证论治体系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方法,但其中万"辨"不离其宗的是藏象学说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