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该文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伤寒论》中的出处及含义谈起,详细探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治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特色,强调了中医诊治疾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但不能失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段条文其义有二,前者定其义,示何为坏病,并明其因,指其殊;后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则教以治则。下此以降,历代诸家以至于今,皆引申之、发挥之、广大之,皆认为此"十二字则"不独专为坏病而设,乃伤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经典巨著,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1],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经典教材。其中不但有中医理论的阐释,更是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不但有大量成功临床案例之经验总结,也有失治误治后的教训,更有大量确有疗效的经方良药之临床应用示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为我们确立中医临床医疗的行为指南[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见于仲景《伤  相似文献   

6.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李浩  康卉  赵文明 《北京中医药》2009,28(3):223-224
基于老年患者多以肾阴不足、心火旺盛、心肾不交为中医基础病机特点,谨守"滋肾阴,泻心火"之法,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应用经典<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疗老年诸多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含义以及对中风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的探讨,以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坏病”一词,《伤寒论》16条、267条先后两见.坏病即因误治引起的变证.其治疗原则,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法治之”.这可能是仲景看到一些坏病成因特别复杂,不便出示具体治疗方药,同时也为防止后人刻舟求剑,误师误人.医圣贤明,昭若日星.据临床所见,坏病诸经均可发生,现把近年治愈的1例少阴经坏病录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桂芝 《河南中医》2006,26(3):12-13
张仲景之《伤寒论》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太阳病变证(坏病)更是提出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对太阳病变证中诸虚证治疗时,仲景谨察病情之轻重、标本之缓急、以及虚之所在,分而治之。或虽虚而症状轻微,可不药而愈;或细分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虽病机证候相同(或相似),但表现的症状不同,则治疗时方药亦不同;或虽有相同(或相似)症状,但病机证候不同,故治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67条“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仲景对坏病诊断和治疗的原则。由于此二条文字精神实质基本一致,故后世注家在注释中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十分推崇其普遍的指导意义。然细考历代伤寒注本,诸家对此二条的注解、特别是对“知犯何逆”的注解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了对这此二条以及全书精神的正确理解,故有加以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合具体病例,阐述其在黄疸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明确此十二字方针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正"医者易也","易"是指《易经》的"易",意即中医是秉持辨析正邪、燮理阴阳之理济世救人的医生。究竟中医如何看病?《伤寒论》第十六条指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三确认":"观其脉证",是四诊合参确认"主证";"知犯何逆",是辨析病因病机确认"主变";"随证治之",是针对主证、主变确认"主方"。而其关键又在于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浩  康卉  赵文明 《北京中医》2009,(3):223-224
基于老年患者多以肾阴不足、心火旺盛、心肾不交为中医基础病机特点,谨守“滋肾阴,泻心火”之法,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应用经典《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疗老年诸多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联系上认知生命和诊治疾病,形成独特的临床思维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整体恒动思维、辨证论治思维、中和思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高度概括。只有坚守中医思维,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妇科常见的血崩、高热、卒腹痛、昏厥、发痉等急症的治疗中,以中医妇科独特的理论和方式,按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揆度阴阳,权衡邪正,识病察变,辨证急治,往往能使病情由急转缓,变危为安。兹撷录数则,以期交流。  相似文献   

19.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坏病”一词,首见《伤寒论》,原文共有二条:一条见于《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条见于《辨少阳病脉症并治》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关于“坏病”(或坏症)历代医家,解释不一,观点纷纭。例如,清、喻嘉言曰:“坏病者,已汗、已吐、已下、已温针,病犹不解,治法多端,无一定可拟,故名之坏病也。坏病与过经不解大异,过经不解者,连三阴经俱已传过,故其治但在表里差多差少宜先宜后之间,若坏病则病在三阳,未入于阴,故其治但在阳经。……故必辨其脉证犯何逆,然后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