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夹脊电针治疗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夹脊电针治疗.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腰痛评分法(LB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孔莉敏  郑皇芳 《新中医》2018,50(12):204-20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 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 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 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 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 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等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163例粘连前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别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和电针治疗,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及与电针治疗的效应比较。结果与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达到96.59%,与电针比较无明显差异;该疗法不仅具有明显的止痛效应,对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为治疗肩周炎有效、简便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恶性度很高,进展快预后差的恶性癌肿。晚期胰腺癌患者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可上升至90%左右,镇痛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由于疼痛对患者机体、精神及心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癌痛,提高其生存质量。现举案例一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包括银质针导热疗法在内的综合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盘源性腰痛患者30例,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祖恩氏抑郁症自我评定等级量表及下腰痛评分法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等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满意率达93.3%。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腰背疼痛,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144例围绝经期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Kupperman评分(KI评分)、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 ITT分析和PP分析比较,得到一致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KI评分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MENQOL评分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MENQOL评分较治疗后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清E2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血清FS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血清E2水平,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治疗产后宫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产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TEAS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和疼痛发作次数,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48 h疼痛缓解率、产后宫缩痛总持续时间和镇痛满意度。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48 h NRS评分、疼痛发作次数低于治疗前,疼痛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NR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h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产妇的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治疗组疼痛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相似文献   

8.
<正>产后腰痛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0%~80%~([1])。笔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产后腰痛32例,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本院就诊的64例产后腰痛患者,有受凉史或劳累史;经CT或MRI检查腰椎无明显异常。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0~37岁,平均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指腰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以其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自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作者采用自拟腰痛方内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39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流 《河北中医》2012,34(6):882-884
癌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亦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在癌瘤发展过程中,约70%~8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虽然西药对癌痛具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却极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并导致成瘾性.有些药物能损伤消化功能,特别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止痛药不仅对病灶治疗无益,而且还能掩盖或促使肿瘤扩散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的疗效。方法 将84例PCD(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蒙托石散口服,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5-羟色胺水平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调节PCD脾胃虚弱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3年来,采用声电波经皮穴位电刺激和针刺对照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共11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2例中男54例,女58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33.8岁;就诊时病程最长31天,最短1天,平均4.2天;所有患者均无其他颜面部病变。按照 DME 随机分组原则,根据患者就诊先后为序,用电脑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盘源性下腰痛临床疗效。方法:88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7.8%。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取穴少,痛苦小,适应症广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口服安慰剂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的刺激部位在观察组所选穴位外3~4 cm处,刺激量未达到治疗量.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症状评分、血浆胃动素(MTL)浓度和生长抑素(SS)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均能升高血浆MTL浓度和降低SS浓度(均P<0.001),且观察组的血浆MT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药物治疗更能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等症状,并升高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SS浓度,从而改善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悬吊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针灸的基础上结合悬吊方式进行治疗;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8.0.%(39例),有效率为92.0%(46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2.0%(31例),有效率为82.0%(41例)。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悬吊治疗盘源性腰痛疗效明显,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治疗患者便秘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12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出血68例,脑梗死5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通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康复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便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便秘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对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正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病率达到30%~55%~([1]),患者因此而引起脱水、吸入性肺炎、严重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本研究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部位脑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碍,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24例,患者入选标准包括:(1)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