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股内侧肌触发点(MTrP)模型大鼠肌组织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针刀组、注射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各1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触发点动物模型。造模后1周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触发点肌组织内SP和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触发点肌组织内的SP和CGRP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增多(P0.05);针刀组较注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降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肌组织内SP和CG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刀改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疼痛症状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和触发点局部组织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注射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8周。注射组、针刀组进行相应方法干预。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5-HT、NE的含量,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局部组织5-HT、NE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大鼠血清和组织中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注射组大鼠血清5-HT、NE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局部肌肉组织5-HT含量与之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NE含量显著下降(P0.05);针刀组大鼠血清和局部肌肉组织5-HT、NE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和局部组织5-HT、NE含量比正常大鼠显著升高,针刀干预可以降低血清和局部组织5-HT、NE含量,注射利多卡因可以降低血清NE、5-HT及局部组织NE含量;针刀及利多卡因注射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及局部组织5-HT、NE含量有关;且针刀对于局部组织5-HT的调节作用优于药物注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模型鼠股内侧肌触发点能量代谢(腺苷酸、乳酸)的含量以及针刀干预后的变化,探讨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触发点大鼠模型,通过电生理观察大鼠触发点病理学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观察触发点部腺苷酸、乳酸表达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造模8周后模型组腺苷酸含量降低,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针刀治疗3次后,针刀组的腺苷酸含量升高,乳酸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可能通过松解活化触发点来增加局部腺苷酸的释放,抑制乳酸分泌,从而改善肌肉的持续收缩状态,减少代谢产物的蓄积,以打破恶性循环,最终达到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埋线与普通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本次研究6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接收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埋线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是74.19%,研究组是93.5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 0.05);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埋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效果,其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各16只),采用右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羟多巴胺造模。电针组"百会"沿皮向双侧"太阳"透刺,每次20 min;针刀组取枕骨下项线中点和C1、C2横突后结节进行松解。进行行为学评价和黑质GSH含量检测。结果:空白组未见旋转行为,模型组干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针刀大鼠旋转圈数明显减少且治疗前后相比有差异(P0.01);电针组治疗前后相比有差异(P0.05)。GSH含量比较,模型组GSH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GSH含量明显升高,针刀组、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可能通过改善PD旋转行为、提升GSH含量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高于传统针灸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符合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刀治疗)和对照组(电针治疗)各31例,治疗组按需选择4~6点进行针刀治疗1次进行疗效评定,对照组隔天电针治疗1次,3次结束后对结果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通过1次治疗,治疗组总疗效为90.32%,两周后总有效率达96.77%,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两周后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上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更显著,安全可靠,短期疗效优于传统电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利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的优越性。方法:将5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治疗组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针刺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隔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后,进行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以及2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且优于替扎尼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针刀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华  宁宇  张翔 《北京中医药》2008,27(7):530-531
目的 通过对63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针刀疗法治疗的回顾性总结,探讨针刀疗法对缓解或消除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所引起的疼痛、压痛的效果.方法 比较63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予针刀疗法治疗治疗前后疼痛、压痛指数,并进行随访.结果 经针刀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压痛指数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针刀疗法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引起的疼痛、压痛,且远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麦粒灸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大鼠海马体内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只,造模结束后,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服,西药组予以甲状腺片灌服,治疗组给予以麦粒灸疗法,干预4周后处死大鼠进行指标观察,观察大鼠体质量、血清TT_4和TSH水平及海马体中乙酰胆碱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西药组和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TT_4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0.05),血清TSH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0.05),海马乙酰胆碱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麦粒灸能够提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大鼠海马内乙酰胆碱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腰背部MPS诊断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各33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利多卡因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两组均每3天治疗1次,治疗3次和5次后应用简化McGill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和压痛阈测定来观察两组对腰背部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与利多卡因组治疗3次和5次后均较治疗前在简化的McGill量表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下降,压痛阈测定显著升高(均P<0.01).并且在治疗3次和5次后两组之间3项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II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CIA大鼠滑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和9(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对CIA大鼠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刀组,每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针刀组分别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CI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针刀组于大鼠左膝关节周围寻找条索状物行针刀干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观察记录各组大鼠左后足足跖厚度及大鼠四肢关节炎指数评分(AI);运用HE染色法通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的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刀组大鼠足跖厚度及AI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大鼠足跖厚度及AI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大鼠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对CIA大鼠关节炎症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黄明华  宁宇  张翔 《北京中医》2008,(7):530-531
目的通过对63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针刀疗法治疗的回顾性总结,探讨针刀疗法对缓解或消除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所引起的疼痛、压痛的效果。方法比较63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予针刀疗法治疗治疗前后疼痛、压痛指数.并进行随访。结果经针刀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压痛指数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刀疗法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引起的疼痛、压痛。且远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刀灭活肌筋膜触发点术、复合扳法以及两者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灭活颈椎肌筋膜触发点术结合颈椎复合扳法(定点旋提扳法+后伸位扳法+过屈位扳法)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刀灭活颈椎肌筋膜触发点术治疗,对照2组采用颈椎复合扳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疗效指数及颈椎曲度测量结果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愈显率85.00%和总有效率97.50%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各组治疗前症状和体征积分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各组症状和体征积分均比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P0.05)。各组治疗前颈椎曲度C线测定值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各组颈椎曲度C线测定值均比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P0.05)。结论采用针刀灭活肌筋膜触发点术结合复合扳法治疗CSA疗效较好,更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的动静力平衡,恢复颈椎内外源性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每组8只。在造模后第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并取出各组大鼠L5背根神经节,再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CGRP和SP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L5背根神经节中S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9.70±1.63)较空白组(14.42±1.71)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15.08±2.07)较模型组(19.70±1.63)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GR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22.43±2.14)较空白组(19.84±2.91)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19.36±2.79)较模型组(22.43±2.1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疗法可改善LDH大鼠根性痛症状,它可能通过调节背根神经节内SP和CGRP的含量变化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腘绳肌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膝周肌群表面张力的影响。方法:将2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及针刀组,每组7只,采用左后肢伸直位造模法制动8周,空白组及模型组随机挑选1只进行光镜观察,以验证模型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针刀组及电针组进行干预,共3周。然后将软组织张力计置于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股直肌、腓肠肌的肌腹与肌肉肌腱移行处分别测量力-位移值。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点均有降低趋势,除股二头肌点外,其他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点出现升高趋势,股二头肌与半腱半膜肌的肌肉肌腱移行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各点均有升高,除腓肠肌点(肌肉肌腱移行处)外,其他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各点均有升高,除股二头肌点(肌肉肌腱移行处)外,其他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腘绳肌可以有效降低膝周肌群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实验组行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感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眩晕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33%(30/36)(P0.05)。结论: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