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7,(3):380-381
目的:以阴阳理论为依据,探讨和解剂的新概念。方法:从《伤寒论》的经典和解剂所治病证的特征和方剂配伍特征出发,总结特征之间的共性,提出和解剂定义的内涵。结果:和解剂以寒热并用和辛苦甘合用为配伍原则,具有燮理阴阳作用,所治病证为阴阳不交泰。  相似文献   

2.
朱华德 《陕西中医》1993,14(4):181-182
本文就方剂中寒热并用的配伍规律,探讨了寒热并用是针对寒热兼杂的病证,制约药物寒热的偏性及治疗寒热格柜之证。指出寒热并用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防止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任小宁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11,(12):116-117
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中医方剂配伍之一大特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然又非全为寒热错杂证而设。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等作用,是临床治疗寒热互见病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岁 《中医杂志》2000,41(6):340-34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5.
"和"既是治法,又是目的。和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可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兼等证的治疗。治法与方剂之间紧密结合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和解剂治疗的病机多为寒热、虚实夹杂互见,所以组方用药务必相互兼顾,因病机不同则各有侧重。其配伍具有相对特殊性,即清与温并行,补与泻并用,疏与敛并调,方药配伍特点是温不助热,寒不凝滞,泻不伤正,补不恋邪,疏不耗散,敛不壅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旨在补偏救弊,增强疗效。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疗中,和法的运用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和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运用举隅,意在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方剂以辨治病证,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7.
仲景小方配伍方式丰富,大体上有三大类:七情配伍、阴阳配伍、气味配伍。七情配伍有相须为用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相使为用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或相杀为用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阴阳配伍有寒热并用以达到去性取用之功,防止药物之格拒;升降相因调整脏腑的升降失调;散收结合以不伤正、不留邪;走守相合以增强药力;润燥相随以不伤阴、不助湿;表里兼顾以兼顾表里;刚柔相济以相互调节。气味配伍中有辛甘相配使补中有散,而不致呆滞;辛苦相配能除寒热,开通气机;酸甘相配使下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甘苦相配使阴液得复,筋脉得养。因药物有其气、味、性、用,此次论述药物之配伍则体现药物的某一方面,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性,或取其用。而在临床制方中,并非只有一种配伍方式,常为几种配伍方式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顾文忠主任从医40余载,擅长治疗慢性胃炎、慢性气管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前列腺炎、男子不育症等疾病。其用药配伍经验特点为善用经方,活用经方;病证结合,主病主方;辨证论治,寒热并用;灵活用药,善投重剂。总结其组方用药经验如下,以飨大众。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治蛔厥的机理是安蛔止痛,具有改变蛔虫生存环境及抑制蛔虫活动两方面的作用;其组方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顺肝脏曲直作酸之性,并在此基础上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胃)正是针对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而设,为厥阴病主方,临床应用乌梅丸当联系主证,脏腑,经络,功能等6个方面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挖掘的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配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干姜与黄芩配伍文献,应用Office 2007中Excel进行数据贮存和分析,对处方中干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干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878例,90%),其次是外科疾病(52例,5%),妇科疾病(17例,2%)等;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705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80%),肺系病证63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7%),肝胆疾病46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5%);黄芩用量以10,9,6,15 g居多,8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用量以10,6 g居多,95%处方中的干姜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与黄芩配伍用量比例以1∶1最多(36%)。结论: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等多种病证,两者寒热并举,相制而相成,适用于寒热错杂等病证。  相似文献   

11.
本书共收载方剂788首,其中新增补652首,涉及内、外、妇、儿、眼、口腔等科疾病。成药占方剂的>80%,送服剂种类计有140余种,解决了成药运用随病证配伍加减问题;引用名方时进行了剂型、煎煮方法、服用剂量的调整,载煮散汤剂100余首,重视方剂配伍间的比例;君、臣、佐、使以目的论,不必悉具;强调因时加减、因时服药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 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甘草应用原则与配伍宜忌探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在《伤寒论》中广泛应用于六经病篇、霍乱病篇与瘥后劳复病篇,在表证、虚证、寒证、虚实夹杂病证中多用,在热证、实证中少用,不用于急下、攻逐、涌吐、清利湿热或利水以及收敛固涩类方证。甘草配伍广泛.主要以扶助正气为主,是解表剂与清热剂中固护正气的首选药物,最常与石膏、麻黄、桂枝配伍,与人参、白术、半夏、柴胡、黄芩、附子、干姜等有较多配伍,基本不与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等配伍。甘草入药剂型以汤剂为主,丸剂、散剂、含化剂、栓剂少用或不用。  相似文献   

14.
刘淑荣  张晓华 《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50-1051
《伤寒论》厥阴病主要包括寒热错杂证及厥热胜复证.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主治寒热错杂证.此方应归属和解剂范畴,配伍特点为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使互不协调的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方中酸苦甘辛同用,乌梅、苦酒之酸既滋肝又疏肝;花椒、干姜、细辛、附子、桂枝之辛热温阳益气,助肝疏泄;黄连、黄柏之苦清热,防辛温太过伤阴,人参、蜂蜜、米饭、当归补气健脾,培土制肝.纵观全方,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开苦降,使阴阳之气顺接,则百病不生,为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五味角度探讨炙甘草在《伤寒论》中的配伍规律.方法:从《伤寒论》方证出发,参考历代医家论述及《伤寒论》注本,加以探析总结.结果:炙甘草甘味之作用不局限于能和能缓,还兼有佐制辛味、苦味、酸味、咸味之功.结论:炙甘草之甘与辛配伍以辛甘化阳,炙甘草之甘与酸配伍以酸甘化阴,炙甘草之甘与苦咸甘配伍以缓下和胃,炙甘草之甘与辛苦配伍以斡旋中焦.  相似文献   

17.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19.
论小柴胡汤为太阳病之主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为时空结构,非手足三阴三阳经,每一病中均包括诸多脏腑和经络;小柴胡汤为发汗解表剂,非和解剂;寒热往来为太阳病多件寒热类型之一,柴胡证为太阳病证之一,第96条所描述的正是太阳病。  相似文献   

20.
鲁栋 《光明中医》2011,26(3):608-608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制性存用中也存在寒热药物同用的情况,但制性存用往往有一种寒、热药物性味被制约而只取其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寒热病机较为单一的病证,两者需要鉴别[1]。现以经典方、常用方为例,探讨了寒热并用中药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