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有相当部分偏头痛病人不满意现有的治疗药物,5%~10%的病人渴望预防性治疗。丙戊酸钠对偏头痛似有预防作用。我们在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的三盲、剂量对照的交叉性研究中比较了丙戊酸钠和安慰剂的预防作用。 入组病人43例,男7例,女36例,年龄18~72岁,皆依据国际头痛协会分类的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入组前停用4周药物。随意分配22名病人为丙戊酸钠—安慰剂组(A组),21名病人为安慰剂—丙戊酸钠组(B组)。A组每天用2片500mg丙戊酸钠和1片安慰剂,B组每天用3片安慰剂。一周后,将A组中丙戊酸钠血浆浓度在300μmol/l(50mg/l)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妥泰和丙戊酸钠对小儿偏头痛的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将39例小儿偏头痛患儿分为妥泰组和丙戊酸钠组,疗程3个月,观察2组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妥泰和丙戊酸钠预防小儿偏头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84.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钠组和妥泰组分别有胃肠道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结论妥泰和丙戊酸钠预防小儿偏头痛的疗效近似;丙戊酸钠可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妥泰有头晕、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近年来,非药物治疗应用于偏头痛预防受到关注。针灸的效果可能来自于安慰效应。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经皮眶上神经刺激预防偏头痛安全有效。迷走神经刺激对发作性或偏头痛预防可能有良好效果。枕神经刺激主要用于慢性偏头痛的预防;翼腭神经节刺激对偏头痛预防尚有待证实;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及无创性小脑电刺激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一些研究显示对偏头痛预防可能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是导致人类伤残和死亡的常见原因 。丙戊酸(VPA)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癫痫发作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近年来发现,VPA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应激和神经营养等特性,在脑卒中(CVA)、脑外伤(TBI)和脊髓损伤(SCI)几种CNS模型中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该文综述了VPA在急性CNS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与修复特性,并探讨了VPA这些作用的潜在机制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热激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实验组SH-SY5Y细胞进行预热激(42±0.5)℃处理,再通过6-OHDA对其进行神经毒性诱导,未行预热激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不同热激时间(15 min、30 min、60 min)SH-SY5Y细胞内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GRP94)的表达水平;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SH-SY5Y细胞活性情况。结果 6-OHDA对SH-SY5Y细胞的神经毒性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关系,实验组SH-SY5Y细胞较对照组所受的神经毒性损伤轻(P<0.05),且实验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SY5Y细胞中GRP78和GRP94 mRNA表达水平与热应激时间正相关(P<0.05)。结论预热激可降低6-OHDA诱导SH-SY5Y细胞的神经毒性损伤作用,且热激过程中SH-SY5Y细胞中GRP78和GRP94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6.
偏瘫型偏头痛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偏瘫性偏头痛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2009年收治的23例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尼莫地平片、丙戊酸钠和西比灵治疗。结果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且半年后追访无复发。结论偏瘫性偏头痛属特殊型的偏头痛,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和丙戊酸钠治疗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原与平原不同时间快速眼动睡眠剥夺(REMSD)对大鼠海马区GRP78及Caspase-12的表达变化及人参皂甙Rd(GS Rd)干预作用,探讨GRP78和Caspase-12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GS Rd的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本试验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不同时间点大鼠睡眠剥夺(S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时间点GRP78、Caspase-12蛋白的表达;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在兰州组,与正常睡眠组比较,SD 1d大鼠的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开始增高,3d时达高峰,5d时与正常睡眠组相比无明显差别。GS Rd干预组大鼠SD 1d、3d GRP78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增高,SD 5d时GRP78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GS Rd干预组大鼠SD 1d、3d Caspase-12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SD 5d时Caspase-12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与兰州组比较,在相同时间点可可西里组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均增高。结论内质网应激后启动基本自稳调节系统,长期严重的内质网应激使这种自稳作用消失,并启动凋亡通路,这可能是SD造成脑损害的机制之一;高原环境暴露进一步加剧内质网应激;GS Rd可能是通过升高GRP78和降低Caspase-12表达,减轻内质网应激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供偏头痛预防治疗的指南更新推荐,所提出的临床问题是什么样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方法作者对1999年6月-2009年5月间发表的研究使用结构式的评价程序来分类不同(美国可获得)药物对偏头痛预防的效果.结果 和推荐作者评价了284篇摘要,最后对29篇包含Ⅰ类或Ⅱ类证据的文章进行综述.双丙戊酸、丙戊酸钠、托吡酯、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应该用于偏头痛患者以减少发作频率及程度(A级证据).夫罗曲坦可有效预防月经性偏头痛(A级证据).拉莫三嗪对偏头痛预防无效(A级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戊酸纳缓释片预防小儿偏头痛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ICHD-IT 诊断标准选取小儿偏头痛患者45例,开始给予丙戊酸纳缓释片( 杭州赛诺飞制药有限公司)500 mg,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6个月.服药开始前和服药6个月后分别由患者填写头痛自评问卷,观察头痛强度、头痛指数、头痛复发系数、疼痛缓解率等指标变化.结果 连续服丙戊酸纳缓释片6个月后,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强度、头痛指数和头痛复发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缓解率较服药前明显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可作为偏头痛患者缓解期有效的预防用药,服用简便,效果肯定,可在基层医院神经科门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丙戊酸钠用于癫痫治疗可有效控制全身性癫痫的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强直-陈挛性发作,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指征和良好的耐受性,近三十年来成为神经内、外科医师临床一线抗癫痫药物,尤其在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损伤后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报道称[1-2]丙戊酸钠可致高氨血症脑病(valproateinduced hyperammonemic encephalopathy,VHE),是丙戊酸钠少见副作用,患者表现为癫痫发作加重、共济失  相似文献   

11.
丙戊酸(VPA)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抗癫痫药物,对失神、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疗效较好。肉毒碱是条件必需营养素,具有促进长链脂肪酸氧化供能,降低组织脂肪含量,促进蛋白质生物合成等生理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丙戊酸影响儿童体内肉毒碱的水平,可能与肉毒碱的组织转运、肾脏回吸收、体内生物合成功能下降有关。补充肉毒碱的适应症为丙戊酸引起的肝脏毒性反应、丙戊酸过量、原发性质膜肉毒碱转运体缺陷。早期静脉补充肉毒碱可明显提高丙戊酸引起的肝脏毒性反应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性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1例有攻击性行为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BPRS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MOAS评分显著降低。结论:丙戊酸钠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性行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托吡酯和丙戊酸钠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随机将偏头痛患者分为两组:(1)托吡酯组(74例),采用托吡酯,第1周每日25mg开始,每周日递增25nlg,最高剂量增至每日100mg,分早晚两次口服;(2)丙戊酸钠组(72例),采用丙戊酸钠每日400mg,分早晚两次口服,最高剂量增至每日600mg。丽组服药持续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天数和疼痛程度,并进行对比。头痛程度采用0~10分评分法,观察时间为13周,此期间患者记录头痛日记。结果发作频率:托吡酯组从每月7.01次减少至1.89次(P〈0.001),丙戊酸钠组从每月6.87次减少至1.91次(P〈0.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发作天数:托吡酯组从7.28d减少至1.89d(P〈0.001),丙戊酸钠组从7.09d减少至2.40d(P〈0.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程度:托吡酯组从8.05分减轻至2.02分(P〈0.001),丙戊酸钠组从7.56分减轻至3.62分(P〈0.00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肢体麻木、头晕、乏力和食欲减退,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血白细胞降低、转氨酶升高。结论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均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但在减轻头痛程度方面,托吡酯比丙戊酸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RP78、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在缺血预处理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预处理、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2-DG预处理组于术前7d腹腔注射2-DG 100mg.kg-1.d-1,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GRP78、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预处理缺血组和2-DG预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P<0.01,P<0.05),GRP78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触发了体内的内质网应激过程,对随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所造成损伤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GRP78蛋白的表达和降低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减轻了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GRP78、caspase-1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侧半暗带区GRP78、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再灌注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后处理组再灌注12 h、24 h GRP7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再灌注24 h 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减弱内质网应激过程从而对随后发生的再灌注损伤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GRP78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12蛋白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氧化应激、异常蛋白聚集及炎症反应相关。尽管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研究发现NADHP氧化酶(NOX)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对NOX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托吡酯预防小儿偏头痛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给予小儿偏头痛患者口服托吡酯25~5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从第1周12.5 mg/d开始,每周递增12.5mg,最大量至50 mg/d;丙戊酸钠则从20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必要时增至400 mg/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和疼痛程度,同时将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平均每月发作频率均较前减少,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分别从12.38次减至3.52次和14.33次减至6.48次,2组差别无显著性;平均每月头痛天数均较前减少,分别从12.43d减至3.38d和14.58d减至7.19d,2组差别无显著性。头痛程度均较前减轻,分别从7.52分减轻至2.00分和7.24分减轻至3.19分,2组无显著差别。托吡酯的不良反应为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加重。结论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均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且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丙戊酸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简称NaVPA)是一种有效的抗惊厥药物。最近有报道NaVPA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有较好的疗效,我们自1990年8月起,对43例偏头痛患者用NaVPA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预防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比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预防术后癫痫的作用、毒副反应以及和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前瞻对照性研究 ,选择幕上开颅手术病人 ,苯妥英纳组 72例 ,丙戊酸钠组 80例 ,术前术后分别规则服用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 ,监测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和术后癫痫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共 15例术后发生早期癫痫 ,10例 (10 /15 )达到有效血浓度 ;其中 ,苯妥英钠组 6例 (8 3 % )发生早期癫痫 ,2例达到有效血浓度 ,丙戊酸钠组 9例 (11 3 % )发生早期癫痫 ,8例达到有效血浓度 ;远期癫痫发作 7例中丙戊酸钠组 5例 ,苯妥英钠组 2例。苯妥英钠组 11例 (15 3 % )及丙戊酸钠组2例 (2 5 % )出现了毒副反应。经χ2 检验 ,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术后未发癫痫组和癫痫发作组间药物血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苯妥英钠组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丙戊酸钠组。结论 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预防控制术后癫痫无差别 ,苯妥英钠毒副反应较丙戊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8-06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并发癫痫、服用丙戊酸钠及氯吡格雷患者124例,选取脑梗死无癫痫、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16例,对比240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AT、APTT、血小板聚集率、脑梗死复发率/a(癫痫控制期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等。结果 2组血小板计数、A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呈负相关。结论联合应用丙戊酸钠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影响,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