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住院患者测定骨密度(BMD)后分为骨量正常(NP)、骨量减低(DP)和骨质疏松(OP)组.登记年龄(Age),绝经年限(LOP),糖尿病病程(YSM),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雌激素(E2).结果 ①绝经后T2DM人群OP发病率54%;②绝经后T2DM并发OP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和E2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OP组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CTX-Ⅰ、TRACP5b、BALP等骨转换指标明显升高(P<0.05);④CTX-Ⅰ与腰椎2~4、股骨颈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大转子、粗隆间BMD无明显相关性;TRACP5b、BALP与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LOP、血糖、YSM、FIns和E2水平可影响绝经后T2DM患者骨量;该人群骨重建特点为高转换型,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可作为早期预测绝经后T2DM骨量减少及OP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与左股骨粗隆及左全髋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并对测定的相关化验指标、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BMI、白细胞介素6(IL-6)、骨钙素、绝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6与骨质疏松(r=0.260,P=0.020)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lc)(r=0.259,P=0.023)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结论 年龄与低BMI可能是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0例中老年男性患者,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骨质疏松(OP)组40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OP)组40例。分别测定受试者的骨转换标志物、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D)及糖代谢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相比,L1-4[(0. 960±0. 281) vs (0. 970±0. 126) g/cm~2,P=0. 22]、股骨颈[(0. 895±0. 162) vs(0. 895±0. 119) g/cm~2,P=0. 99)]和全髋部[(0. 784±0. 143) vs (0. 748±0. 112) g/cm~2,P=0. 85)]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异。与OP组相比,DOP组骨钙素(OC)[(16. 69±8. 91) vs (22. 71±13. 12) ng/ml,P=0. 019]、P1NP [(43. 04±20. 29) vs(53. 64±24. 08) ng/ml,P=0. 037]、25OHD[(12. 80±5. 5) vs (16. 58±8. 00) ng/ml,P=0. 044)]降低,CTX[(0. 64±0. 22) vs(0. 49±0. 30) ng/ml,P=0. 01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OC、P1NP均与Hb A1c、病程呈负相关,CTX与Hb A1c、病程呈正相关,与全髋部骨密度呈负相关(P0. 05)。回归分析显示,Hb A1c是OC、P1NP的独立相关因素,CTX除受Hb A1c的影响外,还受全髋部骨密度的影响。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且随着血糖的恶化、病程的进展逐步加重。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DM)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和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P已成为DM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水平及OP风险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1~2].我们测定绝经后T2DM患者的BMD水平,并分析影响BMD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绝经后T2DM患者OP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骨折变化,探讨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年龄相匹配的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17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行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详细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组各个部位骨密度均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糖尿病组(0.49±0.26)μg/L vs.对照组(0.44±0.15)μg/L,P=0.047],骨钙素(osteocalcin,OC)及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N-propeptide,P1NP)较健康对照组降低[OC糖尿病组(15.50±5.50) vs.对照组(19.69±5.41)μg/L,P=0.000],P1NP [糖尿病组(44.63±19.64) vs.对照组(53.37±14.26)μg/L,P=0.000]。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骨折发生例数明显增高(P=0.034)。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各个部位骨密度略升高,但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快,整体骨丢失加快,骨折发生率增高。推测糖尿病可能导致骨丢失加快,尤以皮质骨丢失明显,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骨折变化,探讨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年龄相匹配的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17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行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详细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组各个部位骨密度均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糖尿病组(0.49±0.26)μg/L vs.对照组(0.44±0.15)μg/L,P=0.047],骨钙素(osteocalcin,OC)及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N-propeptide,P1NP)较健康对照组降低[OC糖尿病组(15.50±5.50) vs.对照组(19.69±5.41)μg/L,P=0.000],P1NP [糖尿病组(44.63±19.64) vs.对照组(53.37±14.26)μg/L,P=0.000]。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骨折发生例数明显增高(P=0.034)。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各个部位骨密度略升高,但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快,整体骨丢失加快,骨折发生率增高。推测糖尿病可能导致骨丢失加快,尤以皮质骨丢失明显,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毕青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40-4041
骨矿物质密度(BMD)是表现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反映骨质疏松(OP)程度,也是有效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1〕。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比例正快速增加,且女性平均寿命得到延长,绝经后女性人口基数不断加大。故临床上绝经后女性发生OP比率也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性激素进行了检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及OP患者的糖代谢、骨代谢、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776位绝经后汉族女性被分为4组:T2DM组(218例),OP组(223例),T2DM+OP组(186例),健康对照组(149名)。分别测定受试者的骨代谢、糖代谢指标及血钙、血磷等相关指标,用双能X线仪测定不同部位BMD,并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 T2DM组腰椎BMD明显高于对照组,T2DM+OP组和OP组腰椎及股骨颈BMD低于对照组。T2DM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2DM+OP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T)、BALP、TrACP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则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患者BMD与患者HbA1C、FPG、血清TrACP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OT、BALP、25羟基维生素D3、BM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代谢呈低转换状态,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T2DM组OP的危险性增加。血清BALP、OT、TrACP和25OHD可考虑作为T2DM合并OP的早期诊断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7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体重指数、年龄和绝经年限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主要因素.②低体重组的BMD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P<0.05或P<0.01),其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100%,显著高于肥胖组(69%)(P<0.0).③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明显低于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P<0.01),其OP患病率为88%,也显著高于绝经年限<6年组(55%)(P<0.0).④随着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组间BMD和OP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⑤并发视网膜病变组其髋部BMD明显低于未并发视网膜病变组(P<0.05),前者OP患病率为91%,显著高于后者(75%)(P<0.0).结论 绝经年限长、体重低、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或高龄的绝经后T2DM妇女BMD低,易发生OP.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测定88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30例年龄、体重指数(BMI)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及骨代谢、免疫、内分泌相关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组骨钙素(BGP)明显降低,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明显升高(P〈0.05);BMD与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位)、尿钙、尿磷、NTX呈负相关(P〈0.05),与BGP、BMI、睾酮(T)、雌激素(E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绝经后合并骨质疏松者较非骨质疏松者CD4、CD8降低,CD4/CD8升高,且CD4/CD8与BMD呈负相关(P〈0.05)。认为DM性骨质疏松以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为特点,且与年龄、代谢控制不良、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因子和激素等有关;骨代谢、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寻求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方法。方法以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97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就诊的正常骨密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三酰甘油、促黄体生成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给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重指数、雌二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在性别为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体重指数、雌二醇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干预,预防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寻求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方法。方法以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97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就诊的正常骨密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三酰甘油、促黄体生成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给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重指数、雌二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在性别为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体重指数、雌二醇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干预,预防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指标与骨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症分级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19例),低骨量组(27例)和骨质疏松组(32例),检测血清25-(OH)D3、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C端)前肽(PICP)和骨钙素(N-MID)水平以及腰椎、髋骨的骨密度水平。结果低骨量组患者血清PINP、PICP和N-MID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髋骨骨密度低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PINP、PICP和NMID水平高于其他两组,血清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髋骨骨密度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血清25-(OH)D3与腰椎、髋骨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血清PINP、PICP、N-MID与腰椎、髋骨骨密度均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5-(OH)D3、PINP、PICP和N-MID等骨转换指标与骨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可反映机体骨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在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患者(150例)及健康对照者(160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髋部骨强度分析(hip structural analysis,HAS)软件,检测腰椎(L1-4)总体、左侧股骨颈(FN)和髋部总体(TH)骨密度(BMD)以及髋部骨几何结构,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髋部骨几何参数影响因素。结果绝经后T2DM患者腰椎(L1-4)、FN及TH的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绝经后T2DM组股骨颈干角(NSA)较健康对照组增加,股骨颈截面面积(FN-CSA)减少(P0.05)。体重指数(BMI)、FN-BMD和TH-BMD与截面面积(CSA)、截面力矩(CSMI)、截面模量(Z)和皮质厚度(ACT)呈正相关(P0.01),与屈曲应力比(BR)呈负相关(P0.01)。校正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病程影响因素后,年龄、绝经年限与FN、转子间(IT)2个部位骨结构指标CSA、CSMI、Z、ACT(FN-CSA、FN-CSMI、FN-Z、FN-ACT、IT-CSA、IT-CSMI、IT-Z、IT-ACT)及股骨干(FS)部位骨结构指标CSA、ACT(FS-CSA、FS-ACT)呈负相关(P0.01),与FN、IT、FS 3个部位的BR(FN-BR、IT-BR、FS-BR)呈正相关(P0.01),与FS部位的CSMI、Z(FS-CSMI、FS-Z)无明显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影响因素后,除病程与FN-CSMI呈正相关(P0.05)外,FBG、Hb A1c和病程与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同时股骨颈NSA与各影响因素间无相关性。校正BMD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主要影响因素为BMI和绝经年限。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表现为NSA增大和FNCSA降低的骨几何结构改变,可能与T2DM患者髋部高骨折风险相关。BMD、BMI和绝经年限为影响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以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检查。结果 147例老年骨折患者中,女性120例(79.4%),年龄52~90岁;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 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12周;CTX在第2周亦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 倍,之后在第3周出现了明显下降;椎体骨折后1周内P1NP上升与血磷、25OHD、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关系(分别为r=0.420,P=0.004;r=0.319,P=0.035;r=-0.313,P=0.036),而同QCT-T值并无明确相关;椎体骨折后1周内CTX上升幅度与血磷水平呈有统计学意义的直线相关关系(r=0.495,P=0.001),而与25OHD、患者年龄、QCT-T值均无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措施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以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检查。结果 147例老年骨折患者中,女性120例(79.4%),年龄52~90岁;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12周;CTX在第2周亦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在第3周出现了明显下降;椎体骨折后1周内P1NP上升与血磷、25OHD、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关系(分别为r=0.420,P=0.004;r=0.319,P=0.035;r=-0.313,P=0.036),而同QCT-T值并无明确相关;椎体骨折后1周内CTX上升幅度与血磷水平呈有统计学意义的直线相关关系(r=0.495,P=0.001),而与25OHD、患者年龄、QCT-T值均无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措施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