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I成像(HRMRI)观察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的管壁结构,并分析脑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将38例MCA供血区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分为梗死组与TIA组,行HRMRI检查,并寻找与脑梗死风险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TIA组两者比较,MCA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管腔内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结论 HRMRI能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的管壁,对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评估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A判断壁冠状动脉(MCA)管腔狭窄程度的最佳重建时相及管腔狭窄与心肌桥(MB)-MCA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深在型MB-MCA患者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资料。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MCA管腔狭窄近端、最窄处及远端管径,计算MCA管腔狭窄程度,记录图像最佳重建时相,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最佳重建时相、MB厚度、MCA长度及MCA长度与MB厚度间的关系,对其中两者间有线性关系的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并绘制回归直线图。结果:42例MB-MCA患者MB平均厚度为(2.39±1.48)mm,MCA平均长度为(23.07±12.40)mm,MCA管腔平均狭窄程度为(26.62±16.47)%,最佳重建时相(66.9±3.7)%R-R间期。MCA管腔狭窄程度与最佳重建时相、MB厚度、MCA长度之间均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77、0.4291、0.5656(P均<0.01),回归系数b分别为1.7632、4.7711、0.7511。MCA长度与MB厚度间无相关性(r=0.1592,P>0.05)。结论:CTA判断MCA缩窄可持续到舒张中晚期,且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MCA特征有关,MB和MCA是一种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解剖学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 M1段狭窄程度与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FH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提示单侧MCA M1段不同程度狭窄患者120例,依据管腔不同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以及闭塞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FHV评估采用Olindo评分法,分别进行四组FHV评分,并比较MCA M1段管腔狭窄程度与FHV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组FHV显示率最高70%(21/30),Olindo评分为91分,其次为中度狭窄组30%(9/30)、慢性闭塞组23. 33%(7/30)和轻度狭窄组6. 7%(2/30)。结论 FHV与MCA管腔内血液流速缓慢相关,结合3D TOF-MRA可用于临床评估MCA管腔狭窄或闭塞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序列的选择.方法 对60例患者进行MCA的HR-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WI(TSE-T1WI)、加黑血技术的T1WI(BB-T1WI)、反辏恢复T1WI(IR-T1 WI)、TSE-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在上述5个序列上分别计算出管壁的信噪比(SNR)和管壁与管腔的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对上述5个序列的SNR和SDNR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对明确显示MCA存在斑块的21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斑块与管腔的SDNR,并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上述5个序列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TSE-T1 WI、BB-T1WI、IR-T1WI、TSE-T2WI及PDWI序列之间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SNR:F=5.443,P<0.001:SDNR:F=6.222,P<0.001);两两比较发现PDWI序列的管壁SNR和管壁与管腔SDNR与TSE-T1 WI、BB-T1 WI、IR-T1WI序列有明显的差异.(2)三种T1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没有统计学差异(P =0.507:P =0.379).(3)21例MCA明确显示有斑块的患者其斑块与管腔SDNR的差异在上述5个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TSE-T1WI序列显示MCA斑块与管腔的SDNR的均值最高.结论 PD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明显优于其他序列.三种T1WI序列中TSE-T1WI序列临床实用性较好.TSE-T1 WI序列对斑块内成分有较高的分辨率.MCA斑块HR-MRI时将多个序列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报道,亚洲人群中40%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和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病因.通过影像学方法研究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机制、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效指导临床治疗[2].因此,笔者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颅内动脉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模态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将3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检出斑块35个),分析两组患者斑块的性质、斑块负荷参数及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以Ⅲ型最多,观察组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8.57%)显著高于对照组(2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及狭窄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总共检出64个颈动脉斑块,超微血流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易损斑块21个,稳定斑块43个;HRMRI检查结果显示:易损斑块25个,稳定斑块39个。采用超微血流成像的检查为准,HRMRI诊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一致性分别为90.48%(19/21)、86.04%(37/43)、87.50%(56/64)、76.00%(19/25)、94.87%(37/39)、0.752。结论 HRMRI有利于分析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能够有效地检测血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是局部脑组织血流供应暂时或永久性中断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障碍,它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因此降低其致残率、致死率的问题亟待解决.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的发生息息相关,主要发病机制是斑块造成的管腔重度狭窄所引起的狭窄远段局部脑组织的不良灌注与易损斑块脱落导致的血栓栓塞.与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相比,斑块的易损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1].因此,易损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识别和检出效力的提高,对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与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 4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分别行颈动脉MRI及DSA检查.颈动脉MR检查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及增强T1WI;颈动脉DSA检查分别摄取颈动脉的正位像和侧位像.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钙化.计算Kappa值分析MRI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对溃疡斑块的检出差异.结果 89支血管的MR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MRI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的M(范围)为50%(16%~78%),DSA显示为47%(7%~73%),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P<0.01).MRI发现34支血管具有斑块纤维帽破溃,DSA发现10支血管具有溃疡斑块(x2=20.346,P<0.01).此外,MRI发现37支血管有斑块内出血,71支血管有斑块内钙化,而DSA均不能显示.结论 MRI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显示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钙化方面较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CT显示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根据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分成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腔隙性脑梗死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非腔隙性梗死组的易损斑块率为76.9%(40/64),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47.5%(1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调整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狭窄后,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有很好的相关性(OR,2.865;95%CI,1.047~7.813).结论 易损斑块是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4排CT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7.0T 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以及在左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建立实验组ApoE-/-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6),8周后对2组小鼠行MR扫描.扫描完成后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损伤侧颈动脉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对有斑块形成的血管行Oil Red 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分布.结果 实验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为损伤侧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不规则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腔狭窄,其内可见粥样斑块形成;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仅见2例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壁增厚,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实验组小鼠血清TC和LDL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99和9.12,P值均<0.01),TG和HDL值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71和-1.05,P值>0.05).结论 高脂饲养结合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可以快速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7.0T MRI可成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MSCTA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MCA)MSCT血管成像对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51例临床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脏扫描,重建所有原始图像用于冠状动脉图像重组,心率>75次/分者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心率<75次/分时重建时相为40%~50%RR间期,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MIP、MPR和VR重组图像,对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结果:651例中发现壁冠状动脉69例,检出率10.6%,其中位于前降支近段3例(5%)、前降支中段55例(80%)、前降支远段11例(10%)。壁冠状动脉管腔长度1.2~4.9 cm,平均2.45 cm;肌桥厚度0.7~5.3 mm,平均1.3 mm。24例(35%)管腔呈轻度狭窄(<50%)。前降支中段55例中13例近段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均接近50%,其中软斑块4例。单纯MCA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者31例(65%);MCA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有心绞痛症状的18例(86%)。结论:MSCT血管成像能明确诊断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能显示心肌桥的形态,但对判断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有研究表明,导致管腔狭窄程度小于50%的粥样硬化斑块由于重构效应,冠状动脉造影常难以发现,而这种粥样斑块可能为易损斑块。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本文就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易损斑块形态特征和狭窄程度,受试者被分成9个组,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样本率。结果相同狭窄程度的不同易损斑块在引发脑卒中的危害性无明显差别(P0.05)。各种易损斑块在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在引发脑卒中的危害性均大于轻度狭窄组(P0.05)。但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之间,在引发脑卒中的危害性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易损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所致的颈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在引发脑卒中的危害性均大于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之间的危害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HRMRI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动脉粥样硬化性MCA中-重度狭窄患者的HRMRI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在HR-T1WI轴位像测量最狭窄处和参考位置的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根据公式计算管壁面积、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和重构指数。重构指数≥1.0为阳性重构,1.0为阴性重构。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分析,青年组、中老年组阴性重构比例分别为80.83%、44.68%(P=0.037),青年组、中老年组的斑块负荷百分比分别为0.314±0.183、0.405±0.126(P=0.017)。结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构方式和斑块负荷与年龄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的青年组患者阴性重构比例较高,可能与吸烟、脑血管壁的独特结构特点和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崔恒  程敬亮  张勇   《放射学实践》2012,27(5):489-49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相关性。方法: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高分辨力MRI检查并判断单侧MCA狭窄程度,同时行磁共振PWI检查,并对MCA不同狭窄状态下得出的患侧和镜像侧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BC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高分辨力MRI均可显示不同程度MCA狭窄,灌注均出现异常,患侧灌注参数rCBV、rCBF、rMTT、rTTP与镜像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狭窄率与rMTT延长百分率之间呈正相关性(r=0.45,P<0.05)。结论:高分辨力MRI对MCA狭窄程度的评估与PWI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MCA狭窄程度与PWI相结合对于评价脑组织供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获得所有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值,根据CBF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3例)和低灌注组(49例)。在3D-CUBE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和测量责任斑块的特征(包括分布、长度和斑块强化程度),在TOF-MRA原始图像上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情况(MCA狭窄侧侧支血管较对侧减少<50%定义为侧支循环差,≥50%则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先使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及软膜侧支之间的差异,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绘制ROC来评估单变量和组合变量预测供血区脑组织血流低灌注的效能。采用CBF结合阿尔伯塔省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方法(CBF-ASPECTS)评估脑灌注减低的范围,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斑块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特异性CT靶向对比剂对活体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斑块内巨噬细胞进行成像与量化,并探讨巨噬细胞定量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靶向对比剂对活体动物模型斑块内巨噬细胞进行CT成像,以斑块CT值50HU为界点,分为易损与非易损斑块组,测量斑块面积(plaque area, PA)、斑块负荷(plaque volume, PB)、管腔狭窄率(lumen stenosis rate, LSR)、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 RI)、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high density area, HDA),并计算HDA/PA值。结果 1)易损斑块组PA(2.52±0.83)、PB(0.68±0.15)、RI(1.13±0.06)、HDA/PA(0.24±0.15)量化值均较非易损斑块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PB、RI、HDA/PA均为易损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基于靶向对比剂的CT成像技术,能够在活体内实现对于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成像及量化,进一步拓展了影像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及易损性预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