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意识障碍预后的有效评估对临床决策和医疗资源分配至关重要。行为学量表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评估手段,但其主观性强、误诊率高。事件相关电位,尤其是长潜伏期事件相关电位逐渐被应用于意识水平的评估。本文主要综述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不同成分在意识障碍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四种学说,临床症状与发病部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术前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影像学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位于深部脑实质或血管周围的病变,其中多模态MRI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病理上以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分型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明确PCNSL后,对于无明显颅内高压、脑疝表现的患者,其治疗方案多为化疗联合放疗,可提高有效率,该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骨窗手术、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及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及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8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顺序分为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组(A组)、穿刺引流术组(B组)及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C组),分析三组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颅内感染情况。结果 B组GOS评分显著高于A组(t值5.14,6.33,P0.05)。B组、C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A组(t=7.90,P0.05)。B组、C组改良Rankin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A组(t=2.69、3.01、3.47、5.52,P0.05)。各组颅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穿刺引流术、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小骨窗微创手术,但术后颅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主要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1]。脑出血主要治疗手段是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研究发现,亚低温辅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整体预后有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03—2012‐12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56.7±1.2)岁;明确高血压史4~8 a ,平均(5.6±2.1)a;1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收缩压(179.5±15.6)mmHg ,舒张压(107.6±3.9) mmHg ;出血量30~60 mL ,平均(45.2±3.9)mL ;头颅CT显示均为基底节区出血、中线移位5 mm以上、对侧侧脑室受压明显。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2岁,平均(55.7±1.8)岁;明确高血压史4~10 a ,平均(5.5±2.15)a;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收缩压(180.5±13.3)mmHg ,舒张压(109.6±2.5)mmHg ;出血量30~60 mL ,平均(46.2±1.9) mL ;头颅CT显示均为基底节区出血、中线移位5 mm以上、对侧侧脑室受压明显。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中发现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手术治疗仍是绝大部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有效选择。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切除技巧以及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新的炎性标记物,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多项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文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评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发生发展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内外环境改变,血管稳态失衡,从而导致血管功能及结构改变。本文以血管稳态这个角度,从血管壁、血液成分、炎症、表观遗传和营养物质五个方面对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Wanfang、CNKI、CBM、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8篇RCTs,共计1 916例患者。Meta结果显示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GOS 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95%CI:2.06~3.02;P〈0.01);亚低温组患者伤后24 h、3 d及7 d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伤情复杂,救治难度大,残死率高,是严重危及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国内外对其救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对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降低残死率、改善伤员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创钻孔的不同引流位置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量、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于我院治疗的10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额部组(n=48)和颞部组(n=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血压监测并检查凝血项,并行颅脑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额部组患者术后3d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8)ml、(12.2±1.5)d,颞部组分别为(26.7±5.8)ml、(13.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与颞部组在术后7d血肿残余量、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状况、住院天数两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额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颞部组为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组与颞部组术后ADL评分分别为(55.1±17.3)分和(53.4±11.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微创钻孔引流位置不同对于患者早期的血肿清除有差异,穿刺方向与基底节血肿之长轴相平行的额部组的血肿清除更为干净,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及CBM中关于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6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15,95%CI:2.06~4.83);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肿体积较对照组降低显著(SMD=-5.14,95%CI:-5.83~-4.4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减少颅内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h内与发病3~6h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h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dNIHSS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6h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d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118例心肺复苏幸存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亚低温治疗和常规治疗,统计治疗数据,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复苏后第1天、第2天、第4天和第6天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及综合评分分别为2.31±0.24、3.09±0.32、3.75±0.52、4.62±0.65和3.76±0.45;对照组对应得分分别为0.87±0.13、1.54±0.42、2.46±0.63、2.96±0.58和2.74±0.52。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肺复苏后高灌注造成的二次伤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 2 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 ,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 32~ 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 (T)、心率 (HR)、血压 (BP)、呼吸 (R)。对照组 2 7例 ,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 (HR)降至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下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严重并发症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及预示疗效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匝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哪些临床指标可以预示良好疗效。方法 对2000~2004年我院246例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3个月进行格托斯哥预后评分(GOS)。并对伤后可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58例,植物生存状态19例,重残12例,中残17例,轻度或无功能障碍140例。可预示良好疗效的临床指标:伤后GCS评分≥5分、基础体温正常、非重度颅内高压、脑损害非弥漫性、治疗时间窗及时(≤6h)和时程足够(≥48h)。结论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采取正确的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 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 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 mild hypothermia at different time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Methods 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DAI,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10, were chosen, and their general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whether adjuvant treatment with mild hypothermia was performed besides conventional therap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mild hypothermia (n=23) and control group (n=25). The former group was sub-divided into group A (giving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within 8 h of injury, n=9) and group B (giving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over 8 h of injury, n=14).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se patients was analyze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ge, gender ratio, intracranial pressure before treatment an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s were found among the 3 groups (P>0.0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prognosis were found among the 3 groups (x2=6.671, P=0.036). Determined from the average rank, the prognosis in group A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prognosis in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Local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within 8h of injury has functional benefit i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DAI and improves thei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后 4、2 4、48、72、96、12 0小时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N2 0 波幅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I、V波幅比值 ;对照组在同样的时段监测上述指标 ,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GCS 6~ 8分的亚低温组降温 2 4小时及其后的两个诱发电位 (EP)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存活比例 (10 /14 )亦高于后者(3 /10 )。GCS 3~ 5分组有无亚低温治疗者 ,其EP检测结果及存活比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EP监测显示 :亚低温对于重型脑外伤中GCS 6~ 8分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 3~ 5分的病例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9,自引:0,他引:149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87例病人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43例 ,均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脑温为 32 0~ 35 0℃ ,持续 1~ 7天 ,平均 5 7 7± 2 8 4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 (PbrO2 )和脑组织温度 (BT)。对照组  4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 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 (P <0 0 5 ) ;严重的低PbrO2 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安全有效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直接监测PbrO2 和BT ,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164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82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脑温为32.5℃~35.0℃,持续1~7天,平均60.2±28.0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rO2)和脑组织温度(BT)、脑微循环血流(LDF血流值)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对照组8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0℃,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严重的低PbrO2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脑血供得到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直接监测PbrO2、BT、LDF血流值和SjvO2,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对凝血酶所致大鼠脑水肿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凝血酶所致大鼠脑组织水肿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向大鼠颅内(基底节区)注射凝血酶,建立凝血酶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大鼠模型。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水肿程度,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观察了常温凝血酶组、常温对照组、亚低温凝血酶组和亚低温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和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与常温凝血酶组相比,亚低温凝血酶组大鼠脑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0.05),凋亡细胞百分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能减轻凝血酶所致脑组织水肿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