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显示:其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父亲(P<0.05或P<0.01).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8);父亲与母亲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r≥0.6).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和初中共4所学校的2281名学生,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儿童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81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76%(428名),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外化性行为得分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7.08±6.41)vs.(6.12±7.10);(6.63±6.72)vs.(5.93±7.59),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在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上都高于家庭和睦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8~-0.13,P均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11~0.24,P均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P均0.05)。其中,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障碍(P均0.05)。结论中山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较突出,紧张的家庭氛围、母亲过度保护干涉及缺乏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将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得分分为伴攻击行为(研究组)64例和不伴攻击行为(对照组)68例,分别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气质性格问卷(TCI)的测定。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ANSS分量表中阳性症状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条目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90,t=-3.41,t=-4.43,t=-4.40;P均≤0.001)。TCI各维度中寻求新奇得分(t=-6.7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合作性、自我定向得分低于对照组(t=3.42,t=5.96;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寻求新奇、阳性症状和合作性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预测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是引起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寻求新奇和低合作性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焦虑抑郁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80名父母作为研究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的调查表进行测评,并和对照组的健康儿童80名父母进行比较,经4周健康教育干预后,对研究组再进行SAS,SDS测评.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研究组中母亲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父亲(P<0.05).经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父母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男性青少年罪犯的防御方式,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评估300例男性青少年罪犯(研究组)及243名男性青少年学生(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得分高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4.61 4±0.89)明显高于对照组(4.32±0.79),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5.06±1.0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5.33 ±1.2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SLEC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SSS总分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ASLEC除丧失因子外的各因子呈弱正相关(P<0.05);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PSSS各因子之间呈弱正相关(P<0.05).结论 男性青少年罪犯虽运用成熟防御机制为主,但仍较普通青少年运用较多不成熟及中间防御方式.高应激水平和低社会支持可能阻碍了其防御机制的成熟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schizophrenia inmates,SI)教养方式与人格相关性。方法对83例SI患者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6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1)SI组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量表中的父亲因子Ⅰ得分高于对照组,母因子Ⅱ的得分低于对照组[(47.84±10.27)分vs(44.77±10.20)分,(35.95±6.28)分vs(34.04±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0;t=-2.299,P=0.022);(2)SI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量表显著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负相关;(3)对照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呈正相关,与P、N得分呈负相关;母亲因子Ⅱ与E、N得分呈正相关,与L得分呈负相关,结论父亲温暖理解不能阻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违法行为,母亲过分干涉对犯罪有影响,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对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的应对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方法:对107例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研究组)和104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应对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作相关分析. 结果:研究组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自责、退避、幻想的方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中,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父母正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父母负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 结论: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明显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病例组)和随机抽取、与病例组基本情况相匹配、排除心理疾病及障碍的中小学生200人(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与儿童心理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父亲与母亲在民主-独裁(t=2.099,P=0.036)、尊重-羞辱(t=4.953,P=0.000)、关心-袒护(t=-3.697,P=0.000)、期望-苛求(t=35.23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期望-苛求因子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无显著相关(P0.05),父母在其他因子方面的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有显著相关(r=0.106~0.265,P0.05或P0.01)。结论: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不一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道德判断能力与完美主义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比 较 3 者在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差异。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随机选取 2021 年 1— 10 月在北京市某 三甲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 100 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招募 100 名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使用 道德判断测验(MJT)中文标准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 (FMPS-C)比较两组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父母教养方式及完美主义程度的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和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道德判断能力 3 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 组 FMPS-C 非适应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76.2±7.3)分比(58.3±12.6)分],FMPS-C 适应性维度得分、 MJT 中文标准版 C 分数低于对照组[(18.5±3.1)分比(23.8±4.7)分、(9.5±1.7)分比(14.7±6.3)分],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 EMBU 中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 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954、0.412、0.419;P< 0.01),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r=-0.853、 -0.244、-0.358;P< 0.05)。强迫症患者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非适应性完 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304、0.240、0.690、0.248;P< 0.05);父亲拒绝、否认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 (r=-0.717,P< 0.01)。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父亲拒绝、否认通过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对道德判断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均P< 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道德判断能 力低于健康人群;父母过度控制、否认,惩罚等教养方式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高于健康人群。父母 教养方式通过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部分作用于强迫症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青少年抑郁障碍父母情感表达的特点.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量表、情感表达量表评估35例抑郁障碍青少年和31例健康对照的家庭情况.结果 父亲和母亲情感表达量表(LEE)得分存在共线性(r=0.581,P<0.001),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过高的母亲情感表达(OR:0.950,95%CI:0.920,0.981)或父亲情感表达(OR:0.931,95 %CI:1.018,1.158)均是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且母亲情感表达可能通过父亲情感表达的完全中介作用对抑郁障碍产生影响.结论 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抑郁障碍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表达有关,母亲情感表达可能通过上调主观感知父亲情感表达增加抑郁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青岛市初中生强迫症状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青岛市1所重点初中、2所普通初中;每所初中随机抽取初一年级8个班级共1 116名学生进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的调查;以YBOCS≥16分或16分将被调查者分为有强迫症状组或无强迫症状组;分析强迫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 089份(97.6%);其中Y-BOCS≥16分有111人;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0.2%;女生检出率(6.1%)明显高于男生(4.1%)(χ~2=12.9,P0.05)。有强迫症状组ASLEC中生活事件、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得分显著高于无强迫症状组(t=3.72~7.03,P均=0.000);EMBU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显著低于无强迫症状组(t=-2.56~-3.21;P0.01),在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强迫症状者(t=2.69~4.98;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生活事件、学习压力、受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性别进入逐步回归方程。结论:初中生强迫症状的发生率较高;生活事件、学习压力、受惩罚、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及性别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情感气质自评问卷中文版,修订更适合青少年群体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并检验其信度及效度。方法基于之前修订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中文版每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并考虑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各个因子条目数量以及内容适应性等因素,最后形成60条目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对822名11~17岁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并比较各因子的性别差异。结果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以及焦虑气质因子条目的 Cra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7、0.78、0.76、0.77及0.83。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焦虑气质、易激惹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因子可有效区分,而抑郁气质与环性气质的条目则混合在一起。女性在抑郁气质[(3.521±2.221)vs.(3.144±2.295)]、环性气质[(4.484±2.922)vs.(3.917±2.823)]、焦虑气质[(5.236±3.719)vs.(4.366±3.658)]因子的得分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情感旺盛气质因子得分则高于女性[(5.407±2.842)vs.(4.852±2.963),P0.01]。抑郁气质与环性气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625,P0.001),焦虑气质与易激惹气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628,P0.001)。结论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结构效度,适用于中国青少年群体情感气质的测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品行障碍患者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就诊的76例品行障碍者(年龄8~18岁)作为研究组,与不符合品行障碍的健康志愿者76例(对照组)做比较;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家庭环境中,研究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及控制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行障碍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正常者有明显不同,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早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气质特点,为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36例16岁或以下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6名正常对照,由父母填写3~7岁和8~12岁儿童气质问卷。比较两组气质各分量表得分和气质类型。结果患者组患者的趋避性[(3.48±0.68)vs(3.20±0.46)]、情绪本质[(3.31±0.75)vs(2.97±0.57)]和感觉阈[(3.62±0.77)vs(3.09±0.84)]的得分高于对照组,气质类型患者组难养型[(22.2%)vs(5.6%)]、中间偏难养型[(30.6%)vs(8.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即有一定的气质特点,可能是遗传易感性的表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73名大学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PQ测量结果显示文科生在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P<0.01)男生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大二学生在神经质(N)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1).内外向(E)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偏爱被试(m5)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P)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否认(f5)、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严厉惩罚(m4)呈正相关(P<0.05);神经质(N)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过分干涉及过度保护(m2)、母亲惩罚严厉(m4)呈正相关(P<0.05).父亲惩罚、严厉(f2)、母亲惩罚、严厉(m4)进入精神质(P)回归方程;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进入内外向(E)回归方程;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进入神经质(N)回归方程.结论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人格形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205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及203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的家庭环境状况。结果:嘉兴户籍青少年精神障碍116例,外省户籍青少年精神障碍89例。男性162例,女性4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外省组和本地组中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等4个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表达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外省组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等4个维度得分高于本地组(P0.05),情感表达得分低于本地组(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个体倾向不合群、情感交流相对困难,可能潜在较多的愤怒情绪,特别是外来人口中青少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中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其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109名维吾尔族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父亲偏爱因子分及拒绝与否认因子分低于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父亲[(9.35±2.66)分vs.(11.64±3.18)分;(7.28±1.53)分vs.(7.98±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母亲偏爱因子分及拒绝与否认因子分低于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母亲[(10.35±2.84)分vs.(11.26±3.02)分;(11.52±2.67)分vs.(11.84±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的偏爱、拒绝和否认越明显,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