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与跌倒风险、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力、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 632例社区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问卷调研及骨密度筛查,筛查出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测定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跌倒风险、肌力和腹部脂肪含量。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跌倒指数、体脂含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与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之间的相关性。BMD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脂含量,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对BMD的影响;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跌倒指数,分析体脂含量对BMD的影响。结果对筛查出的839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BMI、跌倒风险、腹部体脂含量、肌力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BMI、跌倒指数、肌力与BMD均显著相关(BMI r=0.161,跌倒指数r=0.238,肌力r=0.198,P均0.001)。BMI、肌力、跌倒风险与BMD呈正相关;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等因素,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与BMD无显著相关(F=1.011,P0.05)。结论跌倒风险和低BMD为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体脂含量与BMD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骨骼肌质量、骨骼肌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老年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方法连续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老年患者562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不同部位骨密度(BMD)和T值、四肢骨骼肌质量(ASMM)、骨骼肌指数(RSMI)、脂肪百分比(fat%),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研究骨骼肌减少、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老年患者RSMI均与BMD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203,P0.01,女性r=0.165,P0.01;髋部:男性r=0.253,P0.01,女性r=0.225,P0.01),且均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男性r=0.777,P0.01;女性r=0.791,P0.01),BMD亦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319,P0.01,女性r=0.236,P0.01;髋部:男性r=0.199,P0.01,女性r=0.211,P0.01)。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女性。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β=0.774,P=0.002,OR=2.168),而老年女性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与骨骼肌减少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老年女性二者无显著相关;脆性骨折与骨质疏松及骨骼肌减少均密切相关,增加肌肉量对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体骨铁含量、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243例在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因胸腰椎椎体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152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入院后第2天留空腹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铁蛋白和骨代谢指标并测量椎体骨密度;根据椎体骨密度检测值分为骨量减少组(-2.5T值-1.0)和骨质疏松组(T值≤-2.5),并于术中取适量椎体松质骨行骨铁含量检测和骨铁染色。结果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各变量与骨密度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铁、血清铁蛋白、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12、-0.348、-0.323、-0.236、-0.227,与L_(1-4)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0.541、-0.206、-0.213、-0.184、-0.191,均呈负相关(P0.05);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257、0.237、0.185、0.163,与L_(1-4)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61、0.335、0.204、0.197,均呈正相关(P0.05)。骨铁、血清铁蛋白可进入股骨颈及腰椎L_(1-4)骨密度回归模型,股骨颈R~2=0.388,L_(1-4)R~2=0.374;骨铁和血清铁蛋白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骨铁含量及血清铁蛋白含量越高,骨密度越低;骨铁及血清铁蛋白含量可能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 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最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729名年龄45-85岁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跌倒史,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BMD,采用平衡测定仪(IBS)评估平衡功能,获得跌倒风险指数(FI)和各项平衡参数。分析骨密度和各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729名受检者中女性557名,男性172名,女性平均年龄(65.58±9.7)岁,全髋、股骨颈、腰椎L1-4BMD均值分别为(0.81±0.14)、(0.77±0.13)和(0.86±0.17)g/cm^2。男性平均年龄(66.29±10.7)岁,全髋、股骨颈、腰椎L1-4BMD均值分别为(0.88±0.16)、(0.83±0.15)和(1.02±0.21)g/cm^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既往1年内的跌倒史、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椎BMD(L1-4)对跌倒风险指数(FI)有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0.089、0.121、0.096、0.130,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对跌倒风险指数无显著影响。比较男性与女性两组之间平衡参数,平视前方及保持平视前方姿势下F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平衡参数行ANCOVA分析,结果显示仰头闭眼姿势(HB)总体稳定性(ST)、F2-F6傅里叶转换指数与腰椎BMD(L1-4)显著相关。结论年龄增长,高BMI,既往跌倒史对平衡能力有负性影响。男性跌倒风险较女性高。髋关节BMD对平衡功能无明显影响,腰椎BMD与平衡功能相关,提示受检者平衡控制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OVCF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代谢指标、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情况。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老年OVCFs患者中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4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吸烟史、术中骨水泥使用剂量、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入路、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与髋部骨密度、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髋部(全髋、股骨颈)骨密度(BMD)值,并通过胸腰段X线侧位片评估椎体形态,计算出反映脊柱椎体骨折总和的脊柱畸形指数(SDI)。对椎体骨折组和无椎体骨折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DI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及髋部BMD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213例患者入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组114例(53.52%),无椎体骨折组99例(46.49%),骨折涉及278个椎体,发生频率前5位的椎体依次为:L1(51次,18.35%)、T12(48次,17.27%)、T11(45次,16.19%)、L4(29次,10.43%)、T7(28次,10.07%)。根据髋部BMD进行骨量评估,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50例(43.86%),骨量减少63例(56.14%),无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23例(23.23%)。椎体骨折组较无椎体骨折组具有较高的年龄、较低的身高及较低的全髋和股骨颈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体质量及BMI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BMI及全髋和股骨颈BMD与SDI显著相关,其r值依次为0.361、-0.334、0.179、-0.409、-0.364,P均0.001。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SDI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全髋BMD、身高、股骨颈BMD、年龄及BMI。结论骨量丢失、增龄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跌倒和骨密度对绝经后妇女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南京市鼓楼医院骨质疏松症专病门诊体检、年龄为45~85岁的500名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跌倒史和骨折史,并进行跌倒指数和骨密度评估。结果500名绝经后妇女的平均年龄为(65.9±8.2)岁,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均值分别为-1.58±1.16和-1.78±1.06。其中159例(31.8%)有跌倒史,222例(44.4%)有骨折史(非暴力性骨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跌倒史对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OR=5.070),年龄与骨折发生率呈正相关(OR=1.038),身高与骨折发生率呈负相关(OR=0.956)。体重、全髋及股骨颈骨密度T值对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影响。结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不能仅单纯提高骨密度和增加骨量,预防跌倒和全面提高骨质量需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太原市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明确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对骨密度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太原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98人的基本资料,均进行骨密度检测后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高血压病骨量正常组97人(T≥-1.0),高血压病骨量异常组101人(T<-1.0),比较两组间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对两组间存在差异的相关因素与腰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2检验,然后进一步行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异常组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白蛋白、25-羟基维生素D、血钙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相关系数 -0.287)、年龄(相关系数 -0.293)、收缩压(相关系数 -0.479)、舒张压(相关系数 -0.201)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25-羟基维生素D(相关系数 0.346)、白蛋白(相关系数0.151)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为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性别、年龄、血压是高血压病患者骨量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及骨密度值,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血清瘦素(Leptin)与年龄、骨密度(BMD)及体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350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Leptin浓度;DXA仪测定BMD(腰椎、髋部及全身)及体成分(体脂及瘦体重);以10种回归数学模型分别拟合Leptin与年龄、体重指数,体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选择最优拟合曲线.结果 (1)血清Leptin与年龄以S型曲线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其决定系数(R2)的最大(R2=0.104,P<0.009);而与体重、体重指数以复合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好(R2=0.296,P=0.000;R2=0.304,P=0.000;R2=0.22,P=0.000).(2)血清Leptin与总体脂、体脂百分比显著正相关(R2=0.461,P=0.000;R2=0.448,P=0.000).(3)血清Leptin与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显著负相关(R2=0.115,P=0.005,R2=0.112,P=0.002).与全身骨密度不相关.(4)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eptin不是男性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及全身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血清Leptin浓度与年龄及体脂显著正相关,Leptin不是男性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外周动脉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2例查体老年男性患者,按踝臂指数<0.9者入选外周动脉疾病组(87例),踝臂指数≥0.9者为非外周动脉疾病组(135例).收集两组患者身高、体重、骨密度、踝臂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老年男性除年龄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项骨密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双侧踝臂指数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254、0.208、0.247,P<0.01),且二者分别与身高、体重、低密度脂蛋白显著相关(P<0.01),与舒张压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提示外周动脉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可能存在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并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生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骨密度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中依据任一部位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18.6%,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8%.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与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呈正相关(r=0.202~0.298,P<0.05或P<0.01),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呈负相关(r=-0.172~-0.211,均P<0.05).瘦素除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骨密度呈正相关外,尚与体质量、BMI、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HbAlc相关(r=0.219~0.509,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是所有部位骨密度的影响因素,HbAlc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瘦素影响Ward's三角区骨密度(r~2=0.196~0.276,均P<0.01). 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受不同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改善睡眠模式预防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该院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43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非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1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统计有骨折史的患者,并记录骨折部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睡眠时间更短,全身、脊柱及髋部骨密度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睡眠时间、全身及局部骨密度均为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观察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5.63%vs7.94%),(P0.05),骨折部位以髋部、脊柱、腕部为主。结论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年龄、睡眠时间、全身及局部骨密度等密切相关,其中睡眠时间为可控因素,应加强对睡眠障碍患者的调理,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成形术后新骨折发生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29名胸腰椎脆性骨折经皮单椎体成形术的绝经后妇女被分成两组,14名伴术后椎体新骨折发生者为新骨折组,另15名术后未有新骨折发生者为对照组.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体质指数,骨折史,代谢性疾病及其治疗史,抗骨质疏松治疗,腰背支具使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磷水平,椎体成形术后时间等.结果新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下列项目有统计学差异,体质指数显著降低(P=0.027),腰椎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5),髋部骨密度显著下降(P=0.037),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7).骨折史,代谢性疾病及其治疗史,抗骨质疏松治疗,腰背支具使用亦影响新骨折的发生.另外,新骨折组14例中有12例(86%)的新骨折发生在椎体成形术后的6个月内,14例中有10例(71%)为邻近椎体成形术椎体骨折.结论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骨折发生有三分之二发生在成形术的邻近椎体,新骨折发生受到体质指数,骨折史,代谢性疾病及其治疗史,抗骨质疏松治疗,腰背支具使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根据T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55例,男性6例,女性49例,年龄52~83 (63. 5±8. 2)岁,体质量46~88 (57. 2±8. 1) 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 3±3. 0) kg/m2;非骨质疏松组36例,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50~69 (57. 9±6. 1)岁,体质量42. 5~80. 0 (62. 5±8. 7) kg,BMI (25. 5±3. 3) kg/m2。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上,于距离尺骨远端关节面40、60 mm处测量桡骨远端双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大、体质量轻,且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较非骨质疏松组薄,骨皮质比率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1)。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骨密度正相关(r=0. 309,P=0. 000),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r=0. 445,P=0. 000)。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每增加1 mm,髋部骨密度值增加0. 071 g/cm2(R2=0. 230,P=0. 000),腰椎骨密度值增加0. 065 g/cm2(R2=0. 265,P=0. 000)。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5. 2 mm为诊断骨质疏松最佳诊断临界点,其敏感度80. 4%、特异度69. 4%、阴性预测值69. 4%,曲线下面积为0. 749。结论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正相关,桡骨远端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相关,通过X线检查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快速简便,可初步筛查骨量减少,并提示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佛山市三水区6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佛山市三水区210例6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和居住在患者邻近社区性别、年龄相仿的210例非髋部骨折人群填写调查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常轻体力劳动、既往骨折史、饮酒、吸烟、糖尿病、骨质疏松为髋部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经常锻炼、食用奶制品、食用豆制品是髋部骨折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的显著相关因素,对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防治骨质疏松和防止跌倒有助于减少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转换指标、体质指标与骨密度(BMD)和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48~74岁POP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_(1~4)(正位)、股骨颈及髋部BMD,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空腹血后测定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1年龄与CTX、ALP、身高和BMI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334、-0.229和0.325。2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BMD间均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280、-0.364和-0.390。3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PINP与股骨颈和髋部BMD间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34和-0.304;ALP与股骨颈BMD存在负相关,r为-0.209。4脆性骨折组腰椎BMD、体重和BMI较无骨折组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5脆性股骨颈骨折组PINP和ALP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脆性非股骨颈骨折组。结论年龄是影响BMI、BMD和骨转换指标的重要因素,骨转换指标和BMD间存在负相关。肥胖、腰椎BMD降低及PINP和ALP等骨转换指标的升高都可增加P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试图找出对于髋部骨折的更具有密切相关性的骨密度测定部位.方法 采用双能骨密度仪对102名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周内的脊柱和髋部两个部位骨密度测定,对组间和组内数据分别进行分散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处理.结果髋部的骨密度无论在男性和女性组均比腰椎的骨密度要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女性组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要比男性组为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其腰椎的骨密度均无显著下降.结论 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测定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值更能反映其实际骨质疏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