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总结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中转角效应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PCL重建中转角效应相关研究,并进行总结。结果研究表明转角效应是导致PCL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改变骨隧道固定方式、改变骨隧道方位以及挤压螺钉辅助固定、保留韧带残端、打磨骨隧道口骨质等方式来减小该效应,但缺乏长期临床随访结果。结论针对转角效应的改进方法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要更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重建后PCL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三维CT对单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临床价值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6例。ACL损伤患者均采用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 technical,AM)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2~7 d内给予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CT重建,观察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螺钉等结构情况。结果三维CT能够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定螺钉等情况。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3、6个月,观察术后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52.51±9.26)分,术后随访1个月Lysholm评分(67.70±7.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7,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及骨道情况,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情况评估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和回顾性指导关节镜术中骨道定位。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作为治疗ACL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快速。该文围绕ACL损伤治疗方法,ACL重建术移植物选择、骨隧道制备和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以及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等方面,综述膝关节ACL重建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自身修复的能力极差,重建前交叉韧带主要依赖肌腱移植替代手术。肌腱与骨隧道内壁固定界面之间的愈合是修复重建的关键。腱-骨界面之间的固定方法对重建韧带止点的愈合速度和愈合方式均有影响,骨隧道内固定可增加移植肌腱固定的早期稳定性并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易于形成直接止点;骨隧道外固定容易引起骨隧道扩大,并倾向于形成间接止点。腱-骨界面间的微动和创伤后产生的炎性介质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重要原因,一些细胞因子、生理刺激因素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骨膜的使用,可促进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现象的成因和意义均尚不明确。该文就骨隧道扩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临床最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为目前治疗该损伤最有效的方法。股骨及胫骨遂道定位,尤其是股骨隧道定位,其准确性与ACL重建术的疗效密切相关。该文从ACL解剖、重建方法、骨隧道定位方法、骨隧道定位的生物力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ACL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经胫骨骨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是韧带损伤后最常用的重建技术。然而在将移植物穿过胫骨骨隧道折返到股骨内侧髁时, 在胫骨近端会形成锐性夹角, 被称为"杀手转角"。"杀手转角"的存在会导致PCL重建术后移植物磨损及附近胫骨骨隧道扩大, 影响术后膝关节后方稳定性,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减轻"杀手转角"效应的技术有:将胫骨近端骨隧道出口定位于PCL解剖附着点偏下偏外侧的改良胫骨骨隧道技术、增加胫骨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从胫骨前外侧创建胫骨骨隧道、保留韧带残端作为移植物缓冲垫方法以及不采用经胫骨骨隧道重建PCL的inlay技术、onlay技术。以上这六种技术, 在理论上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杀手转角"效应, 提高P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后方稳定性, 从而更好地提高P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但考虑应用这些技术的病例数量偏少, 其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对患者的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股骨侧肌腱使用Endobutton悬吊系统及Rigidfix横穿钉系统2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笔者自2010-02—2016-05诊治5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前后分别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采用CT测量骨隧道扩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0.5(3~38)个月随访,满意度良好;2组术后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测量发现,Endobutton组骨隧道扩大较Rigidfix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悬吊系统及Rigidfix横穿钉系统都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侧肌腱的有效固定方式。与Rigidfix横穿钉系统相比,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系统固定更易引起骨隧道扩大。  相似文献   

9.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 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 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 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 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 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残端纤维,对侧切除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时,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测,分析移植物腱骨愈合变化情况。结果重建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上,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腱骨界面组织构建更接近正常,术后24周时保留残迹组腱骨界面软骨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56.5±2.4)vs(45.7±2.7),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物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应用软组织移植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越来越普遍。手术的远期疗效主要取决于肌腱移植物能否在骨隧道内达到坚强的腱-骨愈合。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获得腱-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相当长。研究发现,在腱-骨界面局部应用生物骨传导性的骨水泥能有效地促进肌腱移植物的骨愈合。这类骨水泥主要是磷酸钙。本文就生物骨传导性骨水泥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腱-骨愈合的时间、愈合牢固程度等成为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中残端的保留、移植物初始的张力、骨隧道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腱-骨界面的愈合。目前从细胞因子、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等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促进移植物的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但随着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手术的方法、骨隧道定位等技术的更新,现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是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判断微孔磷酸三钙( mp-TCP)临床上是否可以有效促进腱骨愈合,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胫骨隧道的扩大,恢复关节功能。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120例进行前交叉韧带( ACL)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填充mp-TCP,符合实验标准共10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进行临床、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TCP填充组及TCP非填充组两组在术后12个月的临床指标中,膝关节活动度( ROM)、单腿跳跃检查、大腿周径差别、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功能量化评分统计学上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SSD)上则有统计学差异。重建术后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示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结论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分期植骨翻修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本院对12例ACL重建术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患者采用一期植骨填充骨隧道骨缺损,3个月后再次行二期翻修重建ACL。[结果]二次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翻修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翻修的病例中,如果骨隧道有明显扩大,选择一期植骨+二期韧带重建的翻修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骨缺损所导致的韧带固定位置不满意的问题,让韧带翻修达到初次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磷酸钙水泥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节镜下前、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随访证实有部分病例存在膝关节不稳。排除隧道位点不良及固定不牢固等因素,主要是由腱骨愈合不良及过早进行激进的康复锻炼造成。因此,学者们对腱骨早期愈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将磷酸钙水泥加入腱骨之间,观察前十字韧带重建后腱骨的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随时间的演变。方法 对58例(58膝)接受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挤压螺钉固定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例进行了2年随访。于术后1、3、6、12和24个月分别进行患肢MRI检查,测量矢状位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宽度并与术后1个月数值进行比较,增宽≥2mm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9膝(15.5%)出现股骨隧道扩大,12膝(20.7%)出现胫骨隧道扩大。2膝术后3个月内出现扩大,16膝3~6个月出现扩大,3膝6~12个月出现扩大。隧道扩大的病例术后1、3个月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隧道宽度大于1、3个月(P〈0.05),而6、12和24个月之间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主要出现于术后3~6个月之间,并在术后12~24个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如何促进肌腱与骨隧道及早、可靠的愈合,是近年研究的重点.该文就腘绳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及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学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隧道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的影响。方法取4~5月龄健康家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1.8~2.3 kg),随机分为3组(n=18)。3组均取右后肢自体跟腱制备ACL重建模型,重建时股骨隧道分别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45、60°角定位;左膝关节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4周检测各组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4、8、12周测量重建韧带最大载荷及骨隧道扩大率。结果与正常膝关节相比,3组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建韧带最大载荷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隧道扩大,4周时达最高值,但各时间点3组间股骨隧道扩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ACL重建中当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60°间变化时,在早期对骨隧道愈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理论基础为恢复膝关节正常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防止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影响ACL重建疗效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保证骨隧道的等距特性最为关键。本文重点就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0.
正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前交叉韧带受伤因素复杂,加之韧带位于关节腔内被滑膜包裹血供差,自愈能力也较差。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作为当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是重建后韧带的力学适应能力未能达到原有韧带水平,自体韧带存在供区并发症风险~[1],异体韧带存在腱骨愈合缓慢、疾病传播及排异反应的风险~[2],这些风险促使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