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产褥早期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不同孕期妇女1 534例,根据孕周分为四组。妊娠12周360例为早孕组,妊娠12~28周454例为中孕组,妊娠28周~分娩前362例为晚孕组,分娩~产后96 h 358例为产褥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妇女168例为非孕组。比较五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水平早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晚孕组、产褥期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VTE发生率为0.13%(2/1 534),2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均经B超、静脉血管造影确诊。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15、156.91 mg/L,为阳性。结论随着妇女孕期发展,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出现逐渐上升趋势。临床VTE孕妇无临床表现者,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临床应结合B超等检测手段筛查VTE。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上海地区健康孕妇孕晚期(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对影响D-二聚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在预测孕妇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产科门诊进行34孕周常规体检的6 398名健康孕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值。另收集2 834例具有D-二聚体高危因素(如贫血、子宫异常、胎盘异常、羊水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孕史等)的孕妇及347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分析其34孕周D-二聚体值的变化;同时选择40名非孕非经期健康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6 398名34孕周健康孕妇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1.25 mg/L(95%CI为1.22~1.28),2 834例34孕周高危孕妇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1.89 mg/L(95%CI为1.82~1.9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名非孕非经期健康妇女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0.30 mg/L(95%CI为0.22~0.38)。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孕妇中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值对其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不明确(OR=1.49,95%CI为0.72~3.06),而在高危孕妇中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值对其发生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OR=2.01,95%CI为1.57~2.56)。结论:上海地区健康孕妇血浆34孕周D-二聚体的95%参考范围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300例就诊女性分为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健康对照组),健康临产孕妇200例(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3组(观察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并分析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10±1.61)mg/L]较健康临产孕妇[(3.03±2.62)mg/L]及健康对照组[(0.32±0.20)mg/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监测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常规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检验医学》2014,(10):992-99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健康孕晚期女性(35~37孕周)408例纳入孕晚期组,同期在体检中心检查的387例健康非孕期女性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按年龄分为18~30、30~35、35~40、40~≤45岁共4个年龄段。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计算第95百分位数值(P95)以建立其单侧参考区间。结果孕晚期各年龄段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各年龄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为≤3.42mg/L。结论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该实验室的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对于孕晚期女性相关疾病确诊和排除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邱力军  彭图元 《新医学》2004,35(12):741-742
目的:探讨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重度窒息组22例、轻度窒息组18例.另取同期正常新生儿20名作为对照组.重度窒息组中用肝素治疗1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静脉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正常新生儿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2±2.0)mg/L、(2.2±1.4)mg/L和(0.7±0.2)m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中14例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2±2.0)mg/L、(0.8±0.5)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可了解窒息新生儿体内凝血与溶血功能的变化,为早期诊断DIC提供依据,并可作为窒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2例本院肿瘤科的化疗患者,患者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治疗,按照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分组,观察组(31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对照组(31例)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数据为(1.83±2.17)mg/L,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性不显著,P>0.05;观察组入院后24h D-二聚体数据为(3.12±1.65)mg/L,出院前24h D-二聚体数据为(4.68±1.46)mg/L,其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检测诊断,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更高,临床中应用加强对高风险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AMI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浆BN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D-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和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4±2.11)pg/m L,(0.22±0.01)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NP浓度和D-二聚体含量(162.30±102.00)pg/m L,(1.62±1.07)mg/L均降低,与治疗前(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BNP和D-二聚体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将AMI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水平,cTnI、Myo水平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MI发病2h后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1.71±0.14)mg/L、(1.18±0.28)ng/mL、(90.53±2.36)ng/mL,对照组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0.25±0.12)mg/L、(0.10±0.02)ng/mL、(23.61±4.15)ng/mL,AMI组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对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4.65%和98.5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TnI及Myo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孕产妇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D-二聚体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位风险的可能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入院分娩的孕妇672例(妊娠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孕妇女304例(对照组)。同时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就诊分娩后发生DIC患者15例,产后深静脉血栓(DVT)5例作为疾病组。回顾性分析疾病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疾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正常值为0.5mg/L,以此为基准检验妊娠组D-二聚体阳性结果,中晚期及分娩妇女超85%以上为D-二聚体阳性。经免疫比浊法检测各孕周组妇女D-二聚体水平,随着孕周增加,血浆D-二聚体逐渐上升,并在32周增幅最大。孕周:20周、20~32周、32周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36、3.41、4.87mg/L,分娩1d、2d者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1.66、5.81mg/L。15例DIC患者与5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研究参考区间。结论随着妊娠进展,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生理性升高,初步建立了孕产妇D-二聚体发生DIC高风险的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恶性肿瘤组,其中子宫内膜癌51例,宫颈癌93例,卵巢癌84例;TNM分期Ⅰ~Ⅱ期148例,Ⅲ~Ⅳ期80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PLT[(240.71±104.92)×10~9/L]、Fib[(2.91±0.96)g/L]、D-二聚体[(2.06±1.45)mg/L]水平高于对照组[(192.35±59.96)×10~9/L、(2.69±0.54)g/L、(0.59±0.32)mg/L],APTT[(30.49±5.44)s]长于对照组[(30.07±4.33)s](P0.05),2组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PLT[(285.88±127.77)×10~9/L]、D-二聚体[(2.68±2.33)mg/L]高于Ⅰ~Ⅱ期患者[(216.30±80.72)×10~9/L、(1.67±0.15)mg/L](P0.05);卵巢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3.26±2.63)mg/L]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0.55±0.23)mg/L]和宫颈癌患者[(0.51±0.16)mg/L](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间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产科保健门诊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周均小于10w,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分娩后7d,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时、分娩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孕早期和孕中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产后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P义(P〉0.05)。结论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升高较为缓慢,孕后期急剧升高,产后呈急剧下降致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正常孕妇不同孕期时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进行连续跟踪检测,观察其变化特点,建立不同孕期孕妇DD、FDP、AT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妊娠妇女140名,于孕早期(21孕周)和孕晚期(32孕周)分别检测血浆DD、FDP和AT水平;以非妊娠妇女9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FDP,发色底物法检测AT。结果孕妇血浆DD、FDP、AT水平与年龄无关。妊娠组孕晚期血浆DD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组孕晚期血浆AT水平与孕早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妇女血浆DD、FDP的参考区间分别为0.92 mg/L、6.00 mg/L,孕晚期妇女血浆DD、FDP的参考区间分别为4.14 mg/L、13.83 mg/L;孕早期和孕晚期妇女血浆AT使用同一参考区间:70%~125%。结论孕妇血浆DD、FDP水平随孕期增加明显上升,与年龄无关,AT无明显变化。初步建立了孕早期和孕晚期妇女血浆DD、FDP及AT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5.
刘晓倩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4):735-736,747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联合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检测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阑尾炎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的结果将之分成四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n=42),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组(n=9),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组(n=8),阑尾周围脓肿组(n=13),同时选择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均检测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检测结果作出分析比较。结果阑尾炎组的白细胞计数为13.63±3.70×10~9/L、C反应蛋白水平为14.73±9.34mg/L、D-二聚体水平为1.14±1.13mg/L,比对照组白细胞计数6.83±1.70×10~9/L、C反应蛋白3.76±2.52mg/L、、D-二聚体0.30±0.20mg/L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组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其它阑尾炎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升高趋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组和阑尾周围脓肿组的D-二聚体、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白细胞、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在阑尾炎的诊断工作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病及体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D-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将脑梗死组分为大梗死灶(>10 cm3)20例、中等梗死灶(5~10 cm3)40例、小梗死灶(<5 cm3)30例,分析不同脑梗死体积患者HMGB1、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MGB1和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67±1.17)μg/L、(1.60±0.59)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2±0.46)μg/L、(0.25±0.21)mg/L(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清HMGB1、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中等梗死灶和小梗死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HMGB1、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和判断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242名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0±12岁),在明确诊断肺部感染之前所检测的FDP和D-二聚体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健康体检的200名老年人(平均年龄69±12岁)所检测的FDP和D-二聚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42名呼吸科住院老年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分别为:FDP:15±5.0mg/L,D-二聚体:5.0±3.0mg/L;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的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分别为:FDP:4.0±2.0mg/L,D-二聚体:0.8±0.3mg/L,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对于具有呼吸系统相应症状的老年患者,若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结果偏高,应警惕肺部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M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4例疑诊为AMAI急腹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疼痛发作24h内抽血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用阳性似然比评价D-二聚体水平在诊断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中的价值。结果9例确诊为AMAI中,D-二聚体中位数为1.6(0.4-5.6)mg/L,明显高于39例炎性疾病患者(P<0.01),高于22例肠痉挛患者(P<0.05)。D-二聚体水平>1.5mg/L结合心房颤动、女性等临床特征,计算阳性似然比为14.9。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中无一例D-二聚体水平<0.3mg/L。结论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急腹症诊断中对排除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血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建立本实验室孕晚期常规凝血试验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采用日本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该院健康孕晚期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孕晚期妇女 PT、APTT、TT 凝固时间均缩短,FIB、D-二聚体水平增高。建立本实验室健康孕晚期血凝检测参考区间(x ±1.96s),分别为 PT:(10.7±1.21)s,APTT:(26.4±5.5)s, TT:(18.1±2.92)s,FIB:(3.92±1.15)g/L,D-二聚体:(1.77±1.70)g/L。结论孕晚期妇女血凝指标发生改变,应密切关注该类人群凝血功能变化;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建立的参考区间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63-1564
将501例宫外孕患者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试验组(286例)与对照组(215例),两组均采取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D、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围绕D-二聚体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对照组D-D、β-HCG水平分别为(602.2±55.3)mg/L、(806.6±112.0)U/L,试验组分别为(479.6±61.7)mg/L、(630.3±106.5)U/L,对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2%,对比差异显著(P<0.05)。宫外孕患者的D-二聚体与HCG水平呈正相关性,D-二聚体量低的宫外孕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优于D-二聚体量高的宫外孕患者。临床有必要对D-D进行检测,并结合血清β-HCG来筛选保守治疗的宫外孕患者,以提高宫外孕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