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作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的一个成员,是小GTP酶Rho的下游第一个效应器。ROCK接受来自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参与调控诸多重要的细胞活动。本文就ROCK的结构、分布、调控及生物学效应作简要介绍,并着重阐述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血脑屏障(BBB)对机体发挥着重要作用。BBB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于维持神经元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免受病原体、炎性因子、损伤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BBB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密切相关。本文将就BBB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展到了9 h,研究重点也从时间窗理念扩展至组织窗理念。对 于发病时间不明、醒后卒中或者一定时间内的超时间窗患者,需完善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权衡利弊 后决定是否静脉溶栓治疗。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根据组织窗寻找静脉溶栓获益患者的各种不同 筛选方法及静脉溶栓的药物选择,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展到了9 h,研究重点也从时间窗理念扩展至组织窗理念。对
于发病时间不明、醒后卒中或者一定时间内的超时间窗患者,需完善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权衡利弊
后决定是否静脉溶栓治疗。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根据组织窗寻找静脉溶栓获益患者的各种不同
筛选方法及静脉溶栓的药物选择,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 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 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少,除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未能及时就诊等原因, 单纯的“时间窗”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血管病变、侧支 循环和缺血耐受的不同,时间窗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呢?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20多年 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延长卒中治疗时间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57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既往病史。根据年龄分组,年龄≥80岁(80岁以上组)20例,年龄80岁(80岁以下组)37例。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判断疗效,比较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80岁以下组和80岁以上组治疗后14 d有效率分别为64.9%和75.0%(P=0.43),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7%和5.0%(P=0.65),病死率分别为2.7%和15%(P=0.08),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6.8%和50%(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用于治疗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新的炎性标记物,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多项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文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评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非标准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自2007年初-2015年底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分为非标准剂量组(0.521~0.833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比较分析两剂量组溶栓24 h后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及90 d mRS评分情况。结果溶栓前mRS评分均为0分,其中非标准剂量组48例(0.521~0.833 mg/kg,中位数为0.7245 mg/kg);标准剂量组51例(0.9 mg/kg)。两剂量组溶栓前NIHSS评分中位数均为13分,发病到溶栓时间的均值分别为200.75 min和197.53 min。校正基线变量差异后,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8.33%vs 5.88%,P=0.727),死亡率(6.25%vs 9.8%,P=0.796),90 d患者生活自理比例(64.58%vs 64.71%,P=0.641)及获得良好预后比例(56.25%vs 49.02%,P=0.645)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具有与标准剂量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中国人群,阿替普酶最佳剂量可能处于0.6~0.9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输注尿激酶50-150万U,并进行溶栓前、溶栓后即刻、6h、24h、7d、14d的美国围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时进行MRS评分以评定预后. 结果 13例患者在溶栓前NIHSS评分平均为(17.46-6.19)分,溶栓后评分呈下降趋势,溶栓后即刻为(11.77±6.47)分,溶栓后6 h为(10.31±5.65)分.24 h为(7.92±6.43)分,7 d为(6.58±5.41)分.14d为(6.50±5.56)分.溶栓后24h后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溶栓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中有3例死亡,2例预后不佳,8例预后良好.4例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脑出血2例.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经过一系列调控形成并可分泌到细胞外,分子直径为30~120 nm的小囊泡。它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流体中,具有在细胞间转运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激活信号通路等作用。外泌体含有疾病指纹,可用于临床诊断。并在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中,通过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和减少神经性炎症等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尤其是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溶栓后7 d神经功能好转率(NIHSS评分下降≥2分)、90 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疾病谱中一直
处于前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障碍和经济负担。若能够早期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的预后,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最近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
后评分的研发及应用。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评分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待帮助临床神经科
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对患者预后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相似文献   

15.
Rho/Rho激酶信号通路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一条信号通路,其通过与多种信号分子的广泛联系参与细胞运动、迁移、凋亡、基因转录、神经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Rho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该通路从而舒张痉挛血管,增加缺血区域血流,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促进轴突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同时伴随着出血转化及预后不良风险 的增加。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综述,对不同预 后预测模型的特点及预测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帮助临床神经科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时对于是否行静脉溶栓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相似文献   

17.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teplase,rt-PA)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然而,静脉溶栓也伴随着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因此,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颅脑损伤是医学界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是急性颅脑损伤相关研究的基础。加速性脑损伤、减速性脑损伤、挥鞭样脑损伤、创伤性窒息以及爆炸伤模型是常见的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本文主要对这五种急性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损伤机制和造模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4—2015-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1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n=40)与非糖尿病组(n=120)。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预后进行评价,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组预后良好30例,占75.00%,非糖尿病组预后良好50例,占44.17%,预后不良67例,占55.83%。糖尿病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原因之一(OR=2.452,95%CI=1.594~3.892)。结论糖尿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血栓预后的原因之一,早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对溶栓后脑组织水肿改善等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十牛卒中的抗凝治疗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了常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作川机制,并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近年来发表的一些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