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节段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退变性脊柱侧凸相关文献,并对其临床特点、分型标准及术式选择、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特点复杂,其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中,长节段固定融合在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效果较好,但相关并发症较多;短节段固定融合应用广泛,但易造成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W/AL值可用于指导融合节段的选择。结论选择合理的固定融合节段是手术成功关键,但目前尚无统一选择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角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2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岁;侧凸范围3~6个椎节,平均4.8个椎节.采用后方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融合范围限制在侧凸范围内,平均融合3.3个椎节.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拍摄站立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及侧位椎间角,并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97个月,平均50个月.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平均矫形率33.7%,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7°,术前及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正位椎间角与术前、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明显假关节形成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对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椎间角的矫正有限,且不能阻止其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减压后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根据不同融合节段将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的89例DS患者分为长节段组与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侧凸Cobb角变化。结果 长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3±0.64)分,显著高于短节段组的(1.12±0.57)分(P0.05),ODI评分(8.07±1.04)分,显著低于短节段组的(14.26±1.68)分(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及其矫正率均显著优于短节段组(P0.05)。结论 长节段、短节段融合治疗DS各有优劣,前者在改善侧凸Cobb角及脊柱功能上有明显优势,后者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 18例,T10~S1 6例,T10~S2 6例,T12~L5 14例,L1~L5 8例,L1~S1 7例,L2~S1 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人口年龄谱的改变,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生率不断提高。部分伴有冠状面或矢状面失平衡的患者除行相关节段减压外,尚需行长节段固定,以恢复患者的躯干平衡。随着后路长节段手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凸中应用的不断增多,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作为长节段固定后常见的并发症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目标是缓解腰背痛和下肢痛,部分纠正脊柱畸形~([1、2]),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减压、减压加短节段融合、减压加长节段融合及畸形矫正。对腰椎侧凸严重、顶椎有明显侧方滑脱的患者往往需要减压、矫形加长节段融合来治疗~([1、2])。  相似文献   

8.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手术,比较不同置钉方案的矫形效果,探讨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通过CT图像建立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后路CD矫形模拟技术,分别设置不同的置钉方案,对比不同矫形操作中椎体成角及位移,比较术后矫形效果。结果 4种矫形方案的Cobb角以及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差别。融合至T10与融合至L1的矫形方案相比,顶椎区去旋转作用以及向中线纠正的能力更强。去旋转矫形过程中顶椎区的螺钉应力较高,尤其在长节段矫形方案。结论对于Cobb角较小、脊柱平衡性以及柔韧性较好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短节段融合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固定椎的不同分为两组:近端固定到T10及以上节段为高位椎(upper vertebra,UV)组,近端固定到T10以下节段为低位椎(lower vertebra,LV)组。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比较后路长节段不同上端内固定椎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文献;(2)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3)患者年龄≥18岁;(4)随访时间≥1年。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近端交界处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总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和翻修情况(如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翻修情况)。并通过非随机实验方法学指数法(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sed studies,MINORS)评价方法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分,Begg法评估发表偏倚。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中文2篇,英文8篇,共883例患者,其中UV组353例,LV组530例。所有文献MINORS评分为16~20分,Begg法分析无明显发表偏倚。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非围手术期并发症两大类。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中,U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LV组,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95%CI)为409.33ml(288.74,529.92),而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中,UV组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低于LV组,风险比(relative risk,RR)(95%CI)为0.26(0.11,0.63),P0.05;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和非围手术期术后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原因引起翻修及总翻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近端固定椎向中上胸椎延长可能有利于降低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但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在其他并发症和翻修率方面尚未发现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龄50~69岁(60.6±6.9岁).按远端融合节段不同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的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部分患者常因持续疼痛(腰背痛或根性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畸形的加重影响心肺功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平衡、恢复正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手术治疗中如何选择融合椎一直存在很多争论。笔者就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时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长节段与短节段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短节段减压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后侧凸有无进展。方法2007-02-2010-02间对本院行后路短节段手术固定及保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并收集患者VAS、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两组各43/70例患者完成平均51.3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ODI、Cobb角均有明显加重,且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Cobb角较术后初期有明显加重,但进展小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手术治疗DLS术后能延迟侧凸的自然进展,固定节段数和是否包括顶椎区是影响术后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35例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分析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1997年9月至2002年9月,采用后路椎问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螺钉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35例.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影像学检查评价术后融合节段以及邻近节段病变,测量侧凸冠状位Cobb角、腰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平衡,并分析融合范围、脊柱力线与远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术后ODI为17.8~62.2(平均34.7),患者对手术的主观满意率为71.4%.13例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7.1%,10例出现临床症状,6例进行翻修手术,4例拒绝再次手术.远期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区侧凸4例、近端交界区后凸4例、近端椎体压缩骨折1例、融合区假关节形成1例、远端椎管狭窄2例,螺钉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与脊柱力线异常无明显关系,融合至L1及以下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9/18)明显高于融合至T12以上(4/17).结论 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远期并发症较高,术前应仔细评价脊柱力线情况,为减少远期近端交界性侧凸,近端可融合至T12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尾侧椎应用椎板钩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收治的34例后路矫形内固定且随访1年以上的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ⅡA和Ⅲ型)患者,根据尾侧椎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椎板钩固定组)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A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13.6岁(12~17岁)。B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1岁(13~1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侧凸角度、矢状面曲度及矫正率、随诊丢失角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侧凸角度、矢状面曲度及矫正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组侧凸角度丢失大于B组(P<0.05),且A组中有3例在融合节段与下方非融合节段交界处出现后凸。A组平均融合11个节段,B组平均为10个节段。结论: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以椎弓根螺钉替代椎板钩内固定尾侧椎可较好地维持术后矫形效果,预防融合节段与未融合节段交界处后凸,保留更多的远端活动节段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侧凸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对患者术前、首次随访、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9%。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可通过狭窄节段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地减小手术创伤,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2008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其病程6~120个月,平均45.2个月.对Cobb' s角<20°的23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 s角>20°的42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1.2%,疼痛缓解率88.3%,9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随访37个月(6~48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伴随多器官疾病,应注意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术后积极加强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