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osteopomsis 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2种亚型,Ⅰ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药物引起。骨的强度和完整性取决于来自造血组织的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及来自骨髓基质的成骨细胞对骨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研究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检出率可达10%,而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更为严重.但目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诊断仍然不明确,现试图揭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之谜以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指醛固酮的过量产生,以往被认为是罕见疾病。随着诊断方法的进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已被确定为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率为5%~10%,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甚至更高[1-2]。醛固酮过量会导致许多问题,包括高血压、电解质失衡以及结构和功能性靶器官变化[3]。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学者研究醛固酮与肾脏之间的关系。后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醛固酮水平升高与肾脏疾病的进展有关,甚至有研究发现醛固酮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量(bone mass)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骨改变,其矿物质和骨基质的比例正常。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有骨量减少,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全身骨量减少加速、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均容易发生骨折,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骨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与具有相同危险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脑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更为多见.近年来,随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涉及融合基因的产生、醛固酮合成酶(CYP11β2)基因多态性的改变、肾上腺异位受体的表达及7p21-22基因...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质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梅 《内科》2009,4(1):98-10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可分为2种亚型,即I型和Ⅱ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osteoporosis,SOP)。  相似文献   

8.
双膦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简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常见病,以骨量减少和正常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我国人口基数大,并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正日趋显著...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中药治疗高举先,张瑜晋,田柏秀(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骨质疏松症是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多病因的疾病。按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Ⅰ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病因为住激素不足;原发性Ⅱ...  相似文献   

10.
<正>肌少症是1种骨骼肌质量、力量及躯体活动能力全身性进行性下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微结构损坏为特点的老年性骨病,其可导致骨骼脆性增加。研究表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及骨折与肌力下降、肌量减少、骨量减低关系密切,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共同增加老年人群骨折风险。因此有学者提出,可将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称为骨骼肌肉减少症。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骨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op(Ⅰ型)和老年性op(Ⅱ型)。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op在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至第7位,患病人数超过2亿,我国已达9000万。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部分患者亦可伴有低血钾,醛固酮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其主要的病理亚型。原醛症的诊断包括筛查、确诊及分型诊断3个步骤,传统影像学结合体位刺激的方法进行分型诊断,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应予手术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螺内酯是其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诊治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为10%~20%,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症患者心、脑等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因而此类高血压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将就原发性醛固酮症多症的患病率、筛查指标、确诊试验、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1994) [1]。OP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使得早期发现极为困难,当出现骨骼疼痛、体型改变,甚至出现脆性骨折时往往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OP的防治中存在诸多难点,...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风湿病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可显著增加患者罹患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风险,导致疾病致残及致死率升高。风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风险预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监测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骨密度值(BMD),但BMD仅反映骨量变化,不能显示骨微结构等骨质量信息。骨小梁分数(TBS)是一种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图像的新型骨微结构无创评估手段。研究表明,TBS可用于原发性及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质量评估,并能作为BMD和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的辅助指标,提高骨折风险预测能力。本文就TBS在风湿病并发骨质疏松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示TBS在骨质疏松识别、骨折风险评估、药物疗效监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莫剑梅  刘唐威  黄荣杰 《内科》2012,7(2):136-138
目的以探讨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构成,为提高高血压病因正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06年12月26日~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高血压专科住院的518例初诊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构成。结果 (1)518例初诊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占73.0%(378/518),继发性高血压27.0%(140/518);(2)140例继发性高血压中占比例依次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0.7%(57/14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4.3%(34/14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0.7%(15/140),慢性肾小球肾炎10.0%(14/140),肾动脉狭窄7.1%(10/140),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动脉狭窄、皮质醇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所占比例较少。结论 518例住院初诊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最高,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率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高,应注重在初诊高血压病人中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的排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生理盐水试验确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2006—2010年590例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病例,其中有357例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33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回顾分析这些患者输注生理盐水后血醛固酮变化,绘制ROC曲线以找到合适的切点用来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结果输注生理盐水后血醛固酮ROC曲线下面积为0.975(0.959~0.986),曲线与参照曲线下面积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理盐水试验后血醛固酮大于277 pmol/L(100ng/L)时,诊断原醛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及97.8%。结论生理盐水抑制试验可作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形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不良心血管结局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进展,发现驱动醛固酮合成的基因胚系和体系突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本文将阐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子机制及基于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薛延  董洁英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0):706-707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上的意义薛延董洁英郭春英张海文贾维维何玉香孙华毅王军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特征,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老年性和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本组对2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