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EB病毒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BV)是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细胞培养中发现的一种嗜人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该病毒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绝大部分感染者为健康携带状况。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BV与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多种肿瘤发生有关。然而,最新文献证实,最初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测EBV核抗原(EBNA)抗体284与MAGE-4存在交叉反应,因而对基于该抗体免疫组化检出的EBV与某些肿瘤相关的结论产生质疑,提出EBV不是乳腺癌病因的观点。此外,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治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效果明显,而在其他EBV相关肿瘤治疗方法和效果还有待研究。现对EBV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EBV与各种肿瘤发生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状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Epstein鄄Barr病毒(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病因密切关联,因此认为EB病毒是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EB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多种EB病毒特异性抗原,包括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和核抗原(EBNA)等。人体感染EB病毒后会产生相应的各种抗体。临床检测表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检出率大大高于其他EB病毒感染者,且效价明显升高,而这种抗体效价升高往往出现在临床发现肿瘤之前,因此EB病毒抗体的筛查是鼻咽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1,2]。本研究根据文献报道采用固相合成方法[3],合成3条多肽抗原EB1、E…  相似文献   

3.
作者探讨了用IUdR(5,2-碘代脱氧尿嘧啶核苷)有效地诱发与EB病毒(EBV)相关的早期抗原(EA)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能得到既保持细胞的良好生存率又含较高EA的细胞,并制成带有抗原的靶细胞用以检查抗EA-IgG抗体。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非洲儿童淋巴瘤等由EB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EA抗体。使用Raji细胞虽未证明有EA及VCA(病毒壳抗原),但它是带有EBNA(与EBV相关的补体结合性核抗原)及EBV染色体组的细胞株。将其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2mM谷氨酸及青、链霉素的RPMI1640中。实验分3组,将Raji细胞配成5×10~5/ml;第一组在培养开始分别加IUdR 50μg/ml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EB病毒(EBV)感染是与SLE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EBV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诱发SLE:EBV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中EBV抗原的表达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诱发SLE;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成为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SLE的自身抗原与EBV的一些蛋白如EBV核抗原1(EBNA-1)、EBV核抗原2(EBNA-2)存在同源性,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能与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诱发SLE。已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中抗EBV-抗体滴度及阳性率显著升高,但以往的抗体检测不能反映体内EBV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抗EBV衣壳抗原IgG抗体亲合力检测在儿童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了58例儿童IM患者病程2周内血清中4种抗EBV抗体,包括抗EBV衣壳抗原(CA)IgG抗体、抗EBV-CA-IgM抗体、抗EBV早期抗原(EA)IgG抗体、抗EBV核抗原(NA)IgG抗体和抗EBV-CA-IgG亲合力。结果58例IM患者血清中抗EBV-CA-IgG、抗EBV-CA-IgM、抗EBV-EA-IgG、抗EBV-N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1.0%、72.4%、3.5%;诊断EBV相关性IM56例;在病程2周内,100%的EBV相关性IM患者血清中抗EBV-CA-IgG为低亲合力抗体;84%的EBV相关性IM患者血清中抗EBV-CA-IgM阳性。结论单纯依靠抗EBV-CA-IgM阳性诊断EBV相关性IM敏感性偏低,结合EBV抗体谱和抗EBV-CA-IgG亲合力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正>EB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多见,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可发展为EBV相关性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病情凶险致死率高达30%-40%[1]。目前实验室EB病毒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主要包括针对EBV衣壳抗原(VCA-IgM、VCA-IgG)、抗EBV核抗原(NA-IgG)以及EBV早期抗原(EA-IgG),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双链y-DNA疱疹病毒,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普遍。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淋巴瘤等。本文仅就EBV与不同细胞属性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样本类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对EB病毒(EBV)D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时检测2 694例不同疾病患者的PBMC及血浆中的EBV DNA,分析不同疾病患者不同样本类型之间EBV DN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在2 694例检测EBV DNA的患者中,PBMC和血浆均阳性的有131例(4.86%),血浆阴性而PBMC阳性的有1 045例(38.79%),血浆阳性而PBMC阴性的有3例(0.1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差(Kappa0.4)。84例鼻咽癌患者中有24例(28.57%)PBMC EBV DNA阳性,血浆EBV DNA均为阴性。11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5例(37.82%)PBMC EBV DNA阳性,有39例(32.7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46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93例(41.42%)PBMC EBV DNA阳性,有169例(36.2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不同疾病患者PBMC EBV DNA拷贝数均高于血浆(P0.001)。结论 PBMC E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浆,建议结合疾病类型选用合适的样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鼻咽癌(NPC)、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及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关系密切[1-2].因此,检测EBV可作为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EBV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和鉴定、免疫学检测以及核酸检测等.现将EBV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尝试用基因工程表达抗原建立鼻咽癌诊断血清学方法。方法 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细胞为抗原片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其他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Epstein Barr病毒 (EBV)IgA/gp12 5抗体 ,同时用传统方法检测其IgA/VCA、IgA/EA和IgA/MA抗体 ,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其灵敏度远远高于IgA/EA ,接近于IgA/MA和IgA/VCA ,特异性高于IgA/MA和IgA/VCA ,接近于IgA/EA。结论 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鼻咽癌的诊断和高发人群普查的灵敏、特异、经济、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患者Rh D抗原阴性患者在抢救时,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同的Rh D阳性的血液。患者抗-D产生情况及效价水平。方法 Rh D抗原阴性患者输注Rh D抗原阳性血液后,5、10、20 d连续追踪3次,。使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检测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及效价[1]。结果 15例Rh D抗原阴性的患者输注同型Rh D抗原阳性红细胞后,共有4例患者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1例女性患者5 d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0 d后又有2例女性患者和1例男性患者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5 d后阳性标本抗体效价为4,20 d后抗体效价结果为16,3例10 d抗体效价为4,20 d后效价为16。结论 Rh D阴性患者输注同型Rh D阳性血液后,机体被所缺失的抗原免疫刺激,产生免疫性抗-D。抗体产生的几率与抗体效价的增高和输注次数及抗原量的多少呈正相关系数上升[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鼻咽癌(NP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BV抗原抗体及CD44变化水平,为临床疗效判断及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及客观指标。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初治鼻咽癌Ⅱ-Ⅳ期患者99例,治疗前检测外周血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EBV-VCA-IgA)、早期抗原抗体(EBV-EA-IgA)及CD44水平,放疗结束时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99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EBV-VCA-Ig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EBV-EA-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治疗前、后血清中CD44分别为(76.77±10.08)、(73.23±12.5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Ⅳ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D44分别为(83.12±3.00)、(78.11±10.39)、(74.35±9.96),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EBV-EA-IgA相比,EBV-VCA-IgA用于鼻咽癌疗效判断及监测病情可能更为灵敏和准确。CD44的高表达可能与鼻咽癌分期相关,早期鼻咽癌具有较强的转移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EB病毒DNA(EBV DNA)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112例疑似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患者的全血样本,其中鼻咽癌1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16例,淋巴瘤2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肝功能异常11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同一份样本淋巴细胞和血浆中EBV DNA的含量。结果检测112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EBV DNA,其总的阳性率分别为83.0%(93/112),27.7%(31/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χ~2=60.02,P0.01);14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EBV DNA的阳性率及其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5,t=-1.04,均P0.0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及其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5.06,均P0.05;t=3.94~10.45,均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非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EBV DNA可能优于检测血浆的EBV DNA;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EBV DNA无明显差异,可根据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正EB病毒(epstein-barr,EBV)广泛存在人群中,尤其是90%的中国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1])。研究证明,EBV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鼻咽癌和淋巴瘤等。目前认为,EBV与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LBCL,与EBV关系尤为密切,WHO(2008)淋巴与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是1964年Epstein和Barr最先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细胞培养物中发现的一种人类疱疹病毒。1966年Old首次报告在鼻咽癌患血清中存在EB病毒抗体。我国于1973年着手研究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系,经研究发现鼻咽癌患中有较高效价的EB病毒抗体,可在肿瘤发生前2年出现,并发现鼻咽癌患血清中存在EB病毒特异性抗原-EA,EBNA、DNA酶的抗体,本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VCA-IgA抗体,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项和联合检测EB病毒(EBV)VCA-IgA、EA-D-IgG和EA-D-IgA 3种抗体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及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00例鼻咽癌患者血清,选择鼻咽良性疾病91例及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其他癌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所有患者同时检测血清EBV VCA-IgA、EA-D-IgG和EA-D-IgA 3种抗体,评价单项和联合检测EB病毒抗体对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和筛查的价值。结果单项EB抗体对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VCA-IgA 82.0%、85.7%,EA-D-IgG 84.6%、95.6%,EA-D-IgA 44.0%、97.8%,平行联合检测VCA-IgA和EA-D-IgG的敏感性为97.2%,大大高于各单项EBV抗体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也高于VCA-IgA和EA-D-IgA,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EBVCA-IgA和EA-D-IgG有互补作用,二者平行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及筛查的敏感性,序列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血清学筛查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状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外周血EBV DNA检测或病理EBER检测的淋巴瘤患者,收集此人群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外周血EBV DNA、病理EBER结果等信息,研究不同类型淋巴瘤的EBV阳性率,和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的特征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生存分析法分析EBV阳性对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69例淋巴瘤患者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EBER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4.8%、72.7%、40.0%),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EBER阳性率较低(16.7%),老年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EBV阳性率为50%,10例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例患者进行病理EBER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周血EBV阳性率为10%,EBV阳性患者中的T细胞淋巴瘤比例明显增多(P=0.000),B症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05),所有EBER阳性病例中外周血EBV阳性与阴性患者O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结论:EBV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特异性抗体对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和ANA阴性健康对照者的免疫反应。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ANA阳性患者和48名体检健康者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 M、EBV-VCA Ig G、EBV-早期抗原(EA)Ig G和EBV核抗原(EBNA-1)Ig G水平,比较ANA阳性患者与ANA阴性健康对照者的EBV抗体阳性率、EBV抗体水平差异,分析ANA阳性患者EBV抗体水平与ENA抗体种类、个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ANA阳性组血清EBV-VCA Ig G、EBV-EA Ig G和EBNA-1 Ig 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EBV-EA Ig 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5.747,P=0.017)。抗ENA抗体谱中,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阳性组分别与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阴性组比较EBNA-1 Ig G水平明显升高(Z=-2.630,P=0.008;Z=-2.515,P=0.011),EBV-VCA Ig G和EBV-EA Ig 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与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比较EBV-VCA Ig G、EBV-EA Ig G水平明显升高(Z=-2.355,P=0.018;Z=-2.017,P=0.043),但2组之间EBNA-1 Ig 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ENA抗体谱中自身抗体阳性个数不同的ANA阳性患者EBV-EA Ig G水平不同(χ~2=11.380,P=0.023)。结论EBV复发感染在ANA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1](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PLS)是患者行移植术后,供体残留的B淋巴细胞针对受体抗原产生的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供体残留的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进入受体被激活后增殖,产生针对受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症状以溶血为主.ROMERO[2]等提出肝移植中ABO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SLE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EB病毒核抗原(EBNA)Ig G抗体、早期抗原(EA)Ig G抗体、衣壳抗原(VCA)Ig G和Ig M抗体、VCA Ig G亲和力5个指标,分析不同EBV感染类型下抗核抗体(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 DNA)抗体及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的差异。结果 SLE患者血清EA Ig G抗体、EBNA Ig G抗体、VCA Ig G和Ig M抗体相对滴度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P0.05);两组间VCA Ig G抗体亲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EBV现症感染率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37.8%vs 0.02%,χ2=17.78,P0.01);既往感染率显著低于体检健康者(57.8%vs 75.6%,χ2=10.33,P0.01),两组均未检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原发感染患者。SLE患者中血清抗Sm阳性组与抗Sm阴性组间EBNA Ig G抗体相对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EBV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时抗Sm抗体、抗ds DNA阳性率及SLEDA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EBV的新近感染或有既往感染的病毒活动;EBV感染与SLE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