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自我功能、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20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际家庭亲密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亲密度不满意度、适应性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领悟家庭内支持、领悟家庭外支持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庭亲密度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对亲密度不满意程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家庭外支持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对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与家庭内支持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的自我和谐性较低,家庭功能存在缺陷,领悟社会支持程度较低,家庭功能与领悟社会支持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将75例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家庭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结果 经6个月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7.1%和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QOLI-74各维度和FACESⅡ-CV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均高于治疗后对照组各相应项目评分(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合并家庭干预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揭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量表(PSSS)、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对42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PSSS得分和DASS-21三维度得分均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社会支持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自尊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05)。③Bootstrap检验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抑郁、焦虑及压力负性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18、-0.16、-0.15,分别占总效应的52.94%、57.14%、55.56%。结论自尊是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主要通过自尊间接作用于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家庭干预组(干预组,45例)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对照组,45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家庭功能量表(FA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患者家庭状况和精神症状。结果:随访结束后,干预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家庭功能改善明显(P<0.01);干预组FACESⅡ-CV中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6.7±12.2)分、(57.7±10.4)分、(68.4±10.6)分、(55.8±9.7)分,P均<0.01],干预组FAD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BPRS、SAPS及SANS评分均较入组时有明显下降(P均<0.01),随访期干预组BPRS和SA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9.6±10.7)分、(21.8±12.5)分、(16.7±6.4)分、(18.8±7.2)分,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精神症状预后与基线期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基线期家庭功能及发病年龄呈负相关(t=2.65,-2.49,-2.79,P均<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干预,可增加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高家庭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后出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和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理想亲密度评分与社交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25,P0.05);实际适应性及实际亲密度评分分别与活动能力缺乏量表、依赖量表、社交量表评分及MRSS总评分呈负相关(r=-0.198,-0.078,-0.372,-0.225,P0.01;r=-0.092,-0.043,-0.204,-0.105,P0.01);不满意亲密度评分与依赖量表、活动能力缺乏量表评分及MRSS总评分呈正相关(r=-0.531,-0.401,-0.395,P0.05或0.01);不满意适应性评分与依赖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临床中应加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干预,有意识地引导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高,以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特点.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D)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对52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结果:患者组在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组的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各因子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应针对其家庭特点开展家庭干预.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4例抑郁症患者,应用中文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2版(FACESⅡCV),从亲密度和适应性2个维度评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较差,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其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成长地、病程及是否首发等。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8.
家庭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珠海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学生l223名,男638名,女585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以及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7%,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得分比无行为问题学生显著为低,行为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预防及干预时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28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干预,而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性随访,共干预1年.在基线及干预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PANSS和SDSS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总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而PANSS的各因子分和总分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的研究组中,使用非典型杭精神病药物患者的PANSS和SD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使用典型杭精神病药物者(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干预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方法 应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作为调查工具,对51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作调查,并与50名非精神病人做正常对照。结果 调查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身理想与实际家庭类型的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理想的家庭类型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别,患者组与对照组实际的家庭类型的比较、对照组理想与实际家庭类型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情感障碍患者的疾病复发可能与家庭功能状况有关,如果在疾病康复期指导中,加强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可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1.
方萍  钟慧  陶睿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4):345-347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状况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3所高级中学中参加2013年高考的应届高三学生334人,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进行调查。结果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性别之间在焦虑状态、焦虑特质、亲密度及适应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密度和躯体化、强迫、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呈负相关(r=-0.314~-0.143,P0.01);适应性和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呈负相关(r=-0.265~-0.214,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利于减轻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社区康复治疗与住院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希望水平的影响,为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3月-7月在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随机抽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住院组)60例,在杨浦区的12家社区"阳光心园"纳入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组)60例。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Herth希望量表(HHS)评定两组患者的家庭功能和希望水平。结果 FACESⅡ-CV中,社区组"实际适应性"因子评分高于住院组[(45.51±7.27)分vs.(41.68±8.98)分,t=2.358,P=0.021];HHS中,社区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因子评分高于住院组[(12.39±1.51)分vs.(11.70±1.79)分,t=2.095,P=0.039];总体希望水平与家庭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与住院康复治疗相比,基于社区和家庭的康复治疗服务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家庭功能和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1.随机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表收集患者背景资料。2.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测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及家庭功能。结果 1.社区康复组患者疾病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少于住院组(P0.05)。2.社区康复组患者的PANSS粗分、阳性总分、阴性总分、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分以及反应缺乏、思维障碍、偏执得分三项症状群评分都要低于住院组(P0.05)。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测评,在实际适应性上,社区康复组家庭的适应性要优于住院组(P0.05)。结论 1、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的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关系支持不足。(2)住院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发作、住院频率普遍都比社区康复组患者严重。(3)相对较好的家庭功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一种保护性因素。2、本研究新观点:从心理、社会综合角度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更可能和"个体内在需求与个体的内外环境供给"不匹配让个体主观体验到的压力程度(简称"供需冲突张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门诊中焦虑症患者应激事件中的应对方式及社会家庭支持,并探讨应对模式及心理支持对焦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焦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评估。运用非参数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症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与焦虑症呈显著负相关。正常人群与焦虑症的社会,家庭支持异同(P〈0.05)。男性与女性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P〈0.01)。社会支持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三者明显相关。结论应对模式,社会支持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应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 CV)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 66例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 ,并与量表的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明显降低 ,FACESⅡ CV“拱极模式”中 ,平衡型家庭比例 (3 4 8% ) ,明显减少 ,中间型比例 (48 6% )增加 ,极端型比例 (16 6% )无变化。家庭适应性僵硬的比例 (5 2 0 % )也明显增加 ,且家庭经济状况愈差 ,分型表现愈不佳。另患者幸福感指数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值。结论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降低 ,家庭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提出应根据患者的家庭实际情况 ,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与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中文版 ) ) (FES -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中文版 ) (FACESII-CV)对 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研究组 )进行评定 ,并与 110例正常受试者 (对照组 )加以比较。结果 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 ,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 (P <0 0 5或P<0 0 1)。②在教养方式上 ,患者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 (P <0 0 1) ;而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P <0 0 5和P <0 0 1)。③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 ,患者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较对照组为差 (P <0 0 1)。结论 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均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 2018 年 7—12 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6 例首 发及88 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家庭功能评定(FAD)量表(包括沟通、角色、问 题解决、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 Ⅱ -CV,包括亲密 度和适应性)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包括心理社会、动机和精力、症状和不良反应) 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组家庭功能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 探讨其差异。结果 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沟通和亲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 别为2.45、-2.14,均P < 0.05)。复发患者的SQLS 总分与FAD 和FACES 各维度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均 P< 0.05),而在首发患者中,只有沟通(r=0.32, P< 0.05)和一般功能(r=0.32, P< 0.05)与动机和精力相 关。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沟通(β=0.32,P=0.03)是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一般功能(β=0.29, P=0.02)和家庭角色(β=0.24,P=0.04)是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家庭沟通不良的首发精 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较低,而对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角色和家庭一般功能较差者其生活质 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仅予一般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12、18、24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评定。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人自尊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人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筛查并评价艾滋病人的自尊,用社会支持量表评价其社会支持,使用团体心理干预方法结合个体辅导对低自尊艾滋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自尊分在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客观支持分在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组自尊量表差值与客观支持分量表差值有较高相关性(r=0.78)。结论整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以提高艾滋病人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4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度洛西汀合并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度洛西汀治疗,共观察8周。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CV)对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进行测量;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症状和主观身体不适感。结果①治疗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7.5%和58.3%;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FACES II-CV评分[(8.1±6.9)vs.(17.7±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第6、8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SCL-90躯体化因子分、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用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可能会改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提高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