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影响因素,为当地青少年强迫症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我院就诊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105例为观察组,105例健康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观察2组研究对象处事的应对方式,选择家庭环境量表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家庭环境,选择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评价研究对象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30.3±5.6)分,低于对照组的(39.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35.2±6.8)分,高于对照组的(28.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情感表达(4.27±1.13)分、亲密度(4.84±1.35)分、娱乐性(3.26±2.05)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12±1.42)分、(7.82±1.55)分、(5.76±1.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矛盾性(5.47±1.11)分高于对照组的(3.3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情感温暖与理解(41.3±7.0)分低于对照组的(49.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惩罚与严厉(19.8±4.8)分高于对照组的(15.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情感表达、亲密度是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保护因素,而矛盾性是其危险因素。结论强迫症在开封市青少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巨大的危害,应针对开封市青少年人群强迫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除生物学因素外,家庭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心理状况和心理应对机制、亲子互动关系及家庭结构等特征及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病因尚未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儿童青少年OCD家族聚集性的发生。OCD家族史阳性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OCD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更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强迫症状维度存在高度一致性,计划功能受损作为OCD的内表型,可能参与了OCD的遗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家庭顺应作为儿童生长环境因素可能也参与了家族聚集性OCD的发生,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容易出现与父母类似的强迫特质,成为OCD发病的高危因素。但临床样本收集数量少、缺乏针对儿童青少年OCD的研究给当前探索带来困难。未来研究需更深入地探索OCD家族聚集性的可能原因,及早识别遗传及环境对OCD的影响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将100例青少年分为病例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每一位青少年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测查。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中青少年EPQ问卷中各维度值均有差异,精神质(P):Z1=-3.38,P〈0.01;内外向(E):Z2=-2.78,P〈0.01;神经质(N):Z3=-4.79,P〈0.01。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  相似文献   

6.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3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强迫症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相比有其特点,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的应对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方法:对107例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研究组)和104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应对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作相关分析. 结果:研究组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自责、退避、幻想的方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中,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父母正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父母负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 结论: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明显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1990年1月~1993年12月强迫症住院病人50例,在治疗方法和疗效方面与1958年7月~1983年12月强迫症住院病人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近四年来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与过去二十五年相比有极显著差异,而疗效却并未随之产生明显差异。各临床资料中病程与疗效呈负相关,家族史、诱因、症状分型等的不同亚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4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214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的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P<0.05);强迫症组患者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获得较少社会支持,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43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SF-36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定,对SF-36量表分值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组SF-36量表分值与正常人群相比,在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分数[(67.4±44.1)分,(70.0±29.8)分,(46.5±41.8)分,(47.7±17.1)分]均低于普通人群,而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有工作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在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维度分数[(81.2±33.9)分,(81.2±22.1)分]显著高于无工作患者(P<0.05).结论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生命质量较正常人群差.起病年龄、是否工作与其生命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方法:55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及6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Stroop色词测验、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以及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定,对心理测查成绩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RBANS在言语功能分上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的年龄、起病年龄与RBANS即时记忆分、注意分、总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Stroop中颜色干扰时呈正相关(P〈0.05或P〈0.01);YBOCS分与Stroop中字义干扰时呈正相关(P〈0.01)。在RBANS各项评分及总分上,有工作的患者组评分(n=30)高于无工作的患者组(n=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言语功能明显受损。年龄、起病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有显著相关。有工作可能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杀未遂妇女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和应对方式。方法用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应付方式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56例女性自杀未遂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100名正常女性做比较。结果自杀女性平均年龄较小,自杀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家庭争吵、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困难和恋爱问题;服毒是自杀的最常见方式,服毒种类以精神药物类最多(39.74%),其次为有毒制剂(29.49%)。自杀未遂组遭遇生活事件总频数、精神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和紧张值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明显异于对照组(P〈0.01);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杀者有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他们的应对方式存在问题,伴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提示我们应加强应对困难能力的教育,加强和谐社会和家庭的建设,及早处理诱发因素,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回顾,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以及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卫生状况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强迫症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出院时不同疗效的强迫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文化程度较高,脑力劳动者,病前强迫人格,有心理社会诱因,伴消极观念的强迫症病人疗效较好,结论:知识分子,社会心理因素促发和病中有抑郁症状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18.
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 (或 )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病程迁延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 ,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2 ] 。国外关于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早[3] ,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起步也较晚 ,我们对近 1年来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强迫症患者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1 1 对象 :患者组 (OCD组 ) :为 2 0 0 3年 1月 1日至 2 0 0 3年 12月 31日在本院住院 (33例 )或门诊 (19例 )治疗的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及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对5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3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生活质量问卷的评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强迫症组的生活质量评分(28.0±6.1)低于正常对照组(33.8±7.5),差异统计学意义(t=5.249,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青少年强迫症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强迫症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1986年前首次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32例强迫症病人,逐一随访调查及评定,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资料完整者27例。结果 10年后现状良好者29.96%,尚好者为59.26%,较差者为11.11%。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功能缺陷与强迫、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抑郁、人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