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61例,根据电极类型分为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26例与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35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测定起搏阈值、V波振幅及电极阻抗。结果术后被动电极起搏阈值增高,主动电极起搏阈值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电极阻抗均下降,且主动电极组明显低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且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二者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者186例,其中93例为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93例为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于置入时测试单极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所有患者的起搏脉宽均为0.42ms。结果:有效起搏时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比较,起搏阈值无差异(1.19±0.25:0.98±0.25)V(P>0.05),被动电极组感知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感知(8.57±5.08:7.69±4.21)mV(P<0.05),被动电极组阻抗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阻抗(718.6±239.5:656.9±165.5)Ω(P<0.05)。结论:被动电极即刻感知优于主动电极,阻抗则高于主动电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并观察新型经静脉临时起搏电极导管应用的效果。方法 应用永久性心内膜电极管生产工艺及材料,研制出新型经静脉临时起搏电极导管,并应用于动物实验和致命性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的抢救。结果 该起搏电极可操纵性好,有效起搏所需时间短;起搏参数较理想;抗拉性及柔韧性好,电极断裂等并发症少。结论 初步结果提示,该新型起搏电极导管用于紧急床边心脏起搏安全、有效,价格低廉,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14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施行了非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用边起搏边搏送电极导管、心电监护起搏心电图判断有无起搏及电极导管位置方法。结果:14例起搏操作均成功,推送电极一次成功12例、2次2例,从穿刺开始到右心室起搏时间平均72S,电极导管插入深度平均32cm,持续起搏时间为1~194h,无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7.
观察两种钢丝钩状电极在紧急心脏起搏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初步总结多孔表面钢丝钩状电极的特点。32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时,随机使用普通钢丝钩状电极和多孔表面钢丝钩状电极进行紧急心脏起搏治疗。依所用电极种类,归入相应组。比较两组建立有效起搏的时间、起搏参数和起搏并发症。结果:两组紧急起搏的成功率均为100%,建立有效起搏操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未发生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多孔表面细钢丝钩状电极与普通钢丝钩状电极比较,起搏阈值降低25%,R波振幅升高38.1%,R波斜率升高13.3%,电极阻抗降低12.5%。结论:多孔表面钢丝钩状电极操作性能良好,能显著降低起搏阈值,提高对心室电活动的感知能力,有助于建立迅速、稳定、有效的紧急心脏起搏,达到抢救心脏骤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8岁。因间断心悸、胸闷2年,头晕、黑矇加重10h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静止并结性逸搏。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于1997年4月7日安置VisTADDDModel941永久起搏器(起搏模式DDD、起搏频率65ppm)。测试电极导线参数及电极位置满意后固定电极(心室伞状电极:起搏阈值0.6V、R波幅度16.4mV、心肌电极阻抗524Ω;心房J形电极:起搏阈值0.8V、P波幅度2.6mV、心肌电极阻抗821Ω)。起搏器与电极相连接后,置于囊袋中。起搏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65bpm,间断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静止时,未见心房起搏信号,呈VVI起搏。X线显…  相似文献   

11.
探讨心房J型电极和心室直电极在心房起搏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特点 ,对 78例心房起搏电极 (J型 5 0例、直电极 2 8例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常规方法放置心房J型电极 ;借助J型钢丝定位放置直电极。J型电极主要应用于手术前已明确房室结传异功能正常的患者 ,直电极用于房室结传导功能尚未确定 ,而需紧急安装永久起搏器者。结果 :J型电极和直电极均可在右心耳定位起搏心脏 ,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两种电极在安置时起搏的P波振幅、心房起搏阈值以及其它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随访 3.5 2± 3.17(2个月~ 8年 )无交叉感知、无电极脱位。结论 :心室直电极可以替代心房J型电极在右心耳起搏  相似文献   

12.
李青  王梦洪  吴印生  颜琼 《心脏杂志》2005,17(5):500-500
心内膜电极需长期安置在人体内,电极的稳定性和起搏阈值基本稳定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起搏电极导线尤为重要.本文总结我院2000~2002年安装同一厂家生产的起搏器,采用两种不同结构起搏电极导线,即螺旋电极导线和楔形头电极导线,对它们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耗电量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脏起搏,37例中35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起搏阈值25.27±3.9V。认为应用该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右心室起搏,从穿刺到起搏的时间为10~20min,中位时间15min,除外1例出现起搏导线打结外,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心室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体表心电图引导下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心动过缓病人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脏临时起搏电极类型不同分为球囊漂浮电极组(41例)和普通电极组(38例),球囊漂浮电极组置入球囊漂浮电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普通电极组置入普通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比较两组起搏成功时间、起搏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电极右室心尖部到位率、电极右室流出道到位率及导管脱位率;起搏阈值、起搏感知灵敏度;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普通电极组比较,球囊漂浮电极组起搏成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成功率、留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电极组比较,球囊漂浮电极组导管脱位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起搏感知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漂浮电极组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通电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可缩短起搏成功时间且成功率、阈值、感知灵敏度及到位率与普通电极相似...  相似文献   

16.
左室起搏电极位置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位于心室最晚激动部位并远离心肌瘢痕区域是左室起搏电极的理想位点。由于起搏电极不能置于理想位点导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不理想,左室心内膜起搏、心外膜多极起搏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环状钢丝电极在经皮穿刺紧急心脏起搏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与钩状钢丝电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环状钢丝电极的特点。方法:46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时,随机使用环状钢丝电极和钩状钢丝电极进行紧急心脏起搏治疗。依所用电极种类,归入相应组。比较2组建立有效起搏的时间、起搏参数和起搏并发症。结果:2组紧急心脏起搏的成功率均为100%;建立有效起搏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2例钩状电极在拔出体外后头端钩状钢丝折断于体内。环状钢丝电极操作简化。结论:环状钢丝电极操作性能良好,有助于建立迅速、有效的紧急心脏起搏,并减少对心肌的损伤,达到抢救心脏骤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低能量心脏起搏电极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电极作为起搏器与心脏之间连接的桥梁 ,不仅影响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 ,而且对降低起搏器电池消耗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低能量起搏的关键技术在于设计和应用低耗能和高感知的电极。近十多年来 ,心脏起搏电极的设计有了诸多改进 ,如减小电极头面积 ,设计多孔或微孔的电极表面 ,以及选用一些高惰性材料如铂、碳等制造电极 ,大大的降低了起搏阈值。特别是分形镀复电极 (fractally coatedlead)和激素释放电极 (steroid elutinglead)的成功运用 ,又使起搏的能量消耗进一步降低 ,为实现低能量起搏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 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12例起搏器患者的激素导线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变化。这种导线电极与传统导线电极比较,具有低能量输出有效起搏,无明显术后阈值升高和峰值现象。作者认为激素导线电极是一种节能、安全的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