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99mTc-植酸的钠扫检测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方法 建立猪右肝下部分肝移植模型,部分捆绑缩窄宿主门静脉控制两肝门静脉血流,术后通过^99mTc-植酸钠扫描检测两肝血流量,并与组织学相对照,观察^99mTc-植酸钠扫描的实用价值。结果 ^99mTc-植酸钠扫描检测的肝功能状况与组织学结果符合,门静脉缩窄1/3组(A组)两肝血流量较均衡,移植肝及宿主肝均无萎缩,门静脉缩窄1/2组(B组)宿主肝血流量明显低于移植肝,宿主肝萎缩,门静脉无缩窄组(C组)移植肝血流量明显低于宿主肝,移植肝萎缩。结论 ^99mTc-植酸钠扫描能准确反映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可作评价两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位肝移植时移植肝及宿主肝存活与否的血清自由基变化。方法:建立猪右肝下部分肝移植模型。动脉血供相同,部分缩窄宿主门静脉控制两肝门静脉血流,观察入肝血流量对移植肝或宿主肝的影响,检测血清中自由基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术后血清MOD及SOD均升高。宿主门静脉无缩窄组(B组)及缩窄门静脉缩窄1/2组(C组),宿主肝或移植肝血供不足发生萎缩,MOD含量持续升高,SOD持续降低;宿主门静脉缩窄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异位辅助肝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和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建立;B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C组(n=10),为对照组。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变化、残肝和移植肝病理结构改变以及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影响。结果 A组和B组大鼠2周生存率分别是85.7%和64.3%,C组大鼠48h存活率为0。移植肝再灌注后,A组胆汁分泌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术后2周内,A组血清ALT、GGT、Tbil值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P<0.05)。移植术后14天,A组和B组残肝细胞都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使原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逐渐萎缩丧失功能。在大鼠辅助肝移植中,肝动脉血供有助于改善移植肝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作用。方法 切除85 %肝脏诱导大鼠肝衰 ,将 30 %肝脏移植于残肝下方 ,通过右肾动脉行移植肝门静脉动脉化并建立肝动脉血供。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结构改变。结果 移植组 2周存活率为 73 3% ,肝衰组 4 8h存活率 0 % (P <0 0 5 )。移植术后 14d残肝明显增生 ,肝功恢复正常 ,移植肝萎缩纤维化。结论 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 ,使原肝再生功能恢复而移植肝萎缩  相似文献   

5.
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肝的形态及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后的自体肝及辅助肝 (两肝 )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 ,行 (血流动力学 )核素显像、电镜观察及光镜检测 ,评价术后大鼠生存以及移植肝功能状况。 结果 :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切实可行 ,手术成功率较高 (93.3% )。术后 1周存活率达 80 % ,并能长期存活(>3个月 )。术后行相关检查 ,表明供肝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萎缩 ,功能逐渐丧失 ,4 5天后已基本无功能。 结论 :异位辅助性肝移植中 ,两肝共存时 ,自体肝的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随着移植时间延长 ,辅助肝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6.
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对肝功能衰竭(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家猪配对开展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分两组。A组:受体肝脏保持原状,其肝动脉结扎、门静脉缩窄;供肝植入受体右肝下,仅建立门静脉血供。B组:供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均建立,其它手术内容与A组相同。监测各组受体存活情况、肝功能情况、病理及供肝胆汁分泌情况。结果:B组受体3d以上成活率显著高于A组。B组手术前后胆红素无显著改变,A组术后胆红素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2天A组胆红素显著高于B组。B组供肝胆汁分泌良好,肝细胞存活并有活跃的代偿性增生;A组供肝无或仅有少量胆汁分泌,肝细胞大片坏死。两组受体均有术后白蛋白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结论: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足以纠正肝衰,在临床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治疗急性或暴发性肝衰患者。  相似文献   

7.
马高祥  史留斌  傅利锋 《浙江医学》2007,29(10):1032-1034
目的在建立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该手术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为临床开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建模时间为8周,建模成功6只。另取健康良种幼猪6只作为供体组,参照有关文献进行麻醉、供体手术及供肝修整。术前、术后当天及第7天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和肝功能,同时用彩色B超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肝移植术后5只受体猪存活。术后第7天彩超观察存活猪两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肝回流通畅。BIL、ALT及AST等指标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开腹测量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术前(20.76±2.43)cmH2O,术中关腹前(17.6±2.33)cmH2O,术后第7天(14.7±2.25)cmH2O。结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提供一定肝功能支持,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猪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时移植肝功能的一系列临床观察与检查,探索植入肝功能监测方法及意义。方法:猪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13次,观察供肝切取、植入肝血流复通进肉眼形态,监测血流动力学,生化变化,胆汁质量,行同位素及病理等检查以了解移植物功能。结果:手术当天死亡3例,存活3-180d,存活超过3月4例,若供肝灌注不均,植入肝复通血流颜色花斑状肿胀,提示供移植的肝功能不良,胆汁质和量的突然改变是并发症出现先兆,同位素扫描了解移植物灌流及胆道通畅情况,而系列活检对植入肝功能动态追踪及临床处理意义重大。结论:供肝质量,植入肝血流复通后移植物形态,胆汁分泌质量,同位素扫描,系列肝组织活检是监测辅助性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的远期疗效。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观察其术后远期(2.3~25.2年)一般状况、并发症。测定血清Tuftsin水平、IgM水平、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用99mTc及3DDECMRA行脾扫描了解移植脾成活及其侧枝血管的建立。结果:术后一般状况良好,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全血细胞减少均得到完全纠正,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血清Tuftsin及IgM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可作为门静脉高压症常规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99m)Tc标记的拟糖蛋白(~(99m)Tc-NGA)是一种新的肝受体显像配基。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该配基无菌无热原,无毒副作用,有较好的体内体外稳定性。10只家兔分为对照组(6只)、肝门静脉结扎组(2只)和肝坏死组(2只)。肝静态显像和肝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表明:(1)~(99m)Tc-NGA显像可提供良好的肝脏影像,(2)肝血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肝疾病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幼猪模型,观察和评价原肝与供肝的功能再生情况。方法渐进缩窄原肝门静脉,供肝肝静脉与受体肝尾叶内下腔静脉吻合。供肝植入原肝下内方。对部分受体于术后3d行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d、1周行原肝、供肝肝功能检测。结果术后10例受体幼猪存活超过1周,术后1周供肝肝静脉血酶学指标较术后3d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血氨指标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5),供肝未见萎缩,不同程度获得了再生,供肝肝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所建立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幼猪模型,供肝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为模拟和研究人类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建立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猪异位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同窝猪建立右肝下异位部分肝移植模型,从右颈浅静脉切开插管,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出量(CO)、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观察异位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门静脉开放后HR明显升高、MAP下降(P<0.01),CO轻度增加,幅度不大(P>0.05);开放腹主动脉后WAP下降(P<0.01); CVP、PAWP及MPAP等于术中各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猪异位部分肝移植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主要是在门静脉开放再灌注后HR明显升高、MAP下降。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transplantation of the liver and the pancrea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and explore the optimal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Simultaneous orthotopic liver and heterotopic pancreas-duodenum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a patient diagnosed as having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cirrhosis,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and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Immunosuppression therapy utilized prednisone, tacrolimus (FK506),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and simulect. 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 graft, serum amylase and lipase, blood glucose, and C-peptide were monitor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Insulin was withdrawn at the 6th day after operation, good liver allograft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achieved, without such complications as pancreatitis, thrombosis, and localized infections. CONCLUSION: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ith concomitant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is the indication for combined liver-pancreas transplantations, for which simultaneous orthotopic liver and heterotopic pancreas-duodenum transplantations may constitute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es as the primary choice.  相似文献   

14.
InductionofimmunetoleranceinadultrabbitsundergoingheterotopiccardiactransplantationYueXiaohui乐效辉,HouMingxiao侯明晓,YeCuifei叶萃飞,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