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增厚、变薄、皲裂及溃疡等皮肤变化为特征。其病因不明,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如局部用药、激光及微波治疗等,虽能缓解瘙痒,但欠持久,易复发,难治愈,故成为临床的一个顽症。即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外阴病变切除术)复发率亦高达50%以上,且术后外阴瘢痕挛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性生活。  相似文献   

2.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幼女外阴白色病变临床报道少,因幼女患者特殊的解剖与生理特点,更易导致外阴局部环境改变,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如成人明显,加上幼儿自身认知能力尚未健全,易被父母忽视,延误病情。恩师洪家铁教授自拟方药运用中药外治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是妇产科一大顽疾,病因不明,病程长,多种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易复发。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手术、药物、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效果欠佳且易复发。中国首创利用超声波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几年已相继在各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超声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7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局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阴白色病变组织(石蜡切片)中,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抗原决定簇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CD34)及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患者的局部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达94.7%.治疗后局部皮肤的表皮完整,真皮组织有一过性的充血、水肿,水肿的高峰期在治疗后的24~48 h,以后逐渐消退,至治疗后7~10 d恢复正常.治疗后1个月复查,外阴白色病变部位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并有色素沉着,局部表皮保持完整.聚焦超声治疗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表皮及真皮层组织结构均逐渐恢复正常,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积,真皮内的微血管明显增多,且管腔形态正常,浸润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外阴皮肤内CD34、MBP等的阳性表达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安全、有效,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瘙痒无比却又查不出什么异常,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症状却始终得不到好转,直到有一天被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此“幽默”的病名让不少患者啼笑皆非。专家却告诉大家:此营养非彼营养,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是“外阴营养不良” 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斑,是指外阴局部神经与血管营养障碍引起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常把外阴局部的皮肤与黏膜变白变粗或萎缩型疾病,统称为“外阴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6.
由于外阴白色病变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常规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因此复发率高。对外阴白色病变施行有效的治疗,成了妇科医师非常关心的问题。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外阴白色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局部病变皮肤、随意尿,29例病变组患者自身正常外阴皮肤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妇女外阴皮肤、37例正常妇女随意尿的hEGF含时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8.
外阴白色病变的新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问 :有关外阴白色病变最近有无新的治疗方法 ?答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由于目前该病的确切病因不明 ,临床治疗多用局部止痒、激素、中药或激光、波姆、微波等治疗方法 ,但均作用于皮肤浅层 ,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凡症状明显 ,经药物及局部保守治疗无效者 ,可行局部病灶切除术或外阴单纯切除术 ,但这种手术对年轻患者是残酷的。切除范围既要基本达到止痒的效果 ,又需要不明显影响性功能。而手术往往会引起外阴瘢痕挛缩、变形 ,严重影响性心理和性生活 ,且手术后的复发率高达 5 0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臭氧水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ED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收治的NEDV患者78例(其中鳞状上皮增生36例、硬化性苔癣28例和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增生14例)应用臭氧水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NEDV 3种病理类型患者外阴瘙痒、皮肤黏膜色素改变及皮肤弹性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外阴白变区面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7.2% (68/78),其中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及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增生有效率分别为94.4%、85.7%、71.4%.治疗NEDV总有效率为85.9%,复发率为7.5%.结论:臭氧水为临床治疗NEDV提供一种有效、无损伤的新方法、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常见的外阴慢性炎症性非瘤样皮肤病变。本病以外阴及肛周的皮肤和黏膜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呈慢性进展伴反复发作。不及时规范的治疗可导致外阴萎缩、粘连、瘢痕形成,甚至外阴丧失正常解剖及功能,局部发生癌变的风险亦有所升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1.
CD34、VEGF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川  李广太  付玉静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0):750-752,I0002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血管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CD34和VEGF在37例外阴白色病变(包括SH22例,LS10例,混合型5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11例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外阴白色病变组MVD值显著低于正常外阴皮肤组(P<0.05)且LS组MVD值也低于SH组(P<0.05);VEGF表达阳性率在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与外阴白色病变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LS、SH组中VEGF表达阳性者的病程与阴性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血管存在着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数目的减少,其中LS组患者血管减少最显著,提示血管的异常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初步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共76例,采用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局部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阴道镜检查方法观察体征的变化。结果 聚焦超声治疗后平均随访28.3个月(24~60个月),有39例患者治愈(27例为鳞状上皮增生型,12例为硬化性苔癣型),总治愈率为51%(39/76),总有效率达95%(72/76),累计复发率为36%(26/72)。对复发病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再次聚焦超声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8例复发后再治疗患者中,6例完全恢复正常,12例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76例患者中,4例(2例鳞状上皮增生型,2例硬化性苔癣型)于治疗后2~4h出现治疗区皮肤少量水疱,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另有2例(1例鳞状上皮增生型,1例硬化性苔癣型)在治疗后2周出现治疗区局部皮肤浅表溃疡,经抗炎、对症及促表皮生长等治疗3周后痊愈。76例患者经24~60个月的临床观察未发现有远期并发症。不同的麻醉方式及不同的病理类型对聚焦超声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越短、年龄越小,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效果越好。结论 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9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的941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98例(占52.9%),硬化性苔癣型342例(占36.4%),硬化性苔癣伴增生(混合)型101例(占10.7%)。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8岁。平均病程为6.2年(3个月~45年),于治疗后6、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 941例患者中90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临床治愈434例(占48.2%),有效420例(占46.7%),无效46例(占5.1%),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94.9%。治疗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3.7%。治疗后12个月有101例患者再次出现明显的外阴瘙痒症状(占11.2%),再次给予聚焦超声治疗,其中90例达到临床有效。90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阴道周围组织(尿道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但有50例患者(5.6%)在治疗中及1周后出现皮肤水泡及局部浅表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愈合。结论 聚焦超声是当前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外阴白色病变的传统保守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其病变部位皮肤和粘膜多呈白色而得名。它包括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以往称外阴增生性营养不良 )、外阴硬化性苔癣 (以往称萎缩性营养不良 )以及前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性外阴白色病变 ,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外科治疗及传统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局部病灶切除或单纯外阴切除以及激光治疗。既往 ,多主张采用单纯外阴切除或局部病灶切除以缓解症状和防止癌变 ,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该方法存在较多弊端 :①术后复发率高 ,可达 5 0…  相似文献   

15.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类型更类似于黏膜黑色素瘤,其治疗方案基于皮肤黑色素瘤,但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其预后更差.在手术治疗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不容忽视,但活检后是否立即行淋巴结清扫术尚不明确.目前外阴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仍遵循皮肤黑色素瘤辅助治疗手段.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可能会在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女性外阴炎性疾病(单纯外阴瘙痒症和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高强度超声治疗仪对142例单纯外阴瘙痒症、267例不同病理类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41例硬化苔藓和126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规范了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判别标准。结果本方法对单纯外阴瘙痒症组两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4%;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4次治疗后,病变区皮肤面积由(14.26±4.79)cm2减少至(3.83±2.0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硬化苔藓型明显有效率为94.8%,对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患者明显有效率为92.0%。结论本组显示HIFU可使瘙痒症状显著减轻,外阴白色病变面积逐渐减少,并具有简便、无痛和安全无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外阴白色病变 6 0例 ,随机分为 :超声治疗组 30例 ,微波治疗对照组 30例。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和组织学变化。结果 :超声治疗组 30例患者的外阴瘙痒症状基本消失 ,患处上皮不同程度地恢复正常 ,显效率达 90 %。不同的病理类型间疗效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用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和病理评价(附60例报告)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对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研究 ,评价其疗效。方法 :治疗对象均为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 ,共 80例。随机分为 :超声治疗组 6 0例和光谱治疗对照组 2 0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 ,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及病理组织结构变化 ,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超声治疗后 ,患者的瘙痒症状基本缓解甚至可以完全消失 ,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可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率达 95 %。超声治疗前后的病理对比研究发现 :超声治疗后表皮及真皮层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正常 ,基底层色素细胞沉积。结论 :超声是目前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外阴癌(carcinoma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还包括转移性癌。外阴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是因为75岁及以上老龄妇女外阴癌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外阴的硬化苔藓病变等非肿瘤性上皮病变和高龄导致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有关,并且50岁以上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的外阴癌,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外阴浸润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沈阳市妇婴医院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值为10.10,在VIN组织中MVD值为32.70,两者与正常皮肤(N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VSH)组织中MVD值为22.84,3种病变中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VD在VLS真皮中表达较NS、VSH和VIN低,提示VLS组织存在真皮微循环障碍。在VIN中MVD值较VSH高,提示MVD增加加速了异型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