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颈椎手术前方入路 ,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 ,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观察 12 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 15例 ,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 :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 ,沟中点深为 1.6~ 4.9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 19.0~42 .7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 2 5 .9~ 44.7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 1.5~ 3 .9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 ,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 :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 ,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2.
骶骨上关节突和外侧沟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60个骶骨的上关节突外侧沟作了观察,以它和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的关系分成四型。其中Ⅰ型(钩绕型)占26.2%.对上关节突关节面的位置、形态和不对称性作了统计;并在15侧尸体上观察了我五腰神经后内侧支的走行特点。指出第五腰神经后内侧支在Ⅰ型外侧沟中有可能被第五腰椎下关节突压榨引起腰骶部疼痛。  相似文献   

3.
颈椎椎弓根的形态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颈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和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采用测量方法对20例成人骨骼的颈2至胸1的椎弓根及其相关结构作了观测。椎弓根高为6.4±1.1-9.1±1.3mm,其厚为3.6±1.8-7.2±1.3mm,长为9.6±1.4-15.1±1.2mm.。根体长为25±1.1-30±1.9mm,椎弓根内倾角为26.2°±6.0°-46.0°±3.5°,体根柱角为90.7°±2.3°-105.6°±4.6°,PS值为0.5±0.4mm-4.4±1.2mm,PM值为0.8±0.2-7.4±1.2mm。颈椎弓根螺钉的直径以3.0mm以内较安全,其长度不宜短于15.1±1.2mm,不宜长于29.1±1.4mm,颈椎弓根入钉是位于关节突柱背面,可根据纵向的上关节突关节面最低点下方距离(PS值)和横向上关节突柱外缘内侧距离(PM值),在胸1此值为椎板外缘外侧距离)来确定,螺钉置入方向通过水平面上的内倾角和矢状面上的体根柱角确定。  相似文献   

4.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颈交感神经干(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s, CST)与颈筋膜的解剖关系,为颈椎前外侧手术入路中避免CST损伤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42具,标本分为两组,第1组30具,观察CST与椎前筋膜浅层(Alar筋膜)的位置关系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在第2组12具,观察CST与颈动脉鞘关系。 结果 在第1组中,CST在第7颈椎椎体水平距离椎体中线的距离最小,约20 mm,所有标本中CST在第7颈椎椎体以上均紧密黏贴于Alar筋膜后面,有的甚至可视为被颈筋膜浅层包裹,不易与Alar筋膜钝性分离,当Alar筋膜被向外侧牵开时CST被一并牵开。在第2组中,所有标本中CST均紧贴于颈动脉鞘后面。 结论 CST紧贴于椎前筋膜深面,可随Alar筋膜被自然牵开,在颈椎前外侧入路的手术中不需要辨认、分离CST,仅通过牵开颈筋膜浅层即可对CST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及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6 0侧成尸下肢标本 ,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1)股外侧皮神经干 80 %斜跨切口线下部 ;第一分支阔筋膜浅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6 .2± 2 .5 )cm ,主干阔筋膜深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1.6± 1.2 )cm ,此段主干位于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 ,周围充满脂肪组织。 (2 )股直肌直头呈圆柱形 ,其前内侧是股三角 ,后外侧是髋关节囊 ,仅遮挡髋关节囊前内侧 1 6部分。 (3)股神经股外侧肌支从前内上行向下外斜跨切口延长线 ,分数支入股外侧肌 ,其最上支与切口延长线交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12 .4± 2 .6 )cm ,结论 :(1)此入路浅层分离时应先在髂前上棘下 5 .0cm以内的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脂肪组织中寻找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然后再分离切口下部浅筋膜。 (2 )在深层分离时应沿股直肌直头外侧深入至髋关节囊 ,切匆误入其前内侧的股三角。股直肌直头如果没有挛缩 ,可不必切断 ,以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3)切口如需向下延长时 ,不宜超过髂前上棘下 9.0cm ;如果必须再延长应向外侧偏斜 ,以免伤及股神经股外侧肌支。  相似文献   

7.
颈椎钩突形态特点及其在前外侧入路减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钩突的大小,为钩突切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50套颈椎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量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及即其出现率、形态和解剖关系。 方法 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0例,解剖膝关节前外侧区域,分离前外侧韧带,观察其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并测量膝关节屈曲90°时其长度,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以及厚度。 结果 膝关节屈曲90°时,前外侧韧带的长度为(38.04±6.14)mm,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为(5.39±2.80)mm,厚度为(0.93±0.52)mm。 结论 前外侧韧带作为膝关节前外侧一个独特的、确切存在的韧带,对维持人体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岬沟及岬骨管在鼓室神经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100个成人颅骨的200侧鼓室进行观察。结果:大部分标本均存在岬沟,以1条者多见,占89.0%,2条者11.0%。岬骨管可分为隆凸型及隐型两类,以岬下部多见,岬表可有岬窦存在。鼓室小管上口可位于岬下缘圆窗后下鼓室内的任何部位,下口多位于岩下窝,也可位于颈静脉窝及颈动脉管内。结论:岬沟及岬鼓管等结构可作为鼓室神经切除时寻找鼓室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颈椎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 32 ) 12 0侧颈椎 ,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 ,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 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颈 3至颈 6均逐渐增大 ,其平均值分别为 4 5± 1 2mm和4 3± 1 2mm ;② 3到 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 ,平均值为 2 9± 1 0mm ;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 ,颈 5最小 (1∶1 5 4 ) ,颈 4次之 (1∶1 6 7) ,颈 3最大 (1∶1 75 )。结论 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 ,下颈段 (5、6 )颈神经受累机率可能大于上颈段 (3、4 )。  相似文献   

11.
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为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固定成人尸体上,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入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自颈外动脉不同高度发出,其中舌动脉与舌下神经;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内支伴行关系有三种: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外支伴行关系有二种。结论: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可处理颈上部3个颈椎病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 5 0例成人干燥颈椎的脊神经沟及相关数据 ,应用foxpro 5 .0建立数据库 ,EPI软件单因素分析。结果 ①在脊神经沟中部 ,第七脊神经前支最不易受横突孔影响。②外口沟深值两侧均以第 5、6颈椎大 ,两侧均以第 3、4和 7颈椎相对小。③脊神经沟内口、中部和外口均为脊神经易受损伤处。结论 脊神经沟的内口、中部、外口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髌骨半脱位致髌骨外侧软骨面压力过高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对50侧膝关节标本股外侧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外侧髁的接触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股外侧肌腱内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光滑面。其周围有滑膜皱襞附着,其长2.1±0.9(1.0~5.4)cm,宽1.3±0.4(0.7~2.4)cm,与髌上囊以皱襞相隔。在屈曲90°时与股骨外侧髁边缘相接触,接触处为光滑的骨软骨结构约1.0cm×0.8cm大小。摸拟髌骨半脱位时,整个股四头肌腱外移,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不能接触。结论:①在正常情况下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存在着接触,这可能是缓解髌骨外侧关节软骨面压力的正常接触;②当髌骨半脱位时,该接触减小或消失,可能是髌骨半脱位时外侧面压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股外侧肌腱与肌骨外侧髁接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髌骨半脱位致髌骨侧软骨面压力过度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对50侧膝关节标本股外侧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外侧髁的接触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股外侧肌腱内面呈随机圆形或圆形光滑面。其周围有滑膜皱襞附着,其长2.1±0.9(1。0-5。4cm),宽1.3±0.4(0.8-2.4)cm,与髌上囊以皱襞相隔。在屈曲90°时与肌骨外侧髁边缘相接触,接触处为光滑的骨软骨结构约1.0cm*0.8cm大小。模拟髌骨半脱  相似文献   

15.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o repair and reconstruct the joint capsule and surrounding ligaments is one of effective methods against displacement and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recent years, antero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little is reported on the 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and iliofemoral ligamen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and iliofemoral ligaments, thereby providing anatomic evidence for selecting and optimizing the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Thirty adult cadaver hips fixed with formalin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and the iliofemoral ligaments were dissected and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nine parts.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each part and the average height and width of each section were measured.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was observed by its beginning and ending, course, branch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wa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the iliofemoral ligaments to form a complex. The thickness of the capsule was varied. The thinnest parts of the complex were BI and BII.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height and width of each section were different. The joint capsule originating from the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and acetabulum was divided into three branches and fixed on the intertrochanteric lin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erolateral hip joint capsule and iliofemoral ligaments may make for the approach selec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7.
颈椎椎间孔与脊神经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对30例成年男性颈椎颈2到胸1间的348个椎间孔和相应神经根形态位置进行了观察,对其径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椎间孔平均值:前后径5.17±0.81mm,上下径为7.58±1.15mm。神经根平均值:前后径为4.01±0.65mm,上下径为5.60±0.93mm。颈4到颈7间榷间孔与相应神经根之间的间隙较小。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窦口的形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指导鼻内窥镜下功能性上颌窦手术。方法:对60个头部标本(男34,女26)120侧进行了上颌窦口及其毗邻结构的观察测量。结果:上颌窦鼻通道的鼻开口口径为平均3.8mm,上颌窦通道长度为5.6mm,鼻内开口到前鼻棘连线与鼻底平面夹角为45.2°,前鼻棘至鼻内开口的距离为37.0mm,下鼻甲前端至鼻内开口距离为19.5mm,中鼻甲前端至鼻内开口距离为14.6mm。结论:上颌窦窦口为管状通道,该处的病变可以导致窦腔炎症,可以进行内窥镜下窦口扩大术,术中应避免损伤眼眶及鼻泪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国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解剖43例踝关节标本,观察并记录外侧韧带的分束、走行、起止点及附着部位的纤维联系。 结果 所有标本都解剖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根据ATFL分束数目,将其定义为Ⅰ型(单束)、Ⅱ型(双束)和Ⅲ型(三束),各占27.9%、65.1%和7%。根据ATFL和CFL纤维在腓骨止点部位的浅-深层关系,分为浅表型(8例,18.6%)、平行型(19例,44.2%)、深层型(9例,20.9%)和混合型(7例,16.3%);根据其上-下关系,分为完全型(5例,9.3%)、上部型(15例,34.9%)和下部型(24例,55.8%)。同时,在7例标本中发现了复合体结构,占总数的16.3%。 外侧距跟韧带存在于46.5%的标本中:A型(25.6%);B型(20.9%);余下23例(53.5%)为C型。 结论 踝关节外侧韧带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变异性。形态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可为更深入地探讨各韧带的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