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区垸内钉螺面积的不断增加,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涵闸引水灌溉,使垸外钉螺随水流进入垸内孳生、扩散。为给防制涵闸进螺改造涵闸提供理论依据,1990年11月我们对洞庭湖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泊、河道(洪道)、江滩上的防洪大堤涵闸内外的螺情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 调查内容与方法1.1 资料收集.以县(市、区、农场)为单位,查阅和收集当地历年来防洪大堤上的涵闸类型等有关资料及涵闸内外螺情资料。1.2 现场查螺.涵闸外口周围300m范围内,涵闸内进水渠道两侧(在常年水位线上下1m处)500m范围内,采用环境抽样法查螺。1.3 涵闸分类.按功能分为3类:排水涵闸:即把  相似文献   

2.
安乡县地处洞庭湖西北部,长江水系的淞滋河中支、东支,藕池河西支,虎渡河及澧水流经境内,将全县分割成安凝、安保、安造、安昌、安化5个大垸。沿堤建有排灌涵闸194座。涵闸引洪灌溉可随洪水带大量的钉螺入垸内,并沿着水系自行扩散,致使垸内钉螺面积迅速扩大,血吸虫病疫情日趋严重。1988年5月我们对该县涵闸扩散钉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 调查方法我们和县血防办预防队一道制订统一调查标准和表格,结合查阅历史资料,逐座涵闸进行现场调查。凡是灌溉或排灌兼用型涵闸其外或上游为有螺洲滩,在其内相通的沟渠1000m内发现有钉螺分布的,确定为己造成钉螺扩散的涵闸;1000m以内未发现钉螺分布,即确定为能扩散钉螺尚未造成扩散事实的涵闸。  相似文献   

3.
湖沼地区,主要指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波阳湖、太湖等地区。湖沼地区按地形可分为湖汊、洲滩、垸(读音同“院”,湖南、湖北省在湖泊地带挡水用的堤圩)内三个类型。湖汊与洲滩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冬季枯水位线及夏季洪水位线之间的一定高程的芦、草滩范围内。在一年中被水淹2~4个月的滩地,钉螺密度较高,与有螺滩地相连的河沟、塘、废田也常有螺。水淹在8个月以上以及洪水淹不到的地带,一般无螺。垸内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其内湖边、荒地、沟渠和田边。湖沼地区有螺面积宽广,约占全国有螺面积90%,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湖沼地区洲垸型疫区血吸虫病的防制对策,1985~1992年在安福乡南阳村采用单一人畜同步化疗进行了8年纵向观察,结果如下。1 试点概况.该点位于安乡县西北部,淞滋河中支中下游以东,属湖沼型洲垸型封闭型疫区,临村堤长2km,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249户,1028人,呈线型沿大堤100m内居住,有耕地面积157万m~2,其中旱地74万m~2,水田83万m~2。1970年基本消灭境内钉螺。1984年发现垸内2条抗旱渠有钉螺分布,面积3.33万m~2,活螺平均密度0.003只/0.11m~2,无阳性钉螺。垸外湖洲面积39.73万m~2,由宽5m深2m常年积水打挖带与大堤自然隔开,洲面高程33~36m(吴淞),受一级水位影响,全洲水淹日数8年在31  相似文献   

5.
江洲乡小渡口村秋渍后,垸内钉螺扩散的主要原因是渍水对钉螺的扩散起了桥梁作用;扩散的方向、距离与垸内地形环境及渍水的水流动力学有关;扩散的面积与钉螺密度与雨水持续时间及水渍日数呈正相关。提出了垸内螺情监测中的查螺范围和查螺季节及渍水对沟坡钉螺双梯形构成。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湖沼型疫区防制血吸虫病的对策,1983~1991年我们在五一村进行了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试点研究,结果如下。1 概况五一村位于汉寿县东北部,沅、澧水汇合处的目平湖西岸。该村与钉螺面积4900亩的牧牛坪及安福障湖洲仅一堤之隔。堤外淤洲均有钉螺分布,高程29.0~32.0m(吴淞)。全村6个村民小组,1,2,5,6组沿江堤100m内居住,3组、4组距江堤800m以外。总人口1149人,耕地面积227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部分村民经常下湖捕鱼、捞虾、打湖草。该村化疗前村民患病率为33.29%,耕牛感染率为22.45%,垸外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113只/0.11m~2,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洲垸型混合开放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涵闸防螺设施的防螺效果,我们根据室内钉螺饲养的食性,于1991年6月在西湖农场三角堤电排垸内的防螺设施内,前后两次采用牛奶葡萄糖浸布进行了诱螺观察,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牛奶葡萄糖浸布.口服葡萄糖粉、全脂乳粉、清水,按1:2:30的比例调匀,配成牛奶葡萄糖溶液。然后将普通医用纱布浸入溶液内,以充分浸透为度。1.2 幼螺.室内人工繁殖,螺旋4~5旋。1.3 防螺设施.防螺设施分为4部分,即引水涵管、导洪渠、钉螺过滤沉淀池、缓流滞螺池。诱螺观察选在导洪渠和钉螺过滤沉淀池内进行。导洪渠上接引水涵管出口,且呈倒梯形,底宽5.59m,面宽  相似文献   

8.
我省江湖沿岸的多数流行区,目前尚无法完全消灭钉螺,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来逐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为了科学地制定防制对策,我们研制了“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咨询系统”,可以在IBM-286型计算机上快速模拟流行区的疫情,预测防治措施的效果,比较多种组合方案,为选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目标和相应措施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方法。本文以一个中等程度疫情的流行村为代表进行了模似研究,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 代表村的疫情特征.洲垸型疫区,垸内无螺,湖洲易感地带宽1000m,活螺平均密度5.1只/0.11m~2,易感地带高程海拔28.0~30.0m(吴淞),查水位资料该地常年易感水位有123天/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最佳防制对策,我们选择了汉寿县五一村为试点,1983~1989年采取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的措施,压缩了病情。但居民感染率仍维持在6.64%~15.03%。为了进一步控制感染,1990~1992年在扩大化疗的基础上结合改水,居民感染率大幅度下降。1 试区概况五一村位于沅水尾闾目平湖西岸,垸外大片有螺湖洲与试区一堤之隔,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其中4个组沿江堤一线居住,另外2个组距江堤800m外(二线)居住。全村总人口1103人,耕地面积247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沿堤居民下湖从事捕鱼捞虾等副业和日常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扩大化疗前居民感染率33.29%,耕牛感染率22.45%,垸外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0.
我省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洲滩,洲垸两类亚型地区,存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其阳性钉螺分布集中在距堤脚(包括矮堤)、山脚或居民点一定范围内,本观察以100m或300m内居多。此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乃是传染源的活动在这些范围内居多之故。洞庭湖涨水季节水上流动渔、船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40%以上,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1.
汉寿县目坪湖西滨的洲垸型疫区五一村,1957年已基本消灭了垸内钉螺,但垸外洲滩冬陆夏水,仍为有螺地带。居民约2/3人口沿江堤居住,总人口1058人,以种植水稻为主,约85%的人口因生产生活与疫水接触。 1983年起,对该村实行以化疗为主防制血吸虫病,进行人畜同步治疗,连续观察了两年。 治疗对象及方法: 病人:对粪检阳性或血清免疫试验阳性、频繁接触疫水的船、渔、樵、牧民及护堤员;有疫水接触史,虽粪检阴性而有腹泻、血便或/及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疾病者。两年中分别采用吡 酮(按成人60mg/kg,儿童70m/kg二日疗法和成人40mg/kg儿童50mg/kg顿服)治疗,受治率各年分别为74.55%和43.08%。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凌家滩地区急性血吸虫病发病规律,现将该地1986~1989年的螺情、水情及人群入湖活动情况作一简要分析。1 螺情.1986~1989年,该外洲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逐年上升,阳性螺框出现率,阳性螺平均密度前3年分别为0.19,0.48,0.74/0.11m~2,和0.003,0.008,0.01/0.11m~2,呈上升趋势.但1989年阳性螺框出现率为0.45,比1988年下降39.19%;阳性螺平均密度为0.06,比1988年下降40.0%;钉螺阳性率为0.25,比1988年下降50.98%(附表)。附表.凌家滩外洲1986~1989年钉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调整中心村血吸虫病防制对策后,打破了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连续5年徘徊在15%左右的局面。居民感染率下降了70%以上,已无新感染和急性感染发生。垸内已无活螺孳生。垸外水体感染性也明显降低。表明1992年实施的封闭涵闸扩大化疗等防制措施,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钉螺的扩散是当前血防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省大量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钉螺不仅局部扩散严重,而且还有远距离的成群扩散,尤其是江、河、湖滩(俗称“三滩”)的芦苇地区,是钉螺扩散的源头,造成许多新淤洲滩形成有螺区,并使一些已经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疫情回升。一、钉螺是怎样扩散的? 钉螺属腮螺类,水陆两栖,其扩散的方式很多,可归纳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类,但主要是借助其它力量被动扩散。 1.钉螺自身仰游水面随水扩散:洪水期,水下钉螺(尤其是幼螺)顺植物向上爬漂浮于水面,随水漂  相似文献   

15.
1 疫区概况.汉寿县罐头咀乡捕捞村是洞庭湖西滨的专业养鱼村。村内沟渠纵横交错,贯穿75个大小鱼池、堰塘,自1976年以来垸内未发现过钉螺。全村95户,376人,分布在4个作业组,该村虽与垸外有螺洲滩一水之隔,但居民主要从事垸内养殖,故血吸虫病患病率极低。1990年9月该村在15天内发生16例急性血吸虫病人。2 急性血吸虫病例临床资料.16例病人均否认有垸外疫水接触史,但暑假期间(7~8月)曾在本村一口(20m×15m)未养鱼的堰塘内游泳;尼龙筛集卵法镜检粪便均发现血吸虫卵;体温皆38℃以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为0.15~0.60;肝左叶肿大或压痛。能排除其他疾病。经当地或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确诊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渔船船舱携带钉螺的情况,1991年7月,我们对东洞庭湖鹿角镇沿湖一带的渔船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 方法1.1 随机抽样50条小型渔船,载重1~3T,船舱面积3.5~6m~2,平均为4.4m~2。渔船每天到湖洲作业2~5小时,以取网捕鱼为主。调查时洞庭湖水位为32.3~33.7m(吴淞)。1.2 清洗船舱后的渔船27条,正常作业1天后进行查螺,连续调查3天,了解钉螺的来源,并调查渔网、竹竿等带螺情况。2 结果2.150条渔船全部找到钉螺,共拾钉螺4900(17~572)只,船平均钉螺98只,钉螺平均密度为2.45只/0.11m~2。钉螺均为活螺,以幼螺为主,全部解剖未发现阳性钉螺。  相似文献   

17.
临澧县原有钉螺面积3068667m~2,分布于8个乡(镇)。1970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90年春季钉螺面积又回升到587333m~2,分布于5个乡(镇)。为了摸清基本消灭地区螺情回升的原因。我们于1990年秋季对位于该县中部、澧水下游北岸的合口镇进行了一次螺情调查。1 调查方法1.1 查阅全镇历史螺情资料,并逐村访问干部、群众,了解历史有螺地点和现在可疑有螺地带,结合现有园田化沟渠,绘制出查螺图、明确查螺范围、地点。1.2 沟渠、堰塘每5m查1框,特殊环境增加查螺框数,草滩、溪流采用5m设框设线;个别复杂地形进行全面搜查。各种方法查获的钉螺分框装袋,带回  相似文献   

18.
1985~1987年,在洞庭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用矮埂蓄水养蚌育珠生态灭螺方法,使矮围内连续蓄水11~22个月,钉螺100%死亡,活螺及螺卵密度下降到0;哨鼠感染率由100%下降到0,可消除易感地带的感染性。围内水域生物学状况及化学性质有利于珠蚌养殖,为开发利用湖洲找到了新的生产途径。灭螺与生产相结合,解决了矮埂蓄水灭螺工程的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9.
西湖镇属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1954年12月首次在该地发现活钉螺,最高密度达102只/0.11m~2,1958年底垸内查不到活螺,1959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螺情监测欠详,导致部分地区的残存钉螺再次孳生。1983年,省、地联合调查组及本站业务人员在该镇内先后发现有螺单元9处,面积21.3万m~2,钉螺密度最高为13只/0.11m~2,我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再次在较短时间内消灭了钉螺。1 灭螺方法1.1 土埋灭螺.选择镇区人口密度高、人员接触疫水机会较多的有螺单元,以先铲草药杀灭螺后,再取无螺土填平进行土埋灭螺,有的在填平土上建房屋,达到彻底消灭钉螺,此法灭螺处理4处,面积为4.49万m~2。1.2 开新填旧、清淤灭螺.血防专业人员根据螺情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时调整防治实施对策,达到1999年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我们于1992年4~9月,以1989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为基线信息,选择均安村为疾病监测点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基本情况.该村位于茅草街镇北7km处,与沱江河一堤相隔,垸内7个村民组,1966年发现钉螺1处,面积4亩,经多次药杀于1971年消灭,至今未发现钉螺;自1970年开始逐年淤积形成垸外河洲,至1984年演变成有螺洲滩。1989年人群感染率8.4%,人群平均感染度算术EPG5.8,急性感染4人,耕牛感染率10.1%,平均EPG0.18,活螺平均密度1.4只/0.11m~2,钉螺感染率0.35%,感染螺平均密度0.005只/0.11m~2,属典型的血吸虫病湖沼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