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治疗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DN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管、肾小球聚集最终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 其发生、发展与ECM合成降解失衡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平衡是ECM降解过程中主要调节因素.抑制ECM合成、分泌,促进其降解从而治疗DN的药物研究日益增多,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RI)即他汀类药物(statin)就是其中关注的热点.现将MMP-2/TIMPs与糖尿病肾病HRI治疗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杜俊文  吴韬  南国珍  苏胜偶 《临床荟萃》2007,22(11):793-79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参与DN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本实验通过检测TGF-β1,血小板源性生  相似文献   

3.
丹参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IV型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丹参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 ET-1 )、IV型胶原 ( CIV)的影响。方法将 6 6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 ( 3 6例 )和常规治疗组 ( 3 0例 ) ,另选 2 1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常规治疗组给糖尿病饮食 ,正规皮下注射胰岛素 ;而丹参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 2 0 ml静滴 ,每日 1次 ,于治疗 4周后测定血糖 ( FBS) ,糖化血红蛋白 ( Hb AIC)、ET-1、CIV和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 UAER)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 ET-1、CIV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 P<0 .0 1 ) ;随着血糖的控制 ,ET-1、CIV和 2 4小时 U AER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 ,丹参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 P<0 .0 5 )。结论血浆 ET-1、CIV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丹参可抑制 ET-1产生和 CIV的合成 ,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肾脏肥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沉积。DN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正在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DN)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细胞外基质(ECM)堆积是DN病理损害的关键,ECM降解及合成失调是肾小球硬化发生重要因素。DN发病机理复杂,近年来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许多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N)是引起终末期肾病最主要原因之一。但引起DN发生及发展的具体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明确。DN的早期病理改变是系膜区扩张,主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和系膜细胞增生所致;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也在早期可见,主要是由于ECM代谢失衡。由于在正常肾脏ECM重构中系膜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治疗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DN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管、肾小球聚集最终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发生、发展与ECM合成降解失衡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平衡是ECM降解过程中主要调节因素。抑制ECM合成、分泌,促进其降解从而治疗DN的药物研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积聚、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和肥大、肾小球足细胞功能障碍等是DN的主要病变特点。随着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调查发现DN已成为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支艳俊  史丽萍  周艳茹 《临床荟萃》2009,24(23):2112-21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蛋白尿。研究发现DN的主要病理改变过程为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但是DN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它受各种细胞因子、蛋白酶及抑制因子的调控。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合成及沉积和ECM降解受到抑制是肾小球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ECM积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ECM合成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一直被认为是肾小球疾病,故肾小球硬化症成为DN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对DN的研究多着重其肾小球的病变,而忽略肾小管间质病变。近年研究表明,肾小球疾病包括一些经典肾小球疾病均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甚至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先于肾小球的损害[1,2]。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肾小管间质病变起着比肾小球病变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决定着肾脏疾病的预后转归[3,4]。尿α1-微球蛋白(α1-MG)是近年被认为是反映肾小管间质功能敏感和特异的指标[5,6]。我们对128例糖尿病(DM)尿α1-MG进行测定,探讨其在DN小管间质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1 …  相似文献   

11.
尿α1-微球蛋白测定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小管间质损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一直被认为是肾小球疾病,故肾小球硬化症成为DN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对DN的研究多着重其肾小球的病变,而忽略肾小管间质病变。近年研究表明,肾小球疾病包括一些经典肾小球疾病均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甚至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先于肾小球的损害[1,2]。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肾小管间质病变起着比肾小球病变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决定着肾脏疾病的预后转归[3,4]。尿α1-微球蛋白(α1-MG)是近年被认为是反映肾小管间质功能敏感和特异的指标[5,6]。我们对128例糖尿病(DM)尿α1-MG进行测定,探讨其在DN小管间质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由于胰岛素的应用使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死率显著下降 ,DN逐渐成为主要死因。在我国 ,DN在胰岛素依赖性及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中的发病率分别为 30 %~4 0 %与 15 %~ 2 0 %。在西方国家 ,糖尿病已是终未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重要病因。 WHO预测2 1世纪 DN将在发展中国家流行 ,因此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简要综述其研究的最新进展。1  DN的病理改变DN早期肾小球高灌注 ,肾小球肥大 ,系膜区扩张 ,基底膜增厚 ,晚期…  相似文献   

13.
钟成福  刘旭阳  周雪  张志华  刘佳 《临床荟萃》2010,25(10):898-9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统计DN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0%~40%,目前在很多国家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DN又称为肾小球硬化症,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间质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最终出现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尿蛋白是DN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研究采用小剂量螺内酯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N患者,以观察其在防治早期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伟民  徐魁 《临床荟萃》2004,19(23):1362-1363
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D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国外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它可通过引起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系膜细胞肥大、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等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它被认为是高糖环境或糖尿病状态下多种生理生化改变导致DN的最后的共同的中介物质.对DN等微血管病变具有多样及网络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诊治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萍  陈万清 《临床荟萃》1996,11(19):870-872
糖尿病患者以肾小球高滤过开始,经微白蛋白尿和蛋白尿至终末期肾病(ESRD)需数年至数十年,如能早期诊治,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DN)的预后,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来说极为重要。本文重点对DN的早期诊治作一浅述。 1 定义 糖尿病肾病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两大类,前者包括肾孟肾炎如肾乳头坏死;后者则包括肾小球硬化和肾动脉硬化,结节性硬化和出球小动脉硬化是糖尿病的特征性改变。我们平常所说的糖尿病肾病,主要就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底膜样物质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硬化。 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毅  冯烈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457-2459
目的:观察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制成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12周后观察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的影响,观察血、尿内皮素-1(ET-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黄芪可降低糖尿病大鼠Ccr、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尿ET-1、TGF-β1水平.结论:黄芪可延缓糖尿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此作用可能与黄芪降低ET-1、TGF-β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中药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方法。方法右侧肾切除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肾病模型。随机分为肾切除对照组(NC组)、氯沙坦治疗组(DN1组)、川芎嗪与氯沙坦联合治疗组(DN2组)、安慰剂治疗对照组(DN组)。分别应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血浆和肾皮质TGF-β1蛋白表达。结果 NC组血浆及肾小球TGF-β1蛋白低表达,各治疗组血浆及肾小球TGF-β1蛋白高表达;DN1组较DN组血浆及肾小球TGF-β1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DN2组较DN1组血浆及TGF-β1蛋白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浆及肾脏中TGF-β1明显升高,氯沙坦可下调其表达;川芎嗪与氯沙坦联合干预对其表达的下调作用更明显,提示川芎嗪与氯沙坦联合应用可能更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合并症,其早期临床标志物是微量白蛋白尿,而蛋白尿的产生与足突裂孔蛋白nephrin表达异常有关,足细胞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有研究表明:Nephrin是由肾小球足细胞表达,定位于肾小球裂孔膜上的跨膜蛋白,其参与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DN)不同分期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蛋白定量将42例DN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早期DN组和临床期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0例;检测其血浆ADM、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尿α1-微球蛋白(α1-MG)及血尿β2-MG的水平,分析其与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及其在DN早期高滤过中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浆ADM水平随DN进展而逐渐上升(P〈0.01);DN早期肌酐清除率升高,血ADM和NO均与肌酐清除率成正相关;血ET-1水平降低。血ADM与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MG及尿β2-MG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肾脏血流动力学紊乱中,ADM可能通过NO介导舒血管效应,同时ET-1水平降低,共同参与肾小球高滤过的发生;此外,ADM可能为反映小管病变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蛋白激酶C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继发于糖尿病而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DN发生于30%~40%的糖尿病病人,以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增厚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组织学特征为由高糖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DN是内分泌科医师和肾脏病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发现蛋白激酶C(PKC)通过信号转导在DN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