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突变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45例正常肺组织(NL)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总阳性率为58.62%(39/67),鳞癌、腺癌、鳞腺癌、大细胞癌阳性率分别为57.89%(22/38)、53.33%(8/15)、66.67%(6/9)、60%(3/5),053蛋白在肺正常组织为阴性。在鳞癌、腺癌p53均主要表达于胞核,p53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肺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关。肺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p53阳性表达在生存率低于3年组和高于3年组中分别为56.76%(21/37)和28.57%(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阴性患者预后好于阳性。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肺癌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肿瘤恶性度评估 ,预测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31例肺癌组织切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 ,分为端粒酶阳性与端粒酶阴性两组 ,通过病理检查、细胞周期DNA倍体分析、PTNM分期 ,对端粒酶阳性与端粒酶阴性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31例肺癌组织切除标本中 ,有 1 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35 % (1 1 / 31 )。 1 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病例在病理分型、细胞周期DNA倍体分析、PTNM分期指标中均显示较高恶性度 ,提示预后不良。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肺癌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是提示肿瘤恶性度高、预后不良的一个有价值的综合性指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技术检测肺癌中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的表达,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认识端粒酶与肺癌发生的关系,并为应用端粒酶抑制剂控制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方法:应用PCR技术对35名肺癌患者行端粒酶活化表达检测。结果:肺癌组织30例(86%)表达阳性,癌旁组织6例(17%)表达阳性(P<0.005),Ⅰ、Ⅱ期肺癌25例(93%)表达阳性,Ⅲ、Ⅳ期肺癌5例(63%)表达阳性,两者间无差异。结论:端粒酶活化与肺癌发生过程有关,为今后寻找一条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控制肺癌的发生、进展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yclinD1和pRb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yclinD1和pRb的表达.结果: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中,有27例端粒酶活化,阳性率为84.4%.p16、CyclinD1、pRb的总异常率为90.6%(29/32),其中p16和pRb蛋白表达缺失分别为62.5%(20/32)和34.4%(11/32),CyclinD1过表达为34.4%(11/32).p16与pRb呈负相关性(P<0.01).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yclinD1和pRb总异常无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p16、CyclinD1和pRb两两之间无相关性 p16、pRb的表达组与失活组端粒酶活性值无统计学差异,CyclinD1的正常表达组和过表达组端粒酶活性值无差异 但按照p16、CyclinD1和pRb表达不同将32例标本分成八组后,分析发现p16+/pRb-/CyclinD1过表达组端粒酶活性值明显高于其它组,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p16/CyclinD1/pRb通路异常与HNSC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头颈部鳞癌中端粒酶活性与p16、CyclinD1和pRb的确切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端粒酶活性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及对其预后的判断。方法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毛刷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 ,应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 (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肺部炎症患者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患侧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53例 (88.3 % ) ,对侧端粒酶检测阳性5例 (20 % ) ;肺炎症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10.0% ) ,分别与肺癌患侧及对侧比较差异显著 (χ2=33.2,P<0.05)。定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1098 ,明显高于肺炎症组平均A值0.018(U=4.95 ,P<0.05)。Ⅰ~Ⅲa期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为0.132 ,低于Ⅲb~Ⅳ期活性水平0.173(U=1.899,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端粒酶活性水平随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增加而增加 ,可为患者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SABC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观察其5年的生存期。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分别为80.9%和59.6%,而正常组织无表达。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均与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肺癌p53蛋白表达与无p53蛋白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较低。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有关,两者均可作为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p53蛋白与肺癌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p5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术前肺癌患者及80例对照(20例肺良性病变,60例健康者)血清中的p53蛋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应60例肺癌病人的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及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对照分析二者的临床意义。结果 (1)60例肺癌患者中2例血清p53蛋白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2)60例肺癌组织中43例阳性(72%),其中包括2例血清中阳性病人。20例肺良性病变组中3例阳性(15%),正常组织中无一例性。肿瘤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1)p53蛋白检测对肺癌具有诊断价值;(2)血清中p53蛋白阳性率低于肺癌组织中阳性率,但其特异性高,血清p53蛋白检测可作为肺癌无创性诊断工具,可能成为分析p53基因突变的又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端粒酶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胃肠道肿瘤病人共51例,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常规病染色进行化疗疗效分析,并用免疫化方法检测p53及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51例患者中,有效者14例,有效率为27.45%(14/51),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74%(37/50),其活性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4;p53表达的阳性率为58.0%(29/50),端粒酶活性与化疗疗效相关,而与p53的表达无关,P=0.840。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胃肠道肿瘤中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其在胃肠道肿瘤的表达不受p53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p5 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2 .5 % (33/ 4 0 )、72 .5 % (2 9/ 4 0 ) ;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5 / 4 0 )、7.5 % (3/ 4 0 ) ,大肠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高表达和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的特性 ,有可能使端粒酶成为大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p5 3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大肠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甲状腺肿块 (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腺瘤 )中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肿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TRAP法 ) ,检测 4 0例甲状腺肿块标本 (2 5例甲状腺癌 ,15例甲状腺腺瘤 )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L1、A1肺癌细胞株和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为活性阳性和阴性的对照组。结果 在 2 5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有 2 1例发生了阳性反应 (占 84 % ) ,而 15例甲状腺腺瘤标本中仅 3例发生了阳性反应 (占 2 0 % ) ,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2 1例甲状腺癌阳性反应病例中 ,端粒酶活性反应与肿瘤的类型、病程、病情等有关 ;3例甲状腺腺瘤阳性反应病例中 ,端粒酶活性反应与腺瘤组织结构分化异常有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端粒酶常发生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中 ,并在甲状腺组织恶性变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甲状腺组织微量检测到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端粒酶和erbB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法测定56例肺癌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肺癌石蜡组织中erbB4的表达。记录56例肺癌患者5年生存情况。结果NSCLC组织中端粒酶和erbB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2/56)及89.3%(50/56)。端粒酶、erbB4表达与不表达在临床分期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5),端粒酶表达与不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结论检测端粒酶及erbB4表达有助于判断NSCLC临床特点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42例新鲜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和 35例癌旁组织 ;6 3例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同时行刷片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灌洗液 ;34例肺癌痰液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痰液。采用PCR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①新鲜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6 4.3% ( 2 7/ 42 ) ,0 % ( 0 / 35 ) ,( χ2 =34.6 1,P <0 .0 1) ;Ⅰ~Ⅱ期肺癌和Ⅲ~Ⅳ期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6 .7% ( 13/ 15 )和 77.8% ( 2 1/ 2 7) ( χ2 =0 .0 9,P >0 .0 5 ) ;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5 .8% ( 2 2 / 2 9)和 92 .3% ( 12 / 13) ,( χ2 =0 .6 9,P >0 .0 5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7.2 % ( 13/ 18)、87.5 % ( 14 / 16 )和 87.5 % ( 7/ 8) ( χ2 =0 .13,0 .0 2 ,0 .0 3,P均 >0 .0 5 )。②肺癌与非肺癌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6 .2 % ( 4 8/ 6 3)和 6 .5 % ( 2 / 31) ( χ2 =40 .6 ,P <0 .0 1)。端粒酶阳性率高于刷检( χ2 =0 .3.0 1,P >0 .0 5 ) ,高于灌洗液细胞学 ( χ2 =2 4.96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唐录英  金亦  苏祖兰  任泽肪  何丹 《广东医学》2001,22(10):900-901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检测其中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 5 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 ,其中p5 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 ( 77%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4 5 % ,P <0 0 5 ) ,p5 3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及白细胞中均为阴性 ;5 1例肺癌患者中 2 8例血白细胞DNA均未见p5 3基因突变。结论 p5 3基因在肺癌患者血白细胞DNA未见突变 ,p5 3基因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判断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17只和对照组 8只 ,实验组采用支气管灌注煤焦沥青法诱导大鼠肺癌 ,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测定大鼠肺癌及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实验组诱发出肺癌 8例 ,鳞状上皮化生 1例 ,8例肺癌中有 7例为端粒酶阳性 (87.5 % ) ,鳞状上皮化生的1例也为端粒酶阳性 ,实验组其余 8例与对照组 8例端粒酶均为阴性。有癌组与对照组和无癌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较特异地表达于肺癌组织中 ,有望成为肺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