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防御机制与认知归因特征.方法对34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疾病组)进行防御机制问卷(DSQ)、精神卫生起源归因源量表(MHLO)、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HAMD测试,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疾病组较多应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多使用退缩、解除、躯体化、否认、同一化,较少使用抱怨、幽默(P<0.05);患者常把疾病归因于外部(P<0.01),缺乏自省.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不同于正常人的防御方式和认知归因特点,适于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防御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s questionnaire,DSQ)对60例门诊及住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及60名正常人进行人格评定及防御方式评定,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的(得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躯体形式障碍组在猎奇性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在躲避伤害性维度上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奖赏依赖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成熟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维人格特征中的躲避伤害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612),奖赏依赖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350).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具有猎奇性、躲避伤害性以及依赖性等人格特征;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包括投射、抱怨、退缩、躯体化;人格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服用文拉法辛,对照组32例服用阿米替林,疗程均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项目进行评定,并于治疗第1、2、6周末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显效时间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躯体化因子评分同期间比较除治疗的第1周末外,其余各期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近,但不良反应少,显效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研究成人与统招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146名成人医学生和l58名统招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统招组除忧郁、焦虑两个因子分以外(P>0.05)其余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因子分(P<0.01);成人组除躯体.敌对两个因子分以外(P>0.05),其余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因子分(P<0.01);两组比较,躯体化、抑郁两个因子分统招组明显低于成人组(P<0.01)。结论 两组均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医学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心理状况、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其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2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定,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躯体化障碍组的TAS总分、F1因子分、F2因子分、F3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②躯体化障碍患者TAS与SCL-90的相关分析:TAS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与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分呈正相关,与焦虑因子分呈负相关(P <0.05或P<0.01);③躯体化障碍组TAS与EPQ的相关分析:躯体化障碍患者的EPQ-E与TAS的F2因子呈负相关,与F3因子分呈正相关;EPQ-N分与TAS的F1、F2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且与患者的心理症状及人格存在一定互动的关系,这为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与广泛性焦虑患者的情绪、躯体主诉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方法对3 7例躯体化障碍和 3 1例广泛性焦虑分别采用自编躯体症状主诉频数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抑郁量表 (HAMD)进行测评。结果两组HAMD总分无差异 ,躯体化障碍的认知障碍及阻滞因子分别低于和高于广泛性焦虑 (t =2 .676,P =0 .0 0 9;t =4.13 7,P =0 .0 0 1)。躯体化障碍的HAMA总分及躯体性焦虑分低于广泛性焦虑 (t =3 .773 ,P =0 .0 0 0 ;t =2 .996,P =0 .0 0 4)。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诉躯体化障碍患者较常见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躯体主诉广泛性焦虑更多。服药依从性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组疾病症状互有重叠 ,在疾病现象学上缺乏独特性和特征性的症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抗抑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志斌 《医学文选》2003,22(2):143-145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对其的疗效。方法 对100名正常人和100例FD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Zung)评分;采用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将伴有抑郁症状的FD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抗消化不良、抗抑郁治疗,疗程为6—8周,两组治疗后再行量表评分。结果 Zung量表评分显示39%的FD患者有抑郁情绪,正常人与FD患者的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消化不良控制总有效率分别是45.0%、84.2%,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D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抗抑郁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FD患者的抑郁和消化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焦虑障碍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表(SAS)、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自拟调查表对临沂市区某高中246名学生进行焦虑障碍调查。结果 焦虑障碍现患率女生为16.48%,男生为6.2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163,P<0.01);高三学生是焦虑障碍高危人群;SAS分与EPQ中N量表分(神经质)、P量表分(精神质)、L量表分(掩饰)呈显著正相关(r=0.5002,0.3481,0.2981;P<0.05)。焦虑危险因素有父亲职业、N量表分、P量表分、学校学习、生活适应性、L量表分、归因模式、升学就业忧虑、个人期望。结论 焦虑障碍与人格特征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晓英  杨超  徐唯 《新疆医学》2011,41(6):28-31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对37例双相障碍患者和31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PT(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关,与成熟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50例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一天及治疗8周后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并填写防御机制问卷(DSQ),并和50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1)强迫症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2)强迫症患者组治疗8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 强迫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系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30例(研究组)、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采用投射、潜意显现、躯体化、抱怨、退缩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心理防御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激事件、家庭功能和心理防御方式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生活事件总刺激量[(42.12±32.12)分]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负性事件刺激量[(33.96±10.26)分]、家庭有关问题[(23.14±12.58)分],工作学习中问题[(16.58±3.20)分]因子分均明高于正常组(P<0.001);(2)抑郁症组家庭环境状况中亲密度[(5.83±2.32)分]、情感表达[(5.04±2.33)分]、矛盾性[(1.37±0.19)分]、独立性[(5.00±2.00)分]、成功性[(5.29±2.07)分]等与常模组对照因子分均明显较低(P<0.05或P<0.001);(3)抑郁症组不成熟型因子分[(4.99±0.91)分],中间型防御因子分[(5.05±2.31)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成熟型因子分[(3.89±1.99)分]明显较正常组低(P<0.01)。结论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事件与抑郁症状发生有密切关系,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心理防御方式存在明显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诊治的79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标准),采用自编躯体症状清单、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躯体化障碍涉及的系统2—6个,平均(4.2±0.9)个,症状共62项,平均(12.4±6.6)项。最常见为皮肤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多伴抑郁、焦虑、敌对情绪,躯体性症状数目、躯体性症状总分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躯体焦虑因子分、精神焦虑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0.01),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无相关(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涉及的系统多,症状复杂,易被误诊,多伴抑郁、焦虑情绪,症状数目、程度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何静  张俐  袁发焕 《重庆医学》2008,37(2):144-146
目的 探索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使用SF-36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生理、社会心理一般影响因素调查表对5所医院的212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健康常模,并随年龄增加而生活质量下降;(2)在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路径中,心理健康对血透患者生活质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01,而生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66.心理健康、透析时间和年龄对生理健康有直接效应.生理健康、抑郁、血红蛋白和透析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抑郁的直接效应因素为SCL-90总分、躯体化和强迫.结论 可以通过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及其与心理防御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31例健康对照,采用瑞典大学人格量表(SSP)评估2组样本的人格特质,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2组样本的心理防御特点.结果 强迫症组瑞典大学人格量表的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应激敏感性、怨恨、兴奋性和不信任6个分量表得分[(57.14±11.54)分,(63.35±10.22)分,(66.95±10.21)分,(61.27±7.09)分,(53.93±9.04)分,(56.72±10.61)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2.06~5.10,P<0.05).强迫症组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幻想、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机制(t=3.08~6.73,P<0.01),而较少使用升华、压抑和幽默的成熟防御机制(t=-2.27~4.39,P<0.05);中间型防御方式反向形成、解除和同一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2.15~4.66,P<0.05).强迫症患者SSP除社交愿望和冷漠2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均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r=0.375~0.719,P<0.05);躯体性焦虑分量表与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r=0.378,P<0.05);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冲动性、冒险探索、怨恨、不信任、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8个分量表与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r=0.381~0.548,P<0.05),除社交愿望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均与掩饰因子分呈正相关(r=0.342~0.530,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具有神经质和攻击性人格特质;强迫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与防御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defense mechanism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patients.Methods Thirty-four OCD patients were tested with Swedish University Scales of Personality(SSP) and defensiv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 and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irty-one normal controls.Results The SSP scores of STA,PsTA,SS,E,TI and M of OCD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trols (t = 2.06 ~ 5.10, P < 0.05 ).Comparing with normal controls, OCD patients tended to use immature and intermediate mechanism such as projection, passive aggression, unconscious emerge, phantasy, withdrawl and reaction formation, but less used mature mechanism such as sublimation, suppression and humor (t = -2.27 ~ 6.73, P< 0.05 ).All subscales of SSP in OCD patients, excluding SD and D,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score of immature mechanism (r = 0.375 ~ 0.719, P < 0.05 ).The OCD patients' SSP scores of STA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ture mechanism (r = 0.378, P < 0.05 ).The OCD patients' STA, PsTA, I, AS, E, M,VTA and PhTA score of SSP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mediate mechanism (r= 0.381 ~0.548, P< 0.05 ).All subscales of SSP in OCD patients, excluding SD,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score of concealment (r =0.342 ~ 0.530, P < 0.05 ).Conclusion OCD patients have the neurotic and aggressive features of personality;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OCD patient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defens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与满意度。方法 对38例剑桥人格解体量表评分≥ 70分,且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V)中诊断标准的人格解体障碍患者,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Short-Form Vers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Q-LES-Q-SF)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Questionnaire,WHOQOL-BREF)问卷评估受试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结果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在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生活领域(physiology,PHYS)、心理领域(psychology,PSYCH)、社会关系领域(sociology,SOCIL)、环境领域(environment,ENVIR)和Q-LES-Q-SF总分及满意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人格解体障碍组GAF、PHYS、PSYCH、SOCIL、ENVIR得分及Q-LES-Q-SF总分分别为(61.21±5.99)、(11.17±1.87)、(10.67±1.78)、(10.53±2.90)、(12.00±2.61)、(39.26±7.93),对照组分别为(85.88±2.81)、(12.96±1.96)、(13.33±2.32)、(14.50±2.64)、(13.45±2.18)、(50.88±8.38),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与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均有相关性(P<0.05)。伴有焦虑症状的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低于单纯人格解体患者[(57.67±5.69)vs(62.85±5.48),P<0.05]。结论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较健康人差。它不仅表现在生理领域,更涉及患者的情感体验、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层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躯体化障碍多见于女性,确诊平均时间为9个月,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其中以神经、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症状为多见.[结论]躯体化障碍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可涉及多个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 ,探讨此类患者在额叶执行功能和记忆方面的神经心理功能障碍及其特征。方法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及韦氏记忆量表 (WMS)对 31例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和 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组MMSE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该组ADL总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除非持续错误外 ,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韦氏记忆量表的各项测验成绩均差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障碍决定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 ;这类患者有明显的额叶执行功能障碍和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9.
吗氯贝胺与阿米替林对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3):148-148,159
目的:比较吗氯贝胺(MCL)与阿米替林(AML)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符号CCMD-3诊断标准的躯体障碍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应用MCL(30例)或MAL(30例)治疗6周,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副作用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MCL与AML对躯体化障碍均有疗效,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CL副反应明显少于AML(P<0.01)。结论:MCI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而轻,患者服药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 3 6名强迫症患者和 3 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耶鲁 布朗强迫量表 (Y 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F14 .69± 1.0 3 ,F2 4.93± 0 .95 ,F3 4.92± 0 .86,F45 .3 0± 1.2 3 )高于对照组 (F13 .67± 1.0 8,F2 5 .68±1.0 3 ,F3 3 .63± 0 .71,F45 .63± 1.3 9) ( P <0 .0 5或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 ( P <0 .0 5或P <0 .0 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 ,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