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乌梅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乌梅的历代本草考证,为乌梅资源的市场应用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结果:厘清了历代本草中乌梅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方法。结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乌梅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其在品种、采收加工、品质评价方面与现今基本一致,在产地方面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花地丁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紫花地丁之名源于其花色及形态特征,其主要基原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规定的Viola yedoensis为我国历代主流。紫花地丁以野生为主要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完整、色绿、根黄者为佳。古代紫花地丁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记载较少,多直接晒干后使用。建议经典名方中的紫花地丁基原、采收加工及炮制等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5.
甘松已有1200余年的药用历史。长期以来,甘松药材供给依赖野生资源,当前濒临灭绝。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甘松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发现,古今本草专著所记载的甘松药材基原一致,产地无大幅变迁,功效主治大致相同。通过对中药甘松进行系统的历史沿革考证,规范甘松药材的应用,为甘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方中枳实与枳壳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枳实及枳壳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考证。枳实、枳壳同出一物,唐代之前的本草中仅载有枳实,后因功效、采收时间、加工方式不同而分化开来。唐代及之前枳实枳壳的主流基原为枳属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L.)Raf,药用部位为其成熟果皮。宋代两者基原逐渐向柑橘属酸橙类转化,采收期提前至未成熟时期。明代已明确将酸橙Citrus aurantium L.作为枳实及枳壳的正品基原,枸橘被定为伪品,体现了临床优选,枳实的采收期进一步提前至农历四、五月份的落果期。历代本草中记载其主流加工炮制方式为破开晒干,多为麸炒。枳实枳壳在历史上的变迁为疗效导向下新旧品种的更替,并得到临床认可而被延续。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到的枳实、枳壳药材,其基原应选用芸香科柑橘属酸橙C.aurantium,汉唐处方中可用破气或理气作用强的枳实入药,宋代及之后处方中的药材可与原著文献记载的名称及内涵保持一致。其基原及采收加工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江苏所产者质量为佳。丝瓜络在民间验方中应用较多,应更深入探索其临床功效,充分挖掘其有效成分,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佛手为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发现,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乱,历史上出现过不同品种混用的现象。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的考察,结合现代文献、权威中草药书籍综合分析,对佛手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功效主治进行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佛手别名众多,元以前一直存在佛手与香橼混用的现象,至元朝时期才从性味功效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基原与今用品种一致,佛手乃枸橼的变种。对佛手原植物形态的记载,以"状如人手,有指"为主要特征。佛手的产地一直较为稳定,以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为主产区。佛手的药用炮制加工方法记载较少,沿用至今的仅为蒸制,此法可降低辛燥之性;食疗品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潮州老香黄为代表。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佛手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历代本草描述与之基本一致。该文考证结果可对佛手正本清源,历代佛手的炮制加工及性味功效的整理和总结可为规范其炮制工艺和开发利用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金樱子种质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重庆、湖南、陕西、广东、安徽、江西等省金樱子野生种质资源20份,考察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指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果实多糖含量,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用DPS 9.0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金樱子间农艺性状与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浙江种源多糖含量相对较高;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生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变异规律,与叶长宽比、果实纵横径比、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横径呈显著负相关,与果实单重、果肉重、纬度相关性较低;10个生长与成分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69%;20个种源可划分为5类,其中类群Ⅰ植株叶片与果实狭长,多糖含量较高,类群Ⅳ与类群Ⅴ植株叶片大而宽厚,果实大而狭长,果肉重指标高。结论:共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种质与4个高多糖含量种质,可作为高产、优质金樱子新品种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益智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进行梳理与考证。经考证,益智古时为龙眼的别名,且常与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杂,唐代以后的益智基原均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63年版才准确记载益智来源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益智产地记载由岭南、交趾、昆仑等地区逐渐细化,如今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以海南为其道地产区。益智一般于夏、秋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以身干、粒大、饱满、油性足、香气浓者为佳。经炒制及盐制后可减少益智辛燥之气,增强其温肾缩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樱根与中药缩泉丸治疗老年尿失禁的作用。[方法]选择5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用金樱根汤剂治疗;对照组26例,用目前治疗尿失禁的代表中药缩泉丸治疗。观察期为20d,10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金樱根的疗效要优于缩泉丸。[结论]金樱根是临床上治疗老年尿失禁较为理想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比较金樱根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鞣质的含量,以评估不同炮制方法对总鞣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根不同炮制品总鞣质的含量。结果:总鞣质含量为:生品(7.53%)>盐制(5.17%)>醋制(4.93%)>黑豆汁制(4.51%)。结论:炮制方法对金樱根中总鞣质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谭宏韬 《环球中医药》2012,5(4):266-268
目的 通过测定4个不同产地的金樱子根、茎、果中多糖含量,初步探讨金樱子的根和茎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果实入药,为进一步解决金樱子药材资源匮乏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的金樱子中根、茎、果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4个产地金樱子根、茎的多糖含量都比果实的多糖含量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金樱子根和茎不能代替果实入药。  相似文献   

16.
地龙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原名蚯蚓,别名有土龙、曲蟮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广地龙与沪地龙2个品种,但由于地龙品种众多,市面上存在混有非药典收载科属地龙的现状。笔者在系统翻阅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地龙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及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证。通过分析各类本草古籍和现代研究文献及其附图后,发现古籍中所提的"蚯蚓""白颈蚯蚓"是环毛蚓属的统称,古代药用蚯蚓可能为广地龙一类;古人认为白颈蚯蚓为质量较好的药用药材,与现代研究发现广地龙药材质量较土地龙好的观点相同。古今文献对地龙产地的记载较为一致,但由于环境的变化,野生地龙产量减少,现地龙输出以人工养殖为主。古时采收应尽量在春、夏、秋季,现代最佳采收时间是秋季。不同年代、地域流行的地龙炮制方法有所不同,应注重遵循和传承古法炮制,并结合现代研究技术,制定地龙炮制的量化标准,使地龙药材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该文可为地龙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临床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金樱根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制定金樱根的质量标准.方法:对金樱根的安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以及挥发性醚浸出物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金樱根的安全水分为不超过13.53%,总灰分不超过5.03%,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1.21%,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不低于11.03%,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不低于22.18%,冷浸法醇溶性浸出物不低于18.08%,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不低于26.65%,挥发性醚浸出物不少于0.32%;总黄酮含量不低于7.4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27%,RSD 2.03% (n =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用于中药金樱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谷芽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至今已有几千年使用历史。在古今典籍及著作记载中,由于其名称与基原关系交错复杂,常被混淆。为了厘清谷芽的名称与本草来源,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典籍、现代中医药专著、历版《中国药典》和各省的炮制规范,对谷芽的名称和基原进行考证,并整理其炮制沿革,发现我国不同地域皆按其当地习惯使用谷芽,导致谷芽"同名异物",缺乏统一标准,建议后续将"谷芽"更名为"粟芽",这样更加贴合实际,以便于谷芽质量精准控制和临床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中;夏、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质松者为佳;采收后洗净切成薄片,晒干备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等。研究结果可为苦豆根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