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人工气道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纤支镜吸痰灌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在实施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应用纤支镜从人工气道处行吸痰及肺段灌洗,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监测、术后观察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行纤支镜吸痰灌洗均顺利进行,患者在吸痰灌洗后呼吸道阻塞、低氧血症均明显改善。结论: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解除呼吸道阻塞,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便携式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重症患者吸痰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应用床旁纤支镜吸痰及灌洗治疗的58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3例为脑出血、颅脑损伤或外伤后并发肺部感染;10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合并肺部感染;8例为重症肺炎;7例为吸入性肺炎。气管切开13例,气管插管21例,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9例,均予床旁纤支镜吸痰,并配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58例呼吸困难或脉搏氧饱和度均很快改善,其中50例肺部感染、肺不张治愈,8例因肺部广泛耐药菌感染或颅内病变加重,最终死亡。结论床旁便携式纤支镜能有效改善因咳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所致肺部感染、肺不张及急性痰液阻塞窒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何克芝  陈军华 《护理研究》2005,19(9):1818-1819
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为诊治肺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展,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我国有关纤支镜用于吸痰的报道较多,但尚无床边纤支镜吸痰及灌洗抢救急危重病人的报道。我科为46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床边纤支镜吸痰加灌洗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时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术在建立人工气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建立人工气道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纤支镜灌洗吸痰术,实验组使用灌洗吸痰术,同时给两组相同的基础护理,翻身拍背2h/次,雾化吸入6 h/次,观察痰液情况,必要时给予吸痰.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以及ICU住院天数.结果气道阻塞发生率对照组6.45%,实验组0:肺部感染率实验组22.6%,对照组占48.4%,病死率对照组25.8%,实验组19.35%.结论 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吸痰治疗清除气道分泌物彻底干净、创伤小、重复性及可控性强,同时可获取深部疲液培养,可提高准确性和敏感性,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纤支镜灌洗吸痰术能有效将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气道阻塞发生率,能有效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吴艳 《当代护士》2014,(2):77-78
目的探讨纤支镜吸痰对改善食管癌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胸外科2009年10月~2012年4月食管癌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30例患者给予纤支镜吸痰,观察吸痰效果。结果患者经纤支镜吸痰前、吸痰后30min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PO2、PC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经纤支镜吸痰前后心率失常、气管损伤、出血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纤支镜吸痰对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低氧血症效果确切,建议对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后由于排痰困难而引起的低氧血症患者积极使用纤支镜吸痰。  相似文献   

6.
何克芝  陈军华 《护理研究》2005,19(20):1818-1819
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为诊治肺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展,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我国有关纤支镜用于吸痰的报道较多,但尚无床边纤支镜吸痰及灌洗抢救急危重病人的报道.我科为46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床边纤支镜吸痰加灌洗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无菌吸痰管进行吸痰治疗,观察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更好提高肺功能,改善机体血气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雾化配合其他排痰方法对肺切除手术后肺不张的预防。方法:100例肺切除患者术后拔管后神志完全清醒,循环呼吸正常后4h开始雾化,每次间隔2~4h,持续72h,同时配合其它方式进行排痰。结果:97例病人未发生肺不张,1例并发肺部感染,经抗炎、给氧等措施治愈出院,2例老年患者因慢支炎、肺气肿,体质极差,并发肺不张,经纤支镜吸痰后治愈出院。无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及脓胸病例。结论:肺切除后采用超声雾化配合其它一些协助排痰方式是预防肺不张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通过床边纤支镜下吸痰灌洗抢救治疗危重症患者共1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福乐  鸿嗄鲁 《临床荟萃》1993,8(11):517-518
89年以来本科采用纤支镜协助肺心病呼吸衰竭者吸痰收到显著疗效,但其中8例吸痰造成死亡。 1 临床资料 死亡8例均为住院患者,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皆符合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皆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尘肺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9月住院的100例尘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肺功能锻炼器进行呼吸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自觉气短与气急分级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分级的变化。 结果 试验组患者6个月后的肺功能指标、自觉气短与气急分级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2.75 ± 0.43)L、肺活量(3.29 ± 0.45)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自觉气短与气急分级(2.10 ± 0.67)级、日常生活能力分级(2.19 ± 0.66)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肺功能锻炼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尘肺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在肺功能中重度损害患者开胸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10月,68例肺功能中重度损害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给予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患者,B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观察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拔除气管插管后再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以及病死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56.25%;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分别为8.33%和43.75%;术后病死率分别为2.78%和1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胸手术后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开胸手术后心肺并发症、再插管或气管切开及致死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I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BiPAP-S/T-D30通气支持系统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BiPAP-A/T-D30通过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通气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该系统配件方便呼气孔与碟式呼气活瓣在不同支持压力水平对CO2排出量的影响、通气支持与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通气后PaCO2下降1.08kPa(P〈0.01),PaO2升高2.21kPa(P〈0.001);频率下降,潮气量、吸气峰值流速和指端血氧饱合度明显增加,平均吸气流速即潮气量与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术前强化呼吸锻炼对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拟开胸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术前2周进行强化呼吸锻炼,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观察组锻炼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锻炼后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时间最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CL)、时间肺活量(FEV)较锻炼前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强化呼吸锻炼对改善开胸根治术肺癌患者肺功能,提高对开胸手术的耐受力及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心肺转流术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膜材料进行血液滤过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2 0 0 2 - 10~ 2 0 0 3- 0 9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2 0例 ,随机分成吸附组 (n =10 )和对照组 (n =10 ) ,前者使用AN6 9膜 ,后者使用PS膜进行术中血液滤过。各组均分别于心肺转流前、心肺转流结束时及心肺转流结束后 6 0、12 0、180、2 4 0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au)、气道峰压 (P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 (Cst)、动态胸肺顺应性 (Cdyn)和呼吸指数 (RI)的变化。结果 在心肺转流结束至心肺转流结束后 2 4 0min期间 ,吸附组PPlateau、PPeak和RI升高及Cst和Cdyn降低的程度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均无死亡 ,无血红蛋白尿。结论 用AN6 9膜较PS膜血液滤过更明显地减轻心肺转流引起的肺损伤 ,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肺癌拟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7年9月—2018年2月入院的患者为对照组,共40例;2018年3—8月入院的患者为试验组,共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等呼吸功能指标,采用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2.1±8.4)分,对照组(36.8±1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P<0.05)。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FEV1%(63.8±12.1)、FVC%(57.5±11.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7、-2.617;P<0.05)。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肺癌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时氧合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34例呼吸衰竭患儿及30例正常新生儿,行血气分析、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等氧合功能指标监测,并根据病情分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新生儿呼吸衰竭与正常新生儿比较A-aDO2、O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呼吸衰竭组与重度呼吸衰竭组两组PaO2、A-aDO2、O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间48 h内撤机组与48 h后撤机组在A-aDO2、OI、RI、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氧合功能指标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程度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督导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呼吸功能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督导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呼吸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稳定期尘肺患者22例,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并长期坚持,对其训练前、训练后3、6、9、12个月的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等级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全部的呼吸训练。训练6个月后,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呼吸困难等级比训练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患者肺换气功能比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尘肺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改善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Bronchiectasis develops alo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several respiratory and systemic conditions and induce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orpho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irways. Our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various causes of bronchiectasis on clinical data,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and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

Methods

The present report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at was conducted with 11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who were allocated to five groups, as follows: sequelae of tuberculosis, history of non-tuberculosis infection, cystic fibrosis (CF),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 (PCD),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underwent spirometry, whole-body plethysmography, measurement of the 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 and HRCT.

Results

The highest HRCT score was exhibited in patients with CF (6.03±1.03). The values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52.2±17.7%) and DLco (74.1±15.2%) were lower in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tuberculosis. The increase in the residual volume was more accentuated in the patients with CF (193.5 ± 39.5%) and PCD (189 ± 36.4%). By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cause of FEV1 and bronchiectasis, HRCT score, and degree of dyspnea behav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Lco.

Conclusion

In individuals with bronchiectasis, the pulmonary function abnorm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tiology of the underlying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